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2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谁来保卫格拉斯?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7: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谁来保卫格拉斯?<BR>康 慨<BR>2006-8-28 11:52:45<BR> <BR><BR>  对君特·格拉斯来说,这十来天的遭遇,真有点儿“坦白从严,抗拒打残”的架势。 <BR><BR>  那么,谁来保卫他呢? <BR><BR>  答案:若泽·萨拉马戈,萨尔曼·拉什迪,约翰·欧文,格但斯克的市长,以及诺贝尔基金会。 <BR><BR>  格拉斯主动承认自己17岁时曾加入纳粹臭名昭著的党卫队之后,遭到了评论界、史学界和政坛人士的猛烈批评。其中一些人甚至强烈要求剥夺他在1999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章。 <BR><BR>  但诺贝尔基金会上周拒绝了这一呼吁,公事公办地声称,已经作出的颁奖决定是不可撤销的。 <BR><BR>  同时,格拉斯的出生地——现属波兰版图的格但斯克,也已回绝了该国前总统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瓦文萨要求取消格拉斯该市荣誉市民称号的呼吁。 <BR><BR>  该市市长巴维尔·阿达莫维茨(Pawel Adamowicz)表示,反对将此项动议提交市议会,因为议会不该去“评判历史”。 <BR><BR>  更强有力的声援来自格拉斯的作家同行。印裔英国著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是最先挺身而出者当中的一位。 <BR><BR>  拉什迪对BBC说,在听闻格拉斯曾为党卫军效命的消息后,他感到“极为震惊”,但又说这次招认不会伤及格拉斯的文学名望。他说,谴责格拉斯为“大伪君子”是“不对的”。 <BR><BR>  拉什迪表示,格拉斯承认曾信奉纳粹观念,但后来终于认识到自己属于受蒙蔽的一代,并因此而成长为伟大的作家。事实上,在格拉斯70余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作为“目前在世的最伟大作家”而度过的。这样的作家只有两位,拉什迪说,一是格拉斯,另一个便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BR><BR>  “他始终是我的朋友,”拉什迪说,“我不想仅仅因为发现他犯过大错便有所改变。” <BR><BR>  美国作家约翰·欧文则以更高昂的姿态在《卫报》刊文,谴责格拉斯的敌人正在像库特·冯尼古特所说的那样,给格拉斯扣“大屎盆子”(shitstorm)。“对我而言,格拉斯仍然是个英雄,既是作家英雄,也是道德指南;”欧文说,“他的勇气,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德国公民,都是好榜样。” <BR><BR>  他反问那些抨击格拉斯的知识分子,是否还记得自己15岁的时候对纳粹抱着怎样的态度。欧文随即摆出了自己的经历,1961年,他19岁时,报名参加了军官训练营,虽然他在政治上反战,但“确实想去”越南打仗。 <BR><BR>  在格拉斯助威团中最新出场的,是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葡萄牙大作家,同时也是超级大左派的若泽·萨拉马戈。 <BR><BR>  “我认为,他所招致的反响是伪善的,那些人很多都没有扪心自问。”萨拉马戈对西班牙的《国家报》说,他“惊讶于这种反应的暴力性”。 <BR><BR>  萨拉马戈说:“那会儿他只有17岁。他一生中的其余时间难道就不算数了吗?” <BR><BR>  上周,受到格拉斯自曝历史问题的刺激,其原定下月出版的自传《剥洋葱》被迫提前对读者销售。首印的15万册几乎一售而空。 <BR><BR>  “我认为那种暗示格拉斯说出此事是为了促销图书的说法是卑鄙可耻的。”萨拉马戈说。 <BR><BR>  不幸的是,上周我们在报道此事时,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幸运的是,我们预见到了此书的热销。 <BR><BR>  不管有多少朋友为格拉斯挺身而出,他的名誉都已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BR><BR>  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就像一片黑云,过去60年压在格拉斯的心底。现在这黑云飘浮在他的头顶,让我们再看他时,总觉得哪里有些阴影,挥之不去。<BR><BR>  (摘自《中华读书报》)<BR>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37:32 |只看该作者
