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1-10
- 在线时间
- 119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7422 点
- 注册时间
- 2008-4-28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85
- 精华
- 0
- 积分
- 404
- UID
- 20655

|
<p>“介入”九月十四号艺术作品方案</p><p>作品名:Hongkou Stones<br />作品类型:装置/行为<br />艺术家: Barbara Edelstein(美国)<br />实施地:霍山公园(虹口区霍山路118号 近舟山路)<br />实施时间:9月14日<br />呈现时间:9月14日 </p><p>“我在这里怀念你”——用石头纪念犹太难民</p><p>60多年前,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不少国家都对逃离家园的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而那时的上海却成了全球唯一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并保护了数以万计的欧洲犹太难民。今天,上海犹太社团虽已不复存在,但“上海犹太人”却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的性格、喜好、职业等虽然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将上海视为“故乡城”,称他们自己为“上海人”。他们为了不忘在上海度过的难忘岁月,纷纷建立联谊组织,经常举行活动,长期保持联系。9月14日下午,“介入”项目组将在位于虹口区霍山路的霍山公园内举行一次以纪念犹太难民为主题的艺术行为“Hongkou Stones”。</p><p>从三十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为2万多名犹太难民在所谓“指定区域”(designated area)提供了避难所,在犹太世界遭遇毁灭性的冲击、欧洲犹太居民面临集中营残酷的迫害蹂躏之时,上海为这些犹太难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容身之所。借创作此次公共艺术作品的机会,艺术家希望向广大中国人民致以敬意,同时也向大家展示中国人民对于犹太人民的温暖友情,在他们经受灾难之时伸出援手。除了上海人民的帮助,当时已在上海很有成就的犹太家族也积极地帮助同胞渡过艰险,该作品也同时向他们致敬。</p><p>今天,所有的参与者将共同制作一个独特的移动纪念碑,勾勒出两种文化的交汇之所。参与者将每人绘制两块石头,所选择的图案应兼顾犹太传统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其中一块由参与者自行保留,一块交予艺术馆作为“介入”馆藏。大小不一的石头,经过参与者的雕刻和绘图,将最终把它们围绕着艺术馆摆放,极富象征意义地勾勒出“指定区域”的边界线条。石头摆放就绪后,第一块放下的石头将被运到或“跃”到最后一块摆放的石头前面,以此类推,循环往复。这种表现形式源于犹太习俗,把石头放在坟墓上以示悼念,表示“我在这里怀念你”。</p><p>虹口区正在逐步修缮、改建二战时期犹太难民活动遗址,保护成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历史遗迹。其中,摩西会堂,又称“华德路会堂”,1927年由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兴造,以犹太民族英雄摩西命名,是犹太人举行礼拜的中心。而今天,“介入”项目组在虹口区的霍山公园进行这个艺术行为,艺术家希望通过此次公共艺术作品,让上海的市民再次感受到虹口地区在上海历史上的重要意义。</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