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尔赫斯书店的小册子和另外一本民刊

[复制链接]

76

主题

0

好友

87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9: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影像与文字,再读格里耶的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

  某天夜里失眠,信手拿来一本小册子,博尔赫斯书店1996年印行的《我的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中国讲演录。
  本来想这个册子可以催眠,因为从1996年3月14日收到它以后,我一直没能读完。在9年多的时间里,我肯定读过它几次,可每次都没能读完。但是那天夜里,我尽然一口气将它读完了。
  一本很薄的小册子,只有16页,32开。最后两页,还有封面、封底,配着几幅格里耶电影的剧照。记得那年我刚收到它时,常来找我的一个酒友(前吉它爱好者)看到这几幅剧照,目露淫光,咽着口水问我要其中一部《欲念浮动》的VCD。
  看完这本小册子的晚上,夜已经很深了,我没有睡意也没了睡不着的焦虑。我在想,我为什么能把给它读完了,难道里面有什么难以理解,有什么枯燥得难以卒读地方吗?我在想,9年前,或者说在那一夜前的9年中,这小册子中肯定有我难以理解、枯燥得难以卒读地方。
  9年,就那一夜里的那么一眨眼中过去了。现在,我想再看看21年前的1984年,格里耶在中国访问时的讲演中说了些什么。他说:文学——这是词汇和句子,电影,这是影像和声音。
  格里耶说,“在文学中,不存在蒙太奇这一概念。蒙太奇在技术上说是对拍摄在胶片上的不同片断的剪接”。可是我最早知道蒙太奇这一概念,这种电影的剪接/剪辑手法,却是在朦胧诗出现以后,有人在诗歌理论中写到的它。
  他重点谈了电影影像与文学叙述相对立的四点特性:
  他说:影像是有景框的。
  他说:画面是整体展现,文字的描述则不然。
  他说:画面是现在时。……,文学能够利用一系列表现时间和语法手段。
  他说:在电影中,“镜头”……指摄影机从开拍到停拍之间的过程中拍下的场面。……在文学中根本不存在“镜头”这个概念。即在文学中没有画面的切换和组接。
  他总结道:现代电影中……我们希望突出这些特性。突现景框的存在,突现切换和组接,突现一切一切都是现在时的效果(尽管可能是过去场面)。用更概括的话来说,就是指明一切物质元素。
  我感觉我现在理解了这些话,这位法国导演、小说家的话。今年六月初,从河州到太子寺的路上,我向唐欣兄提到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小册子。唐欣兄说,这就像莱辛的《拉奥孔》,写的就是诗与画的界限。“论诗与画的界限”,我想起这正是《拉奥孔》的副标题。
  过了好多天,我一直在想诗与画的关系,诗与电影或者是影像镜头的关系。我似乎想到了一点,电影镜头是移动的画/画面,它不是凝固在一瞬的画布/宣纸。取景框的移动/位移,或者取景框中人/物的移动/位移,才是影像的镜头。其中的自然,就是你脑中的思维(脑语)的自然飘飞。正如格里耶所言,“我以为,在人的脑海有些东西是文字,有些东西是形象,一个形象不能完全转现为文字——这也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发现。”
  “我以为,在意识中确实存在着语言结构,但是,也有许多类似画面的元素。因此,有志研究人类思维的人应当既写小说,也拍电影。”
  我以为,我已经在写一些具有镜头感的诗,这“镜头”,有别于画面感或者蒙太奇。同时,我也在写小说,拍DV。当然,我的写与拍,不是为了研究人类思维。
  2005/5/25—7/31

 《晴朗李寒与<诗歌与人>》

(诗忆症之六)