<>小说家天生就是说谎高手,到他这个级别,真话假话等量齐观,都适合当人性的标本,怎么阐释都可以。</P>
Hermes Trismegis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37:32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王敖</I>在2006-9-3 9:04:39的发言:</B><BR>
<>小说家天生就是说谎高手,到他这个级别,真话假话等量齐观,都适合当人性的标本,怎么阐释都可以。</P></DIV>
<br>    没错儿~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骠骑大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4#
发表于 2007-8-4 13:37:32 |只看该作者
<>格拉斯参加党卫队的时候,德国大势已去,败局已定,是必败之战。而军队死刑的执行已经没有上限,也就是说,拒服兵役的,或临阵脱逃的,一经发现一概处死。或者大家都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你在那时,会怎么办。</P>
<>满巧的,格拉斯和萨拉玛戈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从情感因素上考虑我都不忍心再追究些什么。</P>
我看出来了,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啊……
http://fengyula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07-8-4 13:37:32 |只看该作者
其实无需保卫。在当时的德国,就像中国的文革一样,几乎等于是全民的行为,谁参与了,谁没参与?如果他不说,谁知道?说到底,那是个历史问题,他说出来了事实,就应该跟德国民众一样,得到就有的宽容。他不是战争罪犯。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07-8-4 13:37:33 |只看该作者
君特·格拉斯:第50具党卫军? <BR><BR><BR><BR><BR>南方周末    2006-08-31 15:14:02 <BR><BR><BR><BR><BR>  《南方周末》获得独家授权,在下期刊发《剥洋葱》摘译<BR>  <BR>  □本报记者 袁蕾<BR>  <BR>  1985年,德国总理科尔陪同美国总统里根参观比特堡葬有49具武装党卫军的德国士兵公墓,招致格拉斯的激烈批评。《剥洋葱》风波中,有德国媒体嘲讽:格拉斯本人也许就是墓地中的第50个党卫军……<BR>  <BR>  “格拉斯应当退还诺贝尔奖和格但斯克荣誉市民称号。”有波兰政治家愤怒地声明。<BR>  愤怒的原因,是8月16日面市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回忆录《剥洋葱》里透露,格拉斯曾经参加过武装党卫军,并将这个事实隐瞒了60多年。<BR>  格拉斯于1927年出生于但泽自由市———位于波兰境内,归属于德国,二战爆发的标志就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军舰炮击但泽波兰军事基地。格拉斯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波兰卡苏布人,他的舅舅在战争爆发的当日死于但泽市的波兰邮局。<BR>  当时但泽市全市95%的人口是德国人,4%是波兰人,0.4%是格拉斯这样的德波混血儿,0.3%是犹太人。令格拉斯享誉世界的小说《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合称“但泽三部曲”,因为故事的背景都是1920年到1955年的但泽市。“但泽三部曲”也是格拉斯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BR>  但泽自由市,在二战中失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剩下的德国人在战后被驱逐回德国,城市改属波兰,改名格但斯克。<BR>  <BR>  “没放过一枪一弹”<BR>  面对要求自己忏悔的人们,格拉斯拒绝退还格但斯克荣誉市民的称号,并对所有愤怒的人说:“你们先看看我的书。”<BR>  为了满足大量“先去看看”的需要,原定9月1日出版的《剥洋葱》提前到8月16日上市。“在德国出来第一周排名就是第一,而且回忆录一般排在非文学区,它是排在文学区里的。”格拉斯作品中国代理人蔡鸿君说。