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私人与公众的歌者——爱尔兰诗人德斯蒙德·伊根(Desmond Egan, 1936-)!!~~

[复制链接]

12

主题

0

好友

18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7: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div class="post_content"><p>2005年,爱尔兰诗人德斯蒙德·伊根(Desmond Egan, 1936-)新的诗集《户外光线:纪念詹姆斯·麦克凯纳组诗》出版。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休·凯纳(Hugh Kenner)指出,他是一位超越了诺贝尔奖得主希尼的杰出诗人,是爱尔兰诗歌的新生力量。其实,早在伊根于1983年获得美国国家诗歌基金奖之时,基金会会长C. F.泰若(C. F. Terrell)就说过他最终必然会受到“爱尔兰最杰出现代诗人”的评价。爱尔兰文学评论家布莱恩·亚金斯(Brian Arkins)也认为,伊根创作出了一批堪称非凡的作品,涉及私人与公众生活、个人情感与政治经济,包括从他的家乡到整个世界范围的主题。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aring;†…&aring;œ°?src=yb_qsal&amp;utm_source=yb_qsal&amp;utm_medium=link&amp;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font color="#9e7812">内地</font></a>》、《叶子》、《看见双重》、《父亲之歌》等近20部诗集,许多诗集被译成法、意、德、日、俄等多种语言。<br/>作者从2003年开始用中文翻译伊根的作品,感觉到这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挑战性的工作。伊根的诗歌不但成就非凡,在表达上也是非常特殊的,比如许多大学生读者在阅读伊根诗歌原文的时候,他们的阅读感觉就很有意思:每一个单词都认识了,但是不知道整行、整段、整首诗所表达的意义;“好像”知道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了,但是说不出来;说出来了,断断续续的几句话不能还原成诗歌,很难传达心里所感觉到的东西;译成了中文,再回去看原文,又有了很大的差距……<br/>这或许正是伊根诗歌的魅力所在。<br/>从某种意义上,诗人是在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记录着正在成为过去的时代。和其他方式相比,诗人最大限度地结合了他的主观感受。通过对伊根诗歌主题的探讨,我们联想到了中国唐代的杜甫,他的诗歌也记载了那个乱世所给予诗人的主观感受。当然,由于时代、民族等方面赋予诗人成长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表达手法上有很大不同。但是,我们并不认为“手法”是诗歌最本质的东西。<br/>而在于主题。</p><p align="center"><strong><em>公众与个人体验的完美结合</em></strong></p><p>伊根诗歌的一大特点是在诗歌中融合了公众与个人的双重体验。<br/>伊根是爱尔兰南部天主教徒后裔,于1936年出生在康诺特省西密斯郡的艾斯隆,属于在爱尔兰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形成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他做过多年教师工作,1987年开始全职写作。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成长背景,这使他不同于爱尔兰北部许多著名诗人,如希尼(Heaney)(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蒙太古(Montague)。他不仅对北爱尔兰问题本身作出不同的透视,还从特别的视点去看待一般的事物,以一个爱尔兰南方男人、多数派教会会员、一个天主教徒的身份来看待他的国家和世界。<br/>作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伊根毫无疑问受到爱尔兰诗歌界前辈的影响,尤其是叶芝(Yeats)(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卡瓦纳(Kavanagh)。卡瓦纳最重要的贡献被认为是确立了日常生活体验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他的诗使人们相信莫纳汉小农场或都柏林街头的日常生活也是很好的题材。伊根继承了卡瓦纳对日常生活和地方性的这种重视。他所赞美的日常事物各式各样:超市购物、诗人以前的房子、他的旧汽车、衣服等等。而且和卡瓦纳相同,其诗歌的本地特色不同于狭隘的地方主义。在钦佩卡瓦纳的同时,伊根的主题范围远远超出了卡瓦纳,他不仅写爱尔兰中部和艾斯隆镇,也写爱尔兰南北的政治;不仅有写给父亲的挽歌组诗,也给美国诗人庞德、贝里曼写了挽歌;不仅有关于购物和灌汽油的诗,也有关于南非、菲律宾的国际政治性诗歌……他的视野甚至投向了古老的东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em>我来到日本<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想看到深处的东方<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看到了我自己</em></p><p>这是他访日期间所作的一首俳句,从中可以看出,伊根对事物的开放态度和对文化本质的、直接的触及。在与笔者有限的几次联系中,伊根还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他是那种既能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又能走向世界的人,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完成对前人的超越,正像布莱恩·亚金斯所说的那样,他结合了叶芝的学识和卡瓦纳浓厚的本地特色。<br/>而从根本上说,伊根对诗歌的贡献还不仅在于把这些公众话题向日常化和更广阔的方向延伸,更在于把纯粹私人的体验融入了公众话题之中。