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二人称的效果出乎我意料。比第一人称好多了。但我觉得为了叙事感的加强,具体到某些地方,在人称上还是可以再琢磨一下。一个使用第二人称的小说,实际上让人产生通篇是“对白”的感觉,因为它其实是一大篇一个人(作者)对另一个人(读者)讲的话。比如“岛小,你们很快逛了一转。”复数这个因素的出现,其实是极好的转换人称的机会,但作者没有抓住。这句如改成:“岛小,两人很快逛了一转。”那么,不但加强了叙事感,而且是神不知鬼不觉的。<br />小说我细读之后觉得非常好,想象毫不张扬,荒诞的感觉终始存在,却一直不漫延,不泛滥,更不随意打乱正常的日常秩序。这既是一种克制,也仿佛是因为作者掌握了合理的调配比例:知道日常生活中奇遇和不足为奇之事是按怎么的比例发生的,大奇遇和小奇遇各自发生的概率又是多少。各种性质的事件在生活之中穿梭,出现得如此自然,然而人物的命运细微的改变却在这种自然发生的事情中显示出了变异般的离奇。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不可思议的命运是由合情合理的一连串事件促成的。关三哥的出现和爽约,这种看似叫人琢磨不透的因素,其实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合理的离奇”。<br />很多地方还是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影子,尽管这篇的语言已经极大地远离了西方语言习惯和逻辑,我可以说是非常纯正的汉语,特别是在一些单字动词的运用上,但在人物命运安排上,还是会让人有些“卡夫卡式”的联想。比如主人公失去工作的安排,就不能不让人想到《美国》中卡尔的失业和以荒唐的理由被亲人抛弃和驱逐。不同的是,冯俊华的方式比卡夫卡稍为缓和一点。</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8123296[/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