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祥的三四事
解题
过去有些人写大人物的小文章,喜欢用二三事作题目的定位,意在小中见大,证明大人物也是人。苏文祥不是大人物,我也不是,既然都不是,琐事多出很多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多也未必就真能多多少,所以我说是三四事。二三事多用来写死了的大人物,三四事我用来写活着的小人物。至于将来我们百年之后被后人视为什么样的人物,那就不是我们所能操心的事了。
理由
遇见某个人需要有些机缘巧合的因素在里面,倒是可以无需什么理由;记住某个人,可以无需什么机缘,不过需要有些理由。理由或多或少,可大可小,不拿出来未必就觉得轻飘,真要放在外面的时候,偏偏又会觉得简单了,进而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至于别人会不会通过这些琐事了解这个人,会不会误导,说话者就更不敢保证了。写人说事,说到底都还是脱不开自说自话的性质。
聊天室
2002年11月间(这个时间令我怀疑,待考),多少有些偶然的,我跑到了黑蓝文学网,在那个安静的论坛上发了自己的东西,然后就等着有人回复,等来等去也没人理,就觉得寂寞了,顺手就进了聊天室,发现里面人,不多,四五个,其中有一个叫“苏打水”(?)的,后来考证,那就是苏文祥。几个人挂在那里,都不怎么说话,我挨个打了招呼,大家也都先后招呼过了,但仍旧没什么话可说的状态。对于当时特别想找人说话的我来说,这种沉默的圈子显得有些乏味,但也有些神秘的感觉。实际上,直到现在为止,苏文祥在我眼里,也仍旧是个习惯于沉默的家伙。而他的沉默,不只是因为他的性格里有内向的一面,还因为有其激烈的一面。
沉默
其实,他的沉默并不是全部。他有滔滔不绝的时候,因而他的沉默显然是一种有意的克制。对他这个人有初步的印象,我不知道是跟那幅用于黑蓝网刊上的照片有关,还是跟视觉栏目那个有炫技和唯美倾向的变动不已的音画图景有关。后者因为画面的玄妙和找不到进入的点击处而令我这个网络技术盲在获知作者是他的时候对此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但前者的印象似乎更深一些,那幅黑白照片的内容是北河口中学里一群孩子游戏的场面,那个瞬间被他凝固了下来,声音被抽空了,留下的是动的过程中的一个点,现实中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是寂静本身。在这个透露着寂静气息的点上,我忽然仿佛听到某种近似于和声的发自远处的声息。再后来,在论坛动态中看到了他个人的照片,感觉他的脸上比他的同龄人多出几分沧桑意味,有股不驯的气质,也透露出一种隐忍。这种不驯与隐忍,令他的肢体语言在绷紧中含蓄着不经意的自负。
声音
前些天,他忽然非常迷恋于制造电子音乐,就是利用网上的一些音乐,或歌或曲,放在视窗XP里配备的录音程序里反复改造速度、节奏、顺序,随意地剪贴组合,变成一种新的声音作品。晚上加班,他兴致上来的时候,就会把这些新型音乐播放出来,自己跟个孩子似的心情愉悦地听着。他喜欢这种声音的游戏,就像他喜欢在很多时候保持沉默。据我所知,他喜欢重的音乐,不管是金属的,还是非金属的,今年夏天,在栗阳路尽头的那个地下酒吧里,我们挤在人堆里看一些味道极重的摇滚乐队演出,他跨坐在边上的台几上,摇头摇的让我看着都有些发晕,他偶尔还会回过头来冲你怪笑一下。他开心笑的时候样子很单纯。在南京的时候,他经常这样出没于一些有摇滚乐队演出的地方。他曾对我提起过一些死亡金属乐队的名字的曲目,我都没听说过。
作品与离开
见到他之后,一年多了,没见过他画过什么。这也是一种变化。见到他之前,倒是看到了他的一些画,在论坛上。那些画属于我喜欢的那一种。我让我的一位画画的朋友看,他觉得很有才气,但还不够大气,或者说不算新吧。但这并不影响我喜欢他的画。它们让我想到我喜欢的一些西方画家,我把他们的名字写了下来,作为一个外行的简短评论中的一部分,留在了论坛上,不管说的到位与否,我们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自得其乐。