<br/>或许不能用我们通常对待某位诗人的态度来看待伊根,比如,我们很难把伊根归入某一类型的诗人:不论从诗歌创作的题材还是手法上,伊根对过去时代都有很大的超越,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即使仅仅阅读了伊根的部分诗歌,他就会意识到,伊根的诗歌世界是怎样丰富,和拥有怎样的深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em>篱笆旁绿色中的绿色<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我门外&nbsp;&nbsp; 格外苍白的墙壁<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动不动的树……<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机器割过的棕褐色草地……所有那些事实<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消失在静静的山里<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夜晚</em></p><p>《<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é&raquo;„&aelig;˜?src=yb_qsal&amp;utm_source=yb_qsal&amp;utm_medium=link&amp;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font color="#9e7812">黄昏</font></a>》中的这几行诗,是最简单不过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却都有了超出其本身的意味:“绿色中的绿色”,是诗人的家,诗人的家乡,是爱尔兰——伊根告诉笔者,绿色是爱尔兰的颜色,爱尔兰有37种不同深浅的绿色!通过诗人的眼睛和笔——来自诗人内心的凝望,“黄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与诗人的生活、通过诗人再与诗歌读者的生活——与人发生了关系:“光线里那一种奇异的热情/一首情歌最后一个音符”。<br/>而在那首《<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auml;&sup1;&aelig;œˆ&ccedil;š„è’&sup2;&aring;…&not;英?src=yb_qsal&amp;utm_source=yb_qsal&amp;utm_medium=link&amp;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font color="#9e7812">九月的蒲公英</font></a>》中,一个少年用蒲公英占卜“她爱我/她不爱我”是那么紧张,“停下了/一点点动静”。少年的爱情游戏应该是最美好的生活场景,可是在诗歌中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随时都可能会失去。伊根曾宣称自己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他说这个有着种种不足的实体世界与那个完善了这种种不足的“好”的超验世界之间的差距或许可以由诗歌来弥合。他真的能吗?<br/>伊根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不只是他的许多诗歌涉及到友谊、爱情与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处处自然流露着对艺术的兴趣,这种感性的直接诉诸生活的热爱。比如,走在路上听到喜爱的音乐,他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哼唱起来,而且整个人立刻显得精神焕发。但是,在他的诗歌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非常珍贵——非常欠缺的。<br/>《<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auml;&cedil;ƒ&aelig;œˆ&aelig;œ&laquo;&ccedil;š„&aelig;&cedil;…&aelig;™¨?src=yb_qsal&amp;utm_source=yb_qsal&amp;utm_medium=link&amp;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font color="#9e7812">七月末的清晨</font></a>》是一首以自然现象为题材的诗,描写诗人在河边看着鱼儿进食。按我们今天的说法,这本来是一个非常轻松的“休闲”时刻,应该可以悠闲自在地欣赏自然界的美景。但是,诗人看到的却是一片躁动,是那些朝不保夕的苍蝇们“必然的死亡”。在伊根的诗歌世界中,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往往包含了如此之多的残忍,那么,他诗歌中的人们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em>你喜爱的音乐像秋天填满了哀伤<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漫步的地方我却再不能面对<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花儿都不像花儿日子也变得暗淡<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随着你离去落叶飘离了我的心头</em></p><p>恋爱、失恋是一种非常私密性的个人体验,在《<a href="http://www.fifid.com/search/&aring;“€&aelig;&shy;Œ?src=yb_qsal&amp;utm_source=yb_qsal&amp;utm_medium=link&amp;utm_content=post" target="_blank"><font color="#9e7812">哀歌</font></a>》这首诗中,作者的体验被放大了,因为失恋的心情,“花儿”这样一个客观存在也具有了不确定性。这首诗中代词的使用也可以说意味深长,用来指这位女士的单数第二人称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将“你喜爱”和“你离去”并置,结合诗歌中音乐与秋天的意象,代词“你”通过“我们”、“我”再回到你”,前一个“你”充满了亲密的柔软,后一个“你”却异化成为一种冰冷与坚硬,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亲密之后的抛弃——面对美好事物离去的无奈和哀伤。