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家级刊物“版面费”根在“准垄断”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2 23:41: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国家级刊物“版面费”根在“准垄断”

      国家级刊物《报告文学》近日被揭露公开卖稿,一般2万字稿件要3万块钱。如果要杂志社派记者来写,就要多付5000元稿酬。(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一些文学刊物和学术刊物,“卖版面”恐怕早已不是“丑闻”了,而是一个比较畅通无阻的“潜规则”。稍涉此圈的人,恐怕都曾像笔者一样,或多或少地领教过这种“潜规则”。《报告文学》对部分文章收取版面费,其实也是“潜规则”的一种。它之所以敢于明目张胆地从事明令禁止的“版面费”交易,正在于它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垄断资源。“准垄断”地位的形成不仅在于它以前聚敛的显赫名声,更在于它的“级别”(国家级)。一些热衷于“政绩”和“形象”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想在“国家级刊物”上露露脸,而且这样的消费单位(个人)想必是不少的,所以它们才可以给《报告文学》形成一个买方市场。于是刊物手中没有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源就可以转化成可以出售的资本商品了。说白了,版面费就是需要“形象”的消费者向《报告文学》购买其掌握的文化资源的交易额。
      但是刊物的文化资源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是通过前辈的创业和奋斗而来的,但更是通过国家政策聚拢而来的。你可以说没有前辈的辛苦创业就没有刊物的良好声名,但是国家政策显然更关键。改革之前的全权体制给很多刊物划定了“级别”,别小看了这些“级别”,“省级”和“国家级”在官方/半官方的审核评定者看来,档次绝对不一样。“级别”划定了,刊物的身份也就划定了,由于管理的僵化,“级别”变动基本不可能,新杂志、好杂志根本挤不进去,竞争无法形成,于是资源的垄断就形成了。一旦资源成为垄断的,它就有了上架销售的可能,尽管他们销售的只是一些没有实体的文化符号,可是人家占据了这垄断定位,很多人叫屈也没用。多数游走了官僚体制之下的需要评定职称、需要好形象的人,不得不认可这种现实。
      除了改革前政策制定的“级别”以外,一些准官方组织后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其他评定标准,什么“核心期刊”、“SCI”、“SCSCI”啦,多元化的级别评定对刊物优胜劣汰当然有好处,也有助于从根源上消除“版面费”,但是这些新的评定标准本身也有渐趋僵化的势头,于是新的资源垄断又在局部地形成,所以“版面费”问题从来都没有在根本上解决过。垄断的资源很难抑制住自己饕餮的商业冲动——翻一下手就是钱,这种事傻子才不干。就像现在的“书号”管理一样,明明就是一串数字编码,在数学上它是无穷的,绝对不是紧俏资源,但是它被某种不良的管理限定了,所以在市面上,这样一串叫做“书号”的数字编码,可以炒作到两万、三万块钱,实在是怪象丛生。
      《报告文学》的版面费丑闻只是表面现象,是政策不完善和管理不到位形成的漏洞给了他们局部垄断资源的空子和机会,让他们才大胆地放纵自己非法牟利,全然不顾学术和知识尊严。这样下去,恐怕曾经名声遐迩的《报告文学》将变成一个档次极低的“文学站街女”。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文松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3 12:2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