今年三月份看到了他的装置作品:“我将适时的离开”,后来被改成“我将适时地离开你们”,两个名字虽然只差了两个字,但感觉上差异却很大,从现场的状态来看,或许后者更贴切一些,不过我倒是觉得前者更有深长的意味,因为“你们”仍旧是一种限制,使得“离开”有了有限的范畴,似乎预示着离此即彼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你们”,则可能意味从有限到无发的可能。那时他还在南京,嘱我每天照看一下这个装置,要是那些药粒少了,就补上一些,那些红白对称的小药粒是他费尽周折从镇江买到的,我每天都要抽时间去看看它们,当然也看看那张床,人已经在开幕之后离开了,只留下散置了些药粒的被子随意半卷着的床,还有那行手写体英文的霓红灯小字,中文意思就是“我将适时地离开你们”。这个作品的图片先后被一些杂志刊登了出来,效果都比现场好看。后来,在到上海之前,他很低调地在南京策划了一次名为“下一站”的小型系列展览。这个展览我只在开幕后的次日早晨匆匆看了半个小时,在回上海的火车上,我想这个展览其实主题仍旧是离开,他的作品是手绘的电源插口,在展厅墙壁的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跟真的差不多,很容易被忽略。他离开了南京,到了上海。实际上,这一步只是他离开的开始。
烟
在南京的时候,他抽普通的那种白沙,到上海后,有相当一段时间他都抽那种墨绿盒的双喜。我经常换烟,因为烟瘾不大,喜欢口味上有些变化。他基本上不怎么变。那种烟,他之所以喜欢抽,不外乎这样的原因:看上去烟盒色调内敛而沉静,抽起来轻淡柔和,还有就是他不喜欢太冲的烟。近来他开始抽飞马,味道也不错,价钱省了四分之三。他的手臂上有些疤痕,是烟头烫出来的,有一天他不经意间说了那种瞬间的感觉,像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的事,自己可能也觉得有些陌生了。
酒
他酒量不小,没见到他的时候就有所耳闻,见到之后更觉得深不可测,主要还是我的酒量不足以测试他的。他喝酒不张扬,能沉得住气,即能速战,也能慢战,总之给人一种不动声色的印象。初到南京的晚上,我们一群人喝酒,他客客气气地喝着,一位朋友痛饮不已,直到走的时候忽然倒地街上,他帮忙扶那朋友回住处,人仍旧是稳稳当当的,我就知道他的酒量确实不一般。至今没见他醉过。他自称上学的时候喝醉过,但并不多见。
女人
他很少谈论女人。在仅有的一些谈及女人的时候,他显得很传统,甚至是有些保守。他眼神最温和的时候,是偶尔谈及自己的母亲和妹妹的那一刻。
书
他的屋子里,那三十几本书里,有三分之二是哲学方面的。罗素,梯利,巴塔耶,冯友兰,李泽厚,还有陈嘉映,葛兆光,最近他在四处找一本维特根斯坦的小册子。我们有各自的购书之乐,趣味取向也各不相同。在没来上海之前,他到上海办事,我们聊哲学几乎聊了个通宵,其实聊的是关于生活本身的一些感受。
其它
他是个有距离感的人。与这个世界,他有着明显的距离感。而这种感觉透露的是他在情感方面有着敏感与脆弱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距离感也是一种潜意识层面的自我保护。但他并非那种与人隔隔不入的冷漠之人。对于朋友,他始终都有种含蓄的热情,如果因为什么事他承受了莫名的郁闷和不应有的压力,他只会把它深埋到心里,而不会表露出来,这常常令他给人以过于压抑自己的印象。他习惯于试图一个人把所有的问题都扛下来。他习惯于自己面对问题。有时候他会显得有些木讷,而实际上这是由于他有意包裹了自己的锋利。他并不是一个喜欢折衷的人,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作品中,他更喜欢一种极端化的表达和呈现,如果这种表达与呈现是尚不能实现的,那么他就会选择沉默和忍耐。他并不缺乏幽默感,只是他的幽默感里常常会透露出一点孩子气。
最后是宣城
他是宣城人。宣城在安徽境内。我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白居易有过“宣城太守知不知”的诗句,还因为宣纸。我一直想去宣城转转,他要做我的向导,可是至今也没去成,其实只不过是五六个小时的路。
2004-12-1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3 17:02: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