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独语者(代发)

[复制链接]

9

主题

0

好友

16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8 15:58: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哪儿的事儿 于 2010-1-8 19:32 编辑

独语者


——一个人若是有过晚上有在无人的校园里散步的习惯,就会发现,最静的是礼堂,教室这种地方。越是喧嚣的场所在安静下来之后,越是显得凄寂,越是繁华的地方,在繁华散尽之后,越是感到荒凉。

——一个人若是习惯了沉默,那么他会发现,最喧嚣的是自己的内心。无论是否面对着真诚又充满期待的眼光,他还是甘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独语者。

    那晚,刚下过大雨,到处都是积水,一不留神就会把鞋子弄湿,而我讨厌弄湿鞋子。我散了一会步,便独自走进了学校的小礼堂。礼堂不是很大,尽头是一块幕布,把讲台和后台隔离开来。我紧贴在墙壁上,像电视里常演的那种警匪片中拿枪在搜捕犯人的警察那样,蹑手蹑脚地往后台的方向蹭,一边往四处张望。我十分紧张,仿佛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终于走到了幕布附近,猛地掀开,那里早已等候了一个人:小四,我大学时的最好的朋友。我又四处望了望,确定没有什么其他异常情况——那里除了他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才松了一口气。

    小四开口问我:“你总是很谨慎,总要单独找地方跟别人说话。”我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唉,没办法,以前也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每到一个新地方,总要环顾四周,即使角落里,窗帘后面都要撩开看有没有人藏在那里偷听,否则绝不会自由自在地说话。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要讲,但就是担心有其他人会听见。我每每要跟一个人交谈,总要把事先把他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像这个礼堂。才能放心地说话。”因为是在礼堂里的缘故吧,我的声音听起来跟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回音都很清晰地在整个礼堂回响。如果这时门外还有人站着的话,一定能也能听得很清楚吧。真是有些失策,我不由得这样想。

    确实如我自己所说,我存在着一点点对于讲话的心理障碍,尽管,小四是我最熟悉的朋友,跟他说话时没有什么不自在的地方,但我现在还是不能看着他说话,我将身体转向左侧,凭靠在一张桌子上,开始喃喃自语起来。这大概是我觉得最为舒适的一种说话状态了吧。

    “说到我的这种毛病,还要从我小时候说起。我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冤枉过一次。那次全班同学都坐在一起,准备放学。我自然很高兴。老师走过来问谁在唱歌。有同学说是我,可我哪有唱什么歌呀。我赶忙说没有。老师很失望,于是开始挨个问周围同学。同学们都用无辜的表情摇头,于是老师得意地跟我说别人都摇头不承认,那就只能是我了。于是,我放学被留下了。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自己茫然却怀着希望的心情,怎样渐渐地变得清醒却冰凉,还记得我始终攥紧想要的右拳,怎样无力地慢慢松开。我相信自己是无辜的,可是老师和那个检举我的同学似乎认定有问题的人就是我。后来我回想,也许当时自己听到的心中的歌曲,确实不知不觉地哼唱出来了。只不过我自己陶醉在其中而没有发觉,也没有意识到早已有了很多‘倾听者’。
   
    “突然我发现自己一个很危险的情况:我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心声在不希望别人听见的情况下讲出来。我开始忌惮周围的人,总是怕自己的心理活动通过语言的形式流淌于言表,被不怀好意的人捕捉去。后来渐渐发展为,只要有自己不信任的人在场,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

    “再说另一种矛盾的情况吧,当我真正要跟别人说话时,我反而不能发出声音了。因为有一种突然‘换声道’的感觉。我会经常会小声地在心中默念几遍我要说的话,然后一张嘴就像有枣核卡在喉咙里,支吾半天,词不达意。真的很令我苦恼。只有与特别熟悉的人说话才能感觉流畅。有人说习惯沉默的人都是这样的,心理活动太丰富了,反而没法张嘴了。另外也与是否存在倾听者有关,发现有人听自己说话时就会紧张,反倒是认为没人听自己说话时的那种自言自语比较滔滔不绝。看来,我就是属于这种人,这下矛盾统一了。我大概就是不爱与别人说话,却经常自言自语的那种人吧,只有遇到真正的倾听者,才会不十分在意地跟他自然流畅地讲话。当然了,这也要专门挑地方,防止被窃听——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我在讲这些话的时候,小四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光顾着自己“滔滔不绝”了,他是否想插话我也不知道,不过,他一定算是我刚才提到的那种可以让我不十分介意的“倾听者”之一了。也许是我的“倾听者”觉得我说的确实有些口干舌燥了,很体贴地递给我一瓶矿泉水。我直起身,伸左手接过,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口。