<BR>  出版社计划首印10万册,上市之后3天卖出了13万册。<BR>  《剥洋葱》有480页,总共11个章节,从格拉斯1939年9月1日(也就是二战爆发日)开始,一直写到1959年《铁皮鼓》出版。<BR>  引起世界哗然的部分出现在第四章,标题是《我怎样学会了害怕》,格拉斯60多年来第一次公告天下:17岁时参加过武装党卫军。<BR>  党卫军又称“黑衫队”,是纳粹的一个庞大的半军事组织。其成员严格按照血统和意识形态挑选出,武装党卫军则是党卫军的战斗单位,由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战士组成。<BR>  原则上,一半波兰血统、一半德国血统的格拉斯是没有资格成为党卫军的。事实上,格拉斯最初的入伍之路并不顺畅,“很多个子一米八的都当党卫军去了,因为他个子矮,人家不愿意挑他。”蔡鸿君说。<BR>  随着战事的发展,到1944年,武装党卫军不断扩充。1932年底,党卫军人数还只有5万多人,到1944年格拉斯17岁入伍时,全德国有81.8万党卫军。<BR>  1946年9月30日,纽伦堡军事法庭宣布党卫军是一个犯罪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是罪恶的,包括迫害、灭绝犹太人,将他们残忍地杀害于集中营中;毫无节制地强迫被占领区人民劳动,奴役他们;虐待和虐杀战俘。”武装党卫军是党卫军的一部分,只是没有骷髅总队和盖世太保那么臭名昭著。<BR>  格拉斯在武装党卫军担任的是坦克填弹手,服役不到1年,没“放过一枪一弹”(格拉斯在自传中的说法),就因伤住进了战地医院,并在医院被苏军俘虏,后来被转给美军,开始了在战俘营的生活。<BR>  紧接下来的第五章,就是格拉斯轻快甚至有些高兴的战俘营生活了:他在战俘营里跟着一个名厨学烧菜,后来厨师被调走了,据说是给巴顿将军当厨师去了,而后来关于巴顿将军离奇死因的种种猜测中,就有食物中毒一说;格拉斯在战俘营里常跟一个叫约瑟夫的同龄小伙子谈宗教,这个小伙子,全名叫约瑟夫·拉青格,也就是现任教皇本笃十六世……<BR>  <BR>  “不得发表任何书评”<BR>  “因为这个一直压抑着我,而我沉默这么多年是我为什么写这本书的理由。这个必须说出来,终于说出来了。”8月11日格拉斯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这样陈述自己的动机。这次采访是“格拉斯党卫军事件”的缘起,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人只知道格拉斯少年时曾参加过希特勒少年团和青年团,中学没毕业就被卷进战争。<BR>  蔡鸿君最初听说一向对回忆录抱有“成见”的格拉斯正在撰写回忆录的消息,是在2004年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一个私下场合。<BR>  消息来自负责格拉斯著作北欧语言版权的代理人安妮丽·霍伊尔。她是格拉斯作品的丹麦文译者佩尔·奥尔加德的妻子。奥尔加德现任哥本哈根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主任,已经把格拉斯的几乎全部作品译成了丹麦文。奥尔加德夫妇与格拉斯一家关系密切,格拉斯在丹麦的度假别墅与奥尔加德的家相距不远。<BR>  2006年1月,Steidl出版社通知格拉斯的各国代理人,回忆录基本写完了。书名初步确定为《剥洋葱》。<BR>  照以往的惯例,出版社会先将书稿电子版发给代理人,因为他们可以安排翻译版权,便于各国出版社根据需要提前开始翻译。等他们翻译完初稿,再拿着格拉斯修订稿核对,以便提高翻译效率。<BR>  蔡鸿君没像以前一样提前拿到电子版。这一次,出版社没有遵守惯例,虽然也没有明确拒绝。他去Google,只发现一条与《剥洋葱》有关的信息:科隆大学德语文学教授、《格拉斯选集》(十六卷)的出版人诺伊豪斯将在2006年冬季学期开设关于《剥洋葱》的课。<BR>  2006年6月,蔡先后收到出版社的一封4页纸的书面信函和秋季新书广告册,说《剥洋葱》确定9月1日在德国出版。并且规定:9月1日正式出版之前,不得发表任何书评。“这个要求还是用斜体字标出来的。”<BR>  德文信中用英文介绍了回忆录的内容。这是从未有过的。<BR>  广告册用多页面介绍《剥洋葱》。刊登了出版社对格拉斯大约3000字的访谈,这也是从未有过的。<BR>  访谈问:书里写的一切是否全部都可以视为是真实的?格拉斯的回答是:每个人都可以相信或者不相信我,就像我对自己也始终抱有怀疑。关于书名,格拉斯说:《剥洋葱》书名是一个比喻,因为在回忆和写作的过程中,总是会在一层皮的下面又出现一层新皮,不由得产生一种新的阅读方式。<BR>  稍后,蔡鸿君按惯例收到了5本白皮书(正式出版前不带封面的试印本)。翻阅之后,他理解了格拉斯和出版社谨慎的道理。蔡认为,剥洋葱对格拉斯显然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流着眼泪回忆伤心历史的心路历程。