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210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47
- 精华
- 0
- 积分
- 138
- UID
- 3652

|
在谈论之前,我们先对伟大的导师康德表示一下我们谨慎的敬意,当他说出启蒙就是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的时候,所有为这话所震撼的人便开是试图运用理性而再非信仰,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假如世界上存在着一些不需要经验便可以被直接被确定的命题的话,那么这些命题就是先验的,理性就是对先验命题的一次检阅。而逻辑从内部与外部为理性规定了形式,形式这个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带有不确定的多义性,而还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带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概念,不过确认它的所属不是我们的工作,康德寻找的逻辑,乃是作为纯粹理性的先验形式的逻辑,它门不依赖经验,而作为自在的观念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而对于从笛卡尔那里继承的那不可知的只能通过知性与理性对其进行重建的自在之物,我们的解释,永远无法摆脱一种主观性,我们获得的观念似乎永远是一种从并非其本身,而是做为观察者的我们的角度去理解,去加以规定的自在物的观念,而我们所以能认识自在本身,在于一种我们的理性与自在物自身的符合,而我们的认识则建基于其上。
逻辑不是真理,因为他只是形式,因而是无质的,就好象数学对象也只通过研究数量关系而抛却对存在问题的无休止的追问而获得其严密性一样,逻辑也很可以成就一门严密的学科,只不过逻辑的要素不是从实体中抽象出的数量,而是实体本身,因此难免被卷入存在问题之中。
不过这些问题早在黑格尔的时代便被终结了,从自在到自为,人类的精神,那个永远的不断追问自身并成为自身的存在,成了哲学关注的唯一主题,于是哲学的思考进入了有机世界,进入了有意识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实现了自身的完满。叔本华的自由意志是对康德自由意志的偏离,姑且用偏离来描述这种概念的转向,康德的科学精神,在叔本华那里变成了纯粹的主观主义,一种纯粹的因对古典哲学精神的屏弃而获得的对人类自身精神实质的思考,为这种思考感染了的尼采,那个伟大的尼采,最终抛弃了一切学说的桎梏,而开始对道德问题(那种纯粹的未被任何理论或宗教色彩污染的道德问题)进行追问,这种反传统的发问方式,从一个超然的高度对一切值得反思的道德的实质加以追问,那被时间与信仰的重重迷雾所遮蔽的最原始的存在问题,开始从这种追问中显现出自身。直到被海德格尔作为一个值得重新加以审视的问题提出之后,我们才第一次试图抛弃各种学说加于我们之上的影响而去追问什么是存在者之存在本身。
人们从理性,到对理性本身的扬弃之中,包含着一种最深沉的认识过程,理性在这一过程中敞开了自身,成为了可通达的存在者。而哲学,仍然在缓慢的踏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向前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