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金特</i>在2008-06-10 15:40:20的发言:</b><br /><p>回重塑雕象的权利</p><p>我认为对场景的展现,读者往往比作者更有权利去设想,也许从我的描述里读者看到了这种可能,并以为涉及了它的意义,这些,其实和我,作为作者而言,是不矛盾的。但是,我们之间的矛盾,可能处于文本上,或者说,读者可能更希望我直接触及‘场景’展现,但这样一来,我的整个思维都得跟着换。而且,我提到的大空间的亏损,其实和场景没有本质上联系,对我而言,场景展现,可能只是技巧问题,没处理好,效果不明显,但应该和对细节的亲密没有关联,我说的大空间,可能很朴素,比如,对东北生活面貌展现的不全面,但也许很深邃,可能它已经指向了语言本身,或者我运用语言后遭到抽象的直觉,也就是说,我还不自觉,而不是‘不够自觉’,自觉没有力度可测量。</p><p>另外您提出的胶片说,我同意,我好早以前就注意到这点了。我觉得,假如把当作技术来处理,应该并不难,比如,调整句子间的关系,使用怪异的语法等等,我都有尝试。但如果当做意识来对待,那么我们都有误读的可能,特别是作者,很容易导致风格提前软着陆,那时就很可怕了。我想,就效果而言,您说的,很对,我会再思考。但我还是认为您多少有些误读了,我觉得这个理论,对您而言还不够熟悉,而我欠缺敏锐。</p><p></p></div><p>每个读者的理解角度和程度都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误读”这个说法不太合适。理论方面我确实还很欠缺。另外你提到应该回避把气息当作意识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你的担心完全可以说是多余的,每个作者在写作前都会对即将出现的作品产生一些提前划定的元素,比如这个未知东西的节奏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拥有怎样的氛围,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表现它。反而不会成为一种既定的风格类的东西,不同情况下它们的选用是有区别的。这就决定它们只能结合某篇小说来看,单独提出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p><p></p><p>题目起的确实有些重了。</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3090592[/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