这当然是一种残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em>两个小小的女孩<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一辆小汽车旁边追逐嬉戏着……</em></p><p><em>&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你说要多少土地城池<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才抵得上她们被炸断的手指头?</em></p><p>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在面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时候,诗歌中都会有那样令人惊悸的不安,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珍贵而稀缺。每一个熟悉爱尔兰历史与现状的人,在读到伊根这首《北爱尔问题》时,他也必然无法克制内心的惊悸。从某种意义上说,伊根从早期那个沉湎于爱尔兰中部个人生活的自己走出,更深地投入到公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政治问题,是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无奈。伊根在“致约翰·贝里曼”一诗的题头引用《老子》“甚爱必大费”一语,或许正是这种无奈的表述。他说:“你是禁不住要写那些激怒你的事情,源自完全真切的投入和真实感情的政治诗歌——重音落在诗歌二字上——不同于意志力驱使的辩驳。” 对伊根来说,他的个人体验,与这个世界人们所关注的公众话题,在现实与诗歌中都是密不可分的。<br/>伊根所有的诗里都透着一股敏锐的智慧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他直指问题的本质,表现在诗歌上,就是极简练之能事。《北爱尔兰问题》只有短短的四行,但是,它还不够震撼,还不够有说服力吗?!</p><p align="center"><strong><em>“真正的诗歌主题”</em></strong></p><p>布莱恩·亚金斯指出,伊根对于诗歌的信念,从某种意义上在“非象征主义者”一诗中得到明确表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em>我已厌烦象征主义<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叶芝马拉美公司&nbsp; 你们已被扔出窗外<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至少对我而言<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需要的是整体不是破碎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镜子里支离的世界<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要真实的东西</em></p><p>诗人所摒弃的是象征主义间接对待事物的模式,他所称赞的是与荣格整合理论(Jungian integration)相似的整体性(wholeness)。因此熟悉但永远崭新、世俗但神圣的苹果或一杯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真正的诗歌主题。<br/>一个苹果是诗歌的还是非诗歌的或许是由诗人来决定,诗人就是这样一种以语言为生活方式、通过语言来接触世界的动物,正是诗歌语言的存在,使最日常、最司空见惯的世界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使我们得以世俗事务本身属性之外的特质来观察它们,是诗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我们再来看看伊根的另一首诗:“V——”。<br/>这是伊根写给妻子(Vivienne)的一首情诗,它使用最典型的当代写作方式,是一首关于写不出诗的诗,它最好地体现了诗人的语言或写作生活。在总共23行诗里第一人称代词“我”用了15次,表明了诗人对写作强烈深刻的投入;而第二人称代词“你”却只出现两次。这样,尽管诗开头的“我”和诗末尾的“你”给全诗划上对称的括弧,但还是很明显看出诗的重心完全放在诗人所努力要做好的事情——写作的艰难上。<br/>大部分这些第一人称代词“我”都是在对付诗人不想做的事情上,在写作中,他不想被生活中通常会使他分心的事情所干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em>我将不回复我必须回复的信<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也不接任何电话不看书不打开空洞的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哪怕我热爱的世界大声喊叫<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也不打开收音机<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毫不吝惜地将绘图纸揉成团扔进篓里</em></p><p>而他想要做的事情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写一首诗上。这个过程需要内省、需要集中大量注意力面对空白纸张(每一位作家都会有的体验),需要一种冷静客观地将努力写出的纸页扔进废纸篓的能力、像我们认为莎士比亚所做的那样主要只是为自己而写的能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枉费了:写了很多,却没有成效,因为写作游戏充满着浪费,甚至冒险。<br/>在这种情形下,诗人虽失望,却没有为自己找借口辩护,因为即使没写出诗,他毕竟是做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就是说,他已经在语言中“生活”过了——从语言“生活”方式的立场出发,写作的意义更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看似矛盾的是,那一连串诗人不想做的事情的罗列却构成了这首诗“V——”,一首成功地描述要写一首成功的诗却以失败而告终的诗。<br/>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伊根诗歌的特点在于完美地融合了公众的与个人的体验,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就是体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心理积淀。