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7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空隙微光·赵松专栏】书籍之遇

[复制链接]

879

主题

35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你的假想敌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Administrator's 不吐槽会死患者 恋爱渣滓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1: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故宫里的屋檐与石头缝隙里会长出蒿草,可是那里的藏书纸页中不会如此,哪怕是它们长时间地隐藏在幽暗密闭的巨大抽屉里,见不到红墙碧瓦间明亮的不会有丝毫抖动的北方阳光。毫无疑问,我到的时候这里是空无一人的,对于方位感不是很好的我来说,实在是搞不清楚自己是有备而来还是随意而至,我只是隐约地觉得这里应离大殿应该不太远了,不然不会在这个时候仍旧如此寂静,甚至忽然还有些想起来时路上碰到的那些大盆栽植的石榴,它们都熟透了,几乎是刚刚裂开来,露出微红的晶莹而饱满的果实颗粒……眼前的木制结构的书房建筑虽然高大宽敞,但比想象中的要陈旧许多,几乎所有的木漆都脱落殆尽了。推开了房门,秋风比我先进到里面,灰尘浮动起来随后又安静下来,我感觉阳光就照在我的背上,并且发现这房间里的地砖其实也是书,或者说是书式的砖,是粗陶的,微有些青色调,每块上面都是不同的名目,几乎都是古代的典籍,试着俯身去翻动它,却又是不能的,然而我发现砖是温的,显然是地热传导所致,就是在这种温暖的状态中,我拉开了旁边的那几个巨大的抽屉,经史子集应有尽有了,最后一个抽屉上面的名目是明人傅山。里面是精印的文集数十卷,还有手稿数函,其中最为眼熟的就是那小楷的《逍遥游》和《金刚经》了。出于习惯和熟悉,我很快就找到了经书里的四句箴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正有些得意间,梦就醒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那文集的第一卷里的第一篇文章的名字,当时分明是记得的,而且是着意记了几遍才放的手。那个书房,此后再也没有进去过,因为我没有办法重新构建起那个梦境。后来有一次去北京,特意去故宫里面转了几转,几个可以藏书的地方都去过了,就是没有发现半点那个书房的感觉和痕迹,不免有些怅惘了。再后来读到张岱的文章《琅寰福地记》,里面提到晋人张华写过的一个故事(也可能就是张华本人的故事,待考了),说是一书生入山闲游,发现一世外桃源式的洞府,里面有万卷世所罕见的古时典籍,书生在其中徘徊经日,离开时想带上几部书,却无从取舍,只好随手拿了其中的一卷,出得洞府时,有意一路留下记号,以便回头再来取书,当然,正像那些比较常见的结局所说的,最后是没有回来的路的,只有处处的山石阻隔在那里。由此再去想想自己梦中所遇,也实在微不足道了,不过那些书的样子却还记得清楚,可以有时去想念一番。
< align=left>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时候,我开始希望那些我所盼望想念的书,不要来的太过容易了,可以来的再迟一些,离我再遥远一些,唯有如此,我对它的寻觅与遭遇才更有意思。没错,我需要更为持久地期待着它的来临,就像当初期待阿兰-罗伯.格利耶的《重现的镜子》从广州缓慢地邮寄过来那样,我时不时地计算着时日,想象它在火车上几经周折,而在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中午,刚在走廊转角处的水池边用冷水洗过脸的我,剥去牛皮纸的包裹,让它裸露在冬天的光线里的时候,我甚至有些恐慌,不得不屏住呼吸……它薄得锋利,纸质粗糙,而上面的字是铅字印刷机的结果,跟那个年代非常相符。这本奇特的书与时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是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76</FONT>年底或是翌年初,也就是《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出版数月之后开始写这本书的。现在是<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83</FONT>年秋,这项工作几乎没有进展(只写了四十页手稿)……”换句话说,我喜欢这样的时间跨度介入到这样一本书中之后所带来的持续而缓慢的感觉,有时候我甚至称之为缓慢之书。“到现在已将近七年,我的那些看法已经有所改变,原先的设想可能已被打乱,有些情况甚至已完全相反;然而,那些根深蒂固的、烦人的、可能是徒劳无益的问题其实依然存在……趁为时不算太晚,为了善始善终,让我们再作一番尝试吧!”在三分之一宽度的第一页天头空白处,那时我写下了几行潦草的字,内容是这样的:“你永远不会有一劳永逸的思想与行动,与生命本身紧密相联的那些矛盾与纠葛从根本上说是无法消除的,它就像一个可以死掉无数次的瓶中巨魔,会一次又一次地被你的能量与智慧封入瓶中掷于海里,然后又一次次地在不同的海域沙滩上被你重新发现拾到,并被好奇心所打开,当然瓶子的样子始终都在改变,就像你的眼光在不断地改变一样,你不得不带着热情与耐心再次降伏它,封其入瓶,丢入海里,直到最后一次你打碎了那只瓶子,能量耗尽,末日降临……。”即使是今天,透过这些颇有些西绪弗斯意味的文字,仍旧能够感觉得到当时的某种来自阅读的狂热与敏感。就是这样的一本微薄的书,而且是翻译过的,跟随了我四五年左右,几乎完全改变了我的思维与写作的方式,拿捏着它的时候,会觉得它是与自己血肉相联的生命体,而不是一本小书。 书跟人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我相信它是有灵有肉的个体,而不是寂静冰冷的被机器制造出来的物体。我确信每一本我喜欢的书都会有一个能量的场,而我之所以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所依靠的,就是彼此间的场的呼应。这样说来是不是有些偏执或者迷信呢?说实话我并不急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不,这根本就不重要,我只要乐在其中就可以了,因为这种感应的过程中别人是无法参与的。我可以举出很多具体的例子。每个例子里都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快乐与慰藉。比如国内最初的一套三卷本卡夫卡小说集,看上去几乎就是盗版的,但又是那样的美妙,它们躲在一个狭窄的私人书店里,夹杂在那些平庸的书籍之间,就像几粒金子参杂在沙子里。关键在于我感觉到了它们,在那个四月里的下午,赶在下雨之前,骑着自行车,几经周折找到了它们。此后还有一些重要的书,也都是这样在近乎突发灵感的状态下遇到的,比如那套七卷本的《追忆逝水年华》、周作人译的《卢齐安对话录》、《弗罗斯特集》、《里尔克诗选》、《徐渭集》等,还有最近的八卷本《穆旦译文集》。这种感应总是对期待多时的重要的书才会有,而对一般的书是根本没有的,当这处感应不在的时候,即使是兴冲冲地赶去书店的路上,也不会有什么心潮起伏的感觉。而这种感应的能力我并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开始获得的,开始的时候其实是没有的。从87年到93年,我买的那些书几乎都进了仓库,只有少数留了下来,而那少数被留下来的书,又几乎无一例外是在无意识情况下碰到的,而且在碰到的时候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它的价值。那是我阅读经历的史前时期。因为定价只有一元钱,我才买了那位失明的阿根廷老人的《博尔赫斯小说集》,当时我可笑而傲慢地认为只有法国、俄罗斯才会有伟大的作家;因?quot;爆炸"的名头,我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中篇小说选集,他的照片以及书的封面不够干净,还有黄色调的存在,让我把这个作家想成一个不洁的同时又是充满诱惑力的人;因为打折过低,又买了本《美化文学丛书》,里面收有张岱的《陶庵梦忆》……那些书被我收了四、五年都没有任何感应,不但没有,甚至有的还觉得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比如说博尔赫斯的小说。那些书都无一例外地来自当时我家附近的一座乌瓦红墙的日式小楼里,是家新华书店,我开始买书的时候,它也开始了开架售书,那里每天进出的人都不多,在那个阳光充足的一楼,红木地板与暖汽营造了温暖如春的气氛,就是在这种气氛的影响下,我买了第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是本青绿封面的湖南文艺版《普希金抒情诗选》,促使我买下它的,是前面的那个文笔造作矫情的序,写的是一个少年人,在清晨踏着坠满露珠的青草山坡,诵读着普希金的诗……,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字,当时却完全打动了我,让我有些紧张地想,我也应该这样试试。 <BR></P>
< align=left> </P>
< align=left></P>
<P align=left>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2005</FONT>年<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1</FONT>月<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9</FONT>日星期六<BR></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三岁的时候,很忧郁
喜欢,在河边丢小石头

