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10-23
- 在线时间
- 106 小时
- 威望
- 2503 点
- 金钱
- 13666 点
- 注册时间
- 2008-8-3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873
- 精华
- 0
- 积分
- 5512
- UID
- 21171
 
|
日渐“憔悴”的文学
一批当今中国文坛知名作家、批评家近日聚集浙江温州,举行“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论坛上传出“文学日渐失去市场是否终将消亡”的信号,令人们产生些许“悲凉的共鸣”。
莫言、贾平凹、南帆、陈思和、陈众议、舒婷、范小青、苏童、阿来、李洱、王手、孙郁、王必胜、潘凯雄等30多位当红作家和批评家以及《人民文学》《收获》《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主流文学杂志、出版社的领衔人物参加了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当代中国文学网等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与批评”的3场高峰论坛。他们中有2人曾获得茅盾文学奖,8人曾获得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和鲁迅文学奖。
在中国文坛颇有一定影响的《北京文学》名誉社长、《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主编章德宁在论坛上的一席坦诚论述产生了强烈共鸣。她首先报告了两次亲历的调查情况。
去年,她去一个直辖市参加全国性书市。书市期间,她与同事在闹市街头的几个报刊亭进行了一次随机的读者阅读调查。调查包括两个问题:“你喜欢阅读文学期刊吗?”“如果喜欢,请写出两个刊名。”她们尽量挑选看上去有可能阅读的人,并兼顾了不同的年龄层次。在接受了调查的人员中,有些明确表示不看文学期刊。而填写“喜欢”阅读文学期刊的人,大约有90%写上的刊名是《读者》或《青年文摘》。《小说月报》据说发行已达几十万份。但在那天的调查中,提到它的也不过寥寥几人。加上《收获》《当代》《十月》这些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分别只有几人提及,总数不超过被调查人数的10%。
还是在那次书市期间,章德宁与《北京文学》的同仁去见本刊在当地的经销商,了解《北京文学》两刊(原创版“精彩阅读”和选刊版“中篇小说月报”)在该市的发行情况。她们被带去了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大卖场。那是一个占地几千平方米,二层楼的批发、零售市场。在那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物质的极大丰富。扑面而来的先是各种食品、百货,问了几个人,才在最里面找到书刊的销售区域。那又是好大的一片,大概有几百个摊位。再在里面寻寻觅觅,看见销售图书的是绝大多数,经销杂志的很少,而经销文学期刊的,更是寥寥无几。全国有800多种文学期刊,在这个市场中露面的,不到10种。
在高峰论坛上,章德宁说:“置身于此,那个大卖场很有比喻性:普通人的需求就像那个大卖场,精神和阅读的需求只占一小部分,对文学的需求是更小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学在当今的真实处境。”
章德宁坦言:有人认为,这是文学发展的常态;有人认为,文学终将消亡。不管怎样,文学的影响力下降,当是不争的事实。就连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也越来越成为只有评选机构和获奖者关心的事情。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章德宁感叹:自己是一名文学的专业读者,每月的阅读量,超过百万字。过去编原创文学刊物,好小说是可遇而不可求。四五年前筹备编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时,原以为全国有那么多家文学期刊,每月发表的中篇小说加起来有上百篇,《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每期选出六七个好中篇,应该很容易。结果真办了选刊才知道,在全国范围内,真正的好作品仍然那么稀贵。
从论坛中透露出,章德宁触及的这个话题是当今文坛普遍关注而忧心的问题。许多文学大家都喟叹当今“这个时代”的文学市场与30年前“那个时代”相去甚远,他们坦率地用“困惑”“孤离”“悲壮”“失去位置”等语言来形容当今文学市场的现状。
这一“悲凉总结”在论坛上得到了些许验证。一些参加论坛的听众(文学爱好者)反馈:过去,人们借助文学作品探寻什么是真善美,现在道德情操都变了。人们感到生活很累,要花两个月才能看完一本书,因而拒绝中篇、短篇,而最喜欢看《故事会》《知音》之类的书。他们希望文学界要考虑从市场要读者,让更多的人花钱买文学。
在文学批评界颇有建树的批评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认为,有人讲,“这个时代”已没有文学的位置。这提出了文学生存和死亡的问题。现在“这个时代”面临着市场化挑战。市场化的背后是极度商品化、极度娱乐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背后是极端个性化,由此带来市场分化。还有一个是数字化、网络化,由此带来写作方式的变化。从实用主义角度上讲,目前出版界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先要生存。在这个现状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破罐破摔”,一种是积极应对。
潘凯雄的观点得到许多作家、批评家的赞同。高峰论坛发出一个强音:“不要太悲观”“要迎接网络写作的挑战”!知名作家范小青乐观表示,对困惑要面对,对网络要正视。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要轻松快乐,文学是人们生活和生命的一盏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这盏灯。大家一定要走在一起,坚持走下去。(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