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凌丁</i>在2006-12-7 15:05:57的发言:</b><br/><p>“文学,尤其是市场,那就需要比作未来的文学,如果还需要者多出几万倍的为文学而工作的人”</p><p>曾经的文学是怎样的呢?</p></div><p><span twffan="done" style="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font face="宋体" size="3"> 曾经,在古代,作者从个人推广作品开始。包括古罗马的行吟诗人,中国的游说自家学说。甚至到了白居易的时代个人推广还是起着明显的效应,比如白居易写诗要读给村里人听,不止他,包括很多诗歌都是从底层传唱或传诵流传开来,至于在《诗经》那个时代这种个人到群众的传播方式绝对是主流了。后来文学与作品的推广开始与贵族和政府挂构,很多行吟诗人成为宫廷诗人,很多文人成为御用和幕僚。在很长的一个时代,宫廷流行往往是整个社会的流行风向指标,这种带有政府标记的传播文学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当然在中国还有更为关键的是,手抄本出现、职业推广文学人物(说书人)的出现,手抄本者和写话本者、说书人也都算为文学工作的人,具体大约在宋代开始有了话本和说书人,古代赶集或者在大点的市集说书人的文学行为在精神消费落后的时代绝对是一种文学前沿了(对于大众来说),他们的话本《岳飞转》《杨家将》……之类,传播效果非常高,甚至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当然最大的变革还在于印刷术的发展,而且必须发展到一定程度,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初步成熟以后,印刷批量小说才有可能,一个叫程保元(?)的人是他首先把红楼梦从手抄本转为印刷本,这个动作起到了相当大的明间效果,使红楼梦在当时民间基础一下子超过了西厢记,而西厢记只一直在一些当时来说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或者知识分子那部分人手中流行。并且有一个现象是,伴随着传播方式的变革,文学工作者的用力和落到实处的用力往往和所传播文学的效果有一定的互动作用,根据麦克卢汗“媒体即是讯息”理论:尤其在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的时候,所开创的可能性会越大。这样看来,在网络时代,黑蓝传播文学还处于一个产生多种可能性的良好时机,当然黑蓝和为黑蓝工作的人也只是整体文学和为文学工作的人一个缩影了。</font></span></p><p><span twffan="done" style="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font face="宋体" size="3">在凌博士面前弄斧了,汗。</font></span></p>[em04][em04]
[此贴子已经被袁群于2006-12-13 18:38: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