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要将禅引向本体而排除具体,我们可以相信另一度空间存在于潜思维,它与声色之度共同构成精神二呈现。当然,前提是对声色的精神呈现不存异议。 <br>2:本能先于意识,对本能以公众意志性压迫即形成本能的意识性和谐。客性呈现以意识性和谐为基。佛性驾御于本性,存在于潜思维的佛性遏制意识,故佛的呈现为无意识呈现。对意识进行本体化剥离,以达本性支配于禅而非虚妄意识。拜、祈、贡、颂皆为具体性意识呈现,无法达到纯粹的彼岸。清除宗教功利乃脱离意识压迫的必要方式。 <br>3:意识外的无限延伸与本体内的终极解脱共同构成庞大的佛性世界。意识内呈现终究沧海一粟,而狭小的意识内呈现无可避免的妨害我们对佛性世界的认知。否定佛与佛性是意识扼杀本性的后果。沉溺与狭小的声色愉悦是意识支配下必然的走向。 <br>4:本体释放是非时空性的,时空是精神对于意识内呈现的控制。意识必然此控制内毁灭。佛性确保本体内在意识剥离后存在并永享超脱之愉悦。本性成为超渡本体的载体,本性在剥离意识之后的会逐渐消失。而本体则与佛性永恒。 <br>5:修禅的终极目的是达到永恒的不存在而非永恒的存在。一切意识呈现皆为暂时的存在与不存在,是虚妄的呈现。一种更简单而更易被误解的表书方式是:不存在永久的存在,只存在永久的不存在。不存在亦是二元的精神呈现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br>6:同样,修禅所到达的永恒的彼岸是意识内的无存,本性的无存。且修禅的绝对意义在于抛弃对佛的执著而非陷入对佛的执著。六祖在〈坛经〉中将执著归为陷于短暂的存在精神。对佛的执著是意识边缘的宗教功利。 <br>7:我们需要了解,声色的意识呈现不可直接掩盖佛性,而因此诱惑形成的对于声色的潜思维执著则成为到达佛性彼岸的巨大屏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先有禅悟而后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诸戒。若无禅心则此般诸戒皆为公众意志性压迫,仍为意识内修禅,无法达到终极的佛性。顿悟后则是以本性乃至以佛性的自由放弃声色的诱惑。六祖给予尚存声色杂念而又向往佛性自由的俗家弟子以途径。即以内修而自然达到外行。禅行是佛性自然的支配。 <br>8:先写这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15:53: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