http://heitiancai.blog.163.com/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31:10 |只看该作者
<>我关于书的梦都是在大型打折书市上见到了多年寻不见的好书。</P>
<>《重现的镜子》对你的影响可比《尤利西斯》对我的影响,它让我看世界的眼光变了,明白了象征隐喻反讽这些过去总也不得要领的东西,而且用这种新得的眼光去整合自己的写作资源也大不一样。</P>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0

好友

127

积分

新手上路

管理管理员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31:25 |只看该作者
<>赵松的短文总有教导的意味(对我),就我读过的来说。</P>
<>以自己的经历,思考,沉淀,更可贵的还有老练和阅历,往往可以有教导的效果,对年轻的人来说。</P>
<>当然作者也许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有过这样做的意识,但这倒是阅读后实在的效果了。即使文章表面上看起来无关训导,但每一个人捕捉的难道就需要是作者的本意么,而往往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以后,你却可以不仅在“为文”上理解,亦可以在“为人”上有感悟。</P>
<P>这多么难得。因此可贵。</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07-8-4 13:31:25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崔益千</I>在2005-12-3 9:52:22的发言:</B><BR>
<>赵松的短文总有教导的意味(对我),就我读过的来说。</P>
<>以自己的经历,思考,沉淀,更可贵的还有老练和阅历,往往可以有教导的效果,对年轻的人来说。</P>
<>当然作者也许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有过这样做的意识,但这倒是阅读后实在的效果了。即使文章表面上看起来无关训导,但每一个人捕捉的难道就需要是作者的本意么,而往往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以后,你却可以不仅在“为文”上理解,亦可以在“为人”上有感悟。</P>
<P>这多么难得。因此可贵。</P></DIV>
<P>其实写这些东西只不过是想在匆忙的日常生活中找个暂时停一下的点而已,找得好的时候,可以多停那么一会儿,找得不好的时候,也停不下几秒钟,所以这些文字里我觉得可能有些停下时的快感与慰藉,同时也有些持续匆忙中的压抑吧。我一直在教导的只能是自己,这个过程里面可以说是五味俱全了。</P>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0

好友

127

积分

新手上路

管理管理员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4 13:31:26 |只看该作者
<>如同空隙微光词本身有的寓意,既是对你(作者)来说,对我当然也是。</P>
<>两者并行不悖,既然并行,总是各有各的感觉。我可能强调了这一的点。</P>
<>东西既修养自己,又益利别人,总是一件好事呀。但是想想,你的五味俱全的感觉又比读的人要多得多。</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5 8:21:4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0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