这种融合不但表现在诗歌题材的扩展与多元化,也表现在对诗歌主题——对这个世界的真相的探索上:对诗人来说,这个世界的苦难究竟意味着什么?<br/>《和平》是伊根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一首探讨普通人对于和平的渴望、对于灾难的厌恶的诗。诗歌以 “只是要出去在路上走走”作为开头,描述人们对于平安的向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em>以及这儿那儿<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扇门 平房明亮的窗户<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间烟火的气味</em></p><p>但是,世界的真实却是如此残酷,充满了战争、罪恶和灾难,却是“太多的人在痛苦中/无力地向着我们呼吸的空气尖叫”。《和平》描述的是一个“太少的和平”的世界,但是对于热爱和平的人们来说,这首诗——诗人通过语言的方式使他们得到了慰藉与激励。<br/>伊根诗歌最根本的特色,在于他披露这个世界苦难的时候,绝不仅仅是苦难本身简单的展示,而是从人的本质、从诗的本质出发进一步寻求内在的真相。<br/>伊根于1983年出版的诗集《看见双重》的第一首诗是“需要大海”,布莱恩·亚金斯分析了这首诗,认为这首诗触及到了伊根诗歌创作的内核:诗人与世界、与语言、与自己的关系。诗歌的开始是初秋的九月,爱尔兰中部的风景虽舒适,但开花的夏季已经结束,飘零的叶子预示冬天即将来临,与陆地景色的多变相比,大海是永恒的,那就是诗人所要寻求的精神元素。在“需要大海”中,这已经不是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一种洗礼般神圣的东西,身为天主教徒的诗人所想往的是水的拯救力量。然而诗人刚表达出这一需求就感觉有反对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说世界上有那么多受苦受难的人,他这种个人需求纯属奢侈。诗人接受了这一强有力的反对,用了19行(此诗共37行)来反映这一反对的声音:在现存的世界经济体制下一方面几十亿几百亿的钱花在军备上而另一方面有数以百万的人在挨饿;世界上还存在带来痛苦与种族屠杀的军队和独裁政治等等。所有这些毫无人性的现象,哪怕只是想到它们都足以令人窒息。<br/>这就对有神论者提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有邪恶?或者说,邪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面对邪恶我们能怎么办?一种尝试性的解决办法是,我们这些存活下来的人,以某种神秘的方式,“替代”那些受苦人尤其是最经受不起暴力的儿童过他们的生活。这是伊根深刻而独创性的一个观点,一种结合了诗歌和宗教某个本质的观点。<br/>我们大家都能够理解,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每个人的生活——他的死或活都与其他人、其他生物有着联系,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每个人的死与活对其他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对身为天主教徒的诗人来说,这种意义并不直接在于我们常说的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或“牺牲”那样,而是含有一种神性的、非实体性的意义。这或许就是耶稣的某个方面:面对世界的苦难,耶稣选择了由自己来“替代”全人类承担所有的苦难,选择了死亡——赎罪,他的意义在于让世人能够“在罪恶中”活下去。在这样一种观照之下,每个人的生活,他的活着或者死去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就被改变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em>小女孩<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看起来你和它们都是被这个世界忽略了的美丽<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你的一切<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深红的花丛中玩耍<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你就这样在人类的空间<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度过不多的几个岁月</em></p><p>这是“献给爱米尔的诗”中的几行,是诗人“给六岁半孩子的一组挽歌”。在诗歌中,它已经不再是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小女孩”的日常生活(玩耍)了——它是令人心痛和震撼灵魂的东西,是——也许可以叫做“信念”与“良心”的东西——<br/>“爱米尔,你那柔软可信的手”,“穿过我们的道路”。<br/><br/><br/>-----&nbsp;&nbsp;&nbsp; 文章已发表于《当代外国文学》杂志2006年第1期&nbsp;<br/>[内容提要] 德斯蒙德·伊根是爱尔兰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在继承爱尔兰诗歌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重要的创新意义,主要表现在进一步开拓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题材,在诗歌创作中完美地融合了公众与个人的体验,在公众话题中加入了深刻的个人感受与思辨;他的诗歌作品探讨了诗歌艺术的本质,即通过诗歌——语言来接触现实的世界,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对人类社会苦难的关注、对人性真善美的渴望和对人心的抚慰。<br/>&nbsp;[关键词] 德斯蒙德·伊根 诗歌创作 爱尔兰文学 当代外国文学<br/>&nbsp;[标题] The Bard of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p></div>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3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