    “……谢……谢谢啦……。我想,如果有心理医生,他一定愿意用催眠术的方法帮我解开一些心结。因为,我一旦陷入自言自语的状态,话就会比平常多起来了。因为我平常心理活动就比别人多,这之后,心理学家一定能从我这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吧。后来真有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学长给我提了很好的建议,我按照他说的试了一试,果然我刚才提到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很多。我去感谢了他,他十分得意,然后过几天竟也很奇怪地感谢起我来。他现在毕业了,是一位很有名的精神病医生,据说他发表过一篇轰动学术界的论文《论精神分裂者的早期征状及治疗》,才获得了今天的地位。看来他的确有必要感谢我。

    “他的建议是:不要太在意那些倾听者了,他们存不存在其实是一样的。你保持你自言自语的状态跟他们说话,就像发表演说那样;这样同时也就能与别人交流了,就像你在与自己交流一样。我当时茅塞顿开,开始找各种机会进行演讲。台下坐的都是我的倾听者——正如你们一样。

    “今晚,在这么小的一个礼堂里,没想到你们来了这么多人。总结一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地是一种真诚。往更深层次说,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可以地去想他听完后会有什么反应,那样就会使自己缩手缩脚,产生我原先那样的语言障碍。现在我在演讲时只要把你们当作我自己的内心就好了。或者冒昧地讲,我现在把你们作为倾听者的印象忽略掉了,所以我能自然流畅地跟诸位分享我的故事。但是再往深处讲,就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了,不是我专业,为了避免贻笑大方,就此打住。正如我今天的演讲题目:一个人在讲话时倾听者到底有多重要?在这里我只是先提出我自己的体会,更多的留给你们大家去思考,咱们一起讨论。不过,我由衷希望你们当中不要有我小学同学那样的,一会儿都跑去检举我在胡说八道哦!要是那样的话,我好容易有所好转的心理疾病,又要复发了。”这时我从讲桌上直起身,听见了笑声和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我向右看去,一直站在台帘一侧的主持人小四,这时也鼓起掌来。

    正如我提到的,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演讲家了。那晚应大学时的朋友小四的邀请,在大学的演讲却是我第一次真正思考讲话与倾听的关系。以前我们过多地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听者身上了,告诉他们要善于倾听,可从未注意讲话者自己对听者的真实要求。自言自语也好,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演说也罢,内心的状态其实是一样的。演讲者盼望着有人倾听,还为不同的听者准备了不同的台词,却经常在讲话时分,忽略了倾听者,改为内心独白。

    回想起那天,真是盛况空前,令人难忘。因为距演讲开始还有一点时间,便与主办方说要独自在校园里走走,看看那些熟悉的建筑。因为刚下过雨,直接与后台相连的后门有积水,我只能从正门进入,座位和走廊都挤满了人,上台的时候甚至要贴着墙挤上来。虽然很荒诞,但我张望了一下,没有认出我来的,总算避免了尴尬。当我怀着紧张的心情快速走上台阶经过后台,又撩开幕布走上讲台时,我只能看到台上的小四,漆黑的台下也安静下来了,一切正常,心情开始平静下来。令我欣慰的是,我回答小四提问时用的麦克风音量很大,这样就能保证门外站着的同学们也能听到了。但还是觉得选了这么小的礼堂有些失策。

    那天我演讲时的状态就是我说的“自言自语地分享小故事”,所以几乎察觉不到台下有听众。一直到演讲结束,我都在一种很理想的独白状态之中。小四是个很称职的主持人,不会插话打断我,但是却被一位热心的同学——也是我的倾听者之一——上台“递水”打断了,我发现之后我说谢谢时,又出现了结巴的状况。看来我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独白者了,但是面对日常交际时候,我的心理障碍依然存在。我那位学长不知在哪个医院,希望有机会再去找他一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天南海北为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0 20:3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