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固然,下面说的一切,都与"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有关。
“形容”,在写作时,是一种低效率、耗损极大的修辞方式,同时也是粗鄙和图省事的。
“比喻”略好一点。因为我总觉得比喻还是来自鲜活的口语语言,本身带有的夸张感抵消了一部分“不准确”导致的“腥气”。
一篇文章感觉不对,不舒服,华而不实,乱七八糟,往往把形容词去掉,就好了一半。
而滥用形容词,罪魁祸首,在我们的语文教育。
小学中学里课本中那些范文,尤其是散文题材的,几乎全部都是用形容词堆砌出来的平庸之作。我总觉得,学语文不像是学别的,要先从简单的开始。学语文是一种美感熏陶,一开始就该是从最好的开始。不能说你要培养一个美食家,就一定非要从臭鱼烂虾开始吃起。况且最好的也并不都意味着最复杂。
但组织编撰课本的那些人,又有几个是懂文学的呢?他们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又有多高?甚至他们自己的品味又有多高,甚至,“品味”,对于编撰一本教材书中占有多大的位置,我完全怀疑。
我还觉得,学会做人,做好人,做好一个男人或女人,不单单是靠生理卫生课要解决的问题。语文也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不要回避爱情。同时要符合青少年的理解水平。朱自清的《父亲》,好像是我的中学课文里的一篇吧?其实我觉得就极不适合。那个小说体现出的,是他吗一个30多岁男子的心情。那种颓丧,那种颠沛和无奈,是自己有子后对父亲的一种可怜。而中学生读起来就很困惑。明白当然可以明白,但文学的营养,必须是“感同身受”才能真正吸收。何况一想到,选这个文章莫非也是有什么政治意义,我就更恼火了。
像中小学的语文课本,我可以逐一批判下去。我可以说,没有几篇是合适的,是美的。那个《荔枝蜜》,我至今记得,深恶痛绝。古文也是,《卖炭翁》,你他吗给前朝抹黑也就罢了,连之前的整个历史都要否定!鲁迅的好文章一篇没有,选的全部是和彼时时政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又是政治意义!《孔乙己》也是一样。学那个除了灌输给学生对一个时代的错误印象外,几乎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甚至我想到《阿Q正传》的可能性。尽管揭露了中国人的某种共性,我仍感到它不适合编成课本给孩子读。
总之,语文课本中关乎人性的文章几无一篇。这么想想,新概念作文比赛,萌芽杂志,反而其实是一种进步了。手淫意淫也好过假道学。
总之,对这个话题,我总有种欲喷无精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