  文/杜撰

  七月二十四号中午,收到了李寒的书。是上网以来收到最快的一本书,因为有几位网友两三年前寄给我的书,至今我还没有收到。
  书是李寒翻译的《俄罗斯当代女诗人诗选》,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第10期。开本为大24开,封面上凸版印着汉字与俄语,扉页是李寒亲笔的圆珠笔字体:“杜撰兄雅正!/李寒/2005.7.18”,开卷是作者们的铜版照片(大部分为彩照)。全书200余页码,配以奥·沙金娜的绘画作品(黑白),印刷堪称精良。不禁感叹黄礼孩又做了一本好书。虽然《诗歌与人》是没有书号的民刊,但2000年我就在“兰州非主流专卖”销售过《诗歌与人》第2期和第3期,后来又收到黄礼孩所赠的第1期、第4期各一本。就在几天前,娜夜姐和张海龙等几位朋友们路过河州,娜夜姐还说起兰州只有“非主流”有《诗歌与人》。这是四年后重新见到《诗歌与人》,而且是网友晴朗李寒译诗的专集。一周前在他们论坛,我发贴向李寒索要,很快得到他的回复,很快又在QQ上得到他的通知,书已寄出。记得聊天时他说起,书是他手头仅剩的几本之一。
  在李寒的题赠旁盖好藏书印,趁着中午休息时间捧读。读着读着忽然发现,大24开的开本拿在双手感觉很舒服,不禁移开视线又看了看了书的开本和装祯。更舒服的是读到书中所译的第二位、第三位诗人卡贝什和波龙斯卡娅时,为她们的好诗折服,赶忙找来笔画上五角星,做下记号。翻到书尾,跳读了另外两位网友刘波的评论和周公度的随笔,又读李寒对自己“翻译历程的一个小结”——《翻译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一口气读完,才对他的求学、工作、写诗、译诗的经历有了一个大致了解。虽然想对李寒感叹一句——你不容易啊,但最终想说的却是——十几二十年默默无闻悄悄爱着诗歌的,一直大有人在。
  趁着收到好书、读到好诗的兴奋,下午上网时分别给李寒和黄礼孩(四年失去联系,这次又在书上看到他的地址和电子邮箱,都没变)各写了一份短信,并给李寒在QQ上留言,除了感谢李寒,就是想问黄礼孩邮购我没有收藏到的其它几期《诗歌与人》。
  晚饭后接着读,一诺跑过来趴在身上打断了我的阅读。他问我做什么呢,又指着书的封面问这个英语怎么念。我告诉他这是俄语,不是英语,老爸不会啊。他却念起了几个和英文一样的字母。只好教他把那些与英语相同的字母读一遍,顺便教他念了一遍书名、作者的汉字。
  第二天就在QQ上遇到了李寒,聊天中说到他也翻译过可以拿到不少稿酬的俄语小说,但他总觉得翻译翻译小说不如翻译诗歌带给他直击心灵的快感。诗歌不能致富,翻译诗歌也不能致富,我知道李寒的日子并不宽裕,为什么我们迷恋诗歌就像迷恋毒品,并且执迷不悟呢。还好我已经不做发财梦,也不相信“先富起来”之类的P话了。
  第三天,我收到了黄礼孩发来电子邮件,他十分客气地感谢我还记得他,呵,这真是太客气了(我当然记得,因为我有“诗忆症”啊)。原来黄礼孩不怎么上网,看来没有QQ也没有MSN,还好他会使用电子邮箱。信中他问我的邮政地址,说会给我寄书,虽然有些书已经没有了。我即刻回信,留了兰州凤栖梧书店和自己的地址,并向他说明若有需要代销的书,可以直接寄到兰州凤栖梧书店。
  这最新一期的《诗歌与人》,这本李寒翻译《俄罗斯当代女诗人诗选》,收入了24位俄罗斯当代女诗人,她们出生年份从1869年到1984年不等。看到书中有我特别敬重的、年长我100岁的诗人阿赫玛托娃,于心甚慰。好诗选是不能一天两天读完的,需要存着读,慢慢读。在书中发现的好诗,更要仔细读,反复读。我也期待黄礼孩能把李寒翻译的俄罗斯当代诗人的诗,早日做成可以进入图书市场的正式出版物,就像《诗歌与人》第1期和第2期成为后来的《’70后诗人诗歌选》、第3期成为《中间代诗选》一样,让更多的读者读到它们。
  今天又是七月的最后一天,我在电脑上接着写这篇短文。一诺来到身后,嘴里轻念着什么。我回头,看到他爬在身后的沙发上,用手按着我放在沙发扶手上的《俄罗斯当代女诗人诗选》,食指伸着,指着黑色封底上的一行白色字母,轻声念着那些他认识的。
  2005/7/26—31

附:《诗歌与人》各期目录(截止2005.7)
《诗歌与人: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展》(一)2000.1
《诗歌与人: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展》(二)2001.1
《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2001.2
《诗歌与人:2002中国女性诗歌大扫描》2002.2
《诗歌与人:完整性写作》2003.7
《诗歌与人:2003中国女诗人访谈录》2003.8
《诗歌与人:安德拉德诗选》(姚风译)2004.6
《诗歌与人:最受读者喜欢的十位女诗人》2004.10
《诗歌与人:“完整性写作”的诗学原理》(世宾著)2005.2
《诗歌与人:俄罗斯当代女诗人诗选》(李寒译)2005.5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76

主题

0

好友

87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2#
发表于 2007-8-4 13:34:19 |只看该作者
可怕啊,黑蓝有老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3 23:1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