<BR>  <BR>  “80岁的老人想把桌子清理干净”<BR>  4000本白皮书被同时寄给了各国版权代理人,部分出版机构,以及少数媒体。<BR>  《法兰克福汇报》看过书之后,非常重视这次采访,负责文学的发行人弗兰克·希尔马赫尔和记者赫伯特·施皮格尔一起出动,与格拉斯“剥洋葱”。<BR>  8月12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以《我为什么在60年后打破沉默》为题的格拉斯访谈,访谈是为稍后展开的连载做预告。采访不长,却引起了全世界哗然——君特·格拉斯首次公开承认参加过武装党卫军。<BR>  消息一经披露,德国各大媒体旋即对此进行了追问,《图片报》在第二天刊登了格拉斯参加武装党卫军的铁证,他们从德国军事博物馆找到格拉斯当年在美军战俘营登记档案,上面有格拉斯的名字、住址、隶属部队、部队编号,档案上写着格拉斯的职务是坦克填弹手,还有格拉斯的手印。<BR>  各界名人、媒体对格拉斯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大家的批判主要并不是他有过这种历史,而是有过这种历史以后他做得像很清白,“德国前总理科尔过去参加过一个类似于纳粹外围组织的机构,格拉斯一直都非常激烈地对他进行批评。现在大家会认为,他也是这个背景,为什么还要批评人家?”<BR>  批评的声音更多地集中在格拉斯的“欺瞒”,以及“欺瞒者”多年来对德国社会重要话题的高调的道德批判史。<BR>  当年,德国总理科尔陪同美国总统里根参观比特堡的德国士兵公墓,因为墓地还葬有49具武装党卫军,此举招致国际性的批评。格拉斯就是其中一个激烈的批评者。《剥洋葱》风波开始后,有德国媒体嘲讽道,格拉斯本人也许就可能是墓地中的第50个党卫军。<BR>  8月19日,德国电视一台采访了格拉斯,他们为此中断了日常播出的电视节目。此后格拉斯没有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他只留下一句话:“我感到很抱歉,但我很希望你们先去看看我的书,先不要把我妖魔化。”<BR>  压倒性的批判之后,书评和读者渐渐开始对格拉斯表示理解:“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年轻这代人缺失了这块,我们父辈没有告诉我们,他们也有这些……没有告诉我们。”但泽市长也发表讲话,表示他们还是尊重格拉斯的,不会收回给他的荣誉市民称号。<BR>  瓦尔特·严斯,83岁的德国文学教授、评论家,他说:“这是一次给人印象非常深刻,非常令人感动的行为,一个老人想把桌子清理干净。如果快要80岁的时候这么做,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尊重的,是很了不起的。很遗憾,我没有触动过我的生活中的这一点,现在我要补上。”<BR>  卷入风波的最初限于政界、文学界和学术界,很快就有更广泛的人们纷纷加入争论。有媒体说,格拉斯把德国社会一分为二。<BR>  批评和同情的争论还在持续地进行。原定在9月4日举办的“蓝色沙发”活动未有取消的消息。如果不出意外,9月4日,格拉斯将出席贝塔斯曼和《时代报》主持的蓝色沙发回忆录首发仪式,届时格拉斯也许无法回避全世界的追问:为什么隐瞒了60多年?<BR>  12月4日至8日,全球的格拉斯作品翻译者将会在德国老城吕贝克与格拉斯见面,而且出版社一改常规,明确告诉大家:“你们可以和作者讨论”。<BR>  (P1177541)<BR>  <BR>  <IMG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60831/wh/whxw/200608310048_296562.jpg"><BR><BR>  一个拒绝继续长大的男孩奥斯卡的故事,为格拉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右),夺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本报资料图片)<BR><BR>  <BR><IMG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60831/wh/whxw/200608310048_296563.jpg"><BR><IMG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60831/wh/whxw/200608310048_296564.jpg"><BR>    君特·格拉斯为历史“剥洋葱”,德国媒体搜罗出包括印有格拉斯手印的战俘营登记卡在内的历史档案,为格拉斯“剥洋葱”<BR>  (本报资料图片)<BR>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3 00:5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