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3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面向山谷的承受

[复制链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7 20:29: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金特 于 2010-10-18 14:22 编辑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10.5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08-6-8 01:40:33 |只看该作者
<p>挺夯实的,很压得住,像看一个西蒙或福克纳的小说。</p><p>而且,东北味还是很足的,这倒也不仅仅是几句对话的体现,还是跟压得住有关系的。</p><p>一些小细节还要稍微慢一下,那样更客观些,比如随便拿开头的一句来说:“她的手臂粘满麦壳、灰尘、草屑,”这似乎得握着她的手臂仔细看才能看清楚上面粘着的东西,而不是一扫就能列数的。</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3#
发表于 2008-6-8 22:23:00 |只看该作者
除了你说的小细节之外,我觉得大空间的展现不是很成功,或者效果不好,可能过于依赖叙述了吧,我总觉得一碰到动作描写就感觉单薄,仿佛又回到了那种“自我”类型的状态里了。但这样的小说我并不陌生,而且也把情感处理的比较满意,就是觉得少了空间质感,可能和我当时的状态有关,毕竟是半年前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08-6-9 16:41:53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金特</i>在2008-06-08 22:23:00的发言:</b><br />除了你说的小细节之外,我觉得大空间的展现不是很成功,或者效果不好,可能过于依赖叙述了吧,我总觉得一碰到动作描写就感觉单薄,仿佛又回到了那种“自我”类型的状态里了。但这样的小说我并不陌生,而且也把情感处理的比较满意,就是觉得少了空间质感,可能和我当时的状态有关,毕竟是半年前的了。</div><p>你的感觉是对的,而且感觉的也是比较关键所在,所以我也想说几句: </p><p>关于“大空间的展现不是很成功,或者效果不好”,确实一部分是因为过于依赖了叙述,它的“对立面”却也是因为对小说整体的思考不够,这在小说表面上仍旧可以从小说的题目体现出来。简单地说,我觉得这个题目不好。对小说或一个作品有新的、有意味的思考,应该是全方位的,题目不是个小东西,当然任何地方都不是小事情;只是题目可以直接将作者对作品的思考的层次、空间、以及角度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在题目,但根子不在题目,还在于全方位的整体思考。这个题目也更多地使作品最终落在“情感”上了;而我认为与你对这个小说所作的全部努力比较起来,这使小说的空间“变小”了,是很可惜的事。 </p><p>任何事情都有大小之分。我想相对于“怎么写”而言,层次、空间、以及角度似乎仍旧属于小说思索中的“大问题”。因为前者是技术问题,而后者则是一个作者的胸怀、眼光、头脑的问题。解决好前者,可以让人知道我们是、但可能<strong>只是</strong>好的<strong>写作者</strong>,而后者的优秀则可以使我们对写作之外的领域具有启发性,它让读者(包括别的领域的读者)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这正是一个哪怕再独立再狭小的艺术作品所需要的光耀,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19

好友

234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08-6-9 18:36:13 |只看该作者
<p>从展现生活的角度来看,这篇做的恰到好处,中速微快的节奏,结尾运筹帷幄的点题。但恐怕这样还不够,我总觉得对动作和环境的过于细致的注视在这篇里并不合适,它们妨碍了场景的展现,这样的兼顾使得作者不得不分散精力不能很好地扣住某一点将它做得尽善尽美。在这篇小说里这种分散带来的后果就是:气场上让人觉得气若游丝,有那么一点所展现出生活的感觉但无疑很弱,甚至会使读者不负责任地认为作者只乐于去展示他眼中的世界,兴致盎然地呈现它们,却并不注重它们所能带给小说的那种氛围,因此这种日常的气息理所当然被削弱了,只是在最后一段中得到补充。这可能也与力求准确,落到实处的句子有关。比如这句“<strong>两秒钟</strong>后我拣起信封,我感觉里面只是一张纸片。”阅读的时候我就在想,像倒数第二段那样的场景如果能再放的慢一些,用几乎静止下来的速度去观察,展现,与前面的节奏区分开而不是这样类似片段拼接的千篇一律[或者说节奏上的调整还不够突出]就好了。总之就好比每一桢胶片,单独看的时候它们都很漂亮,但剪切好按特定的速度播放时它们仍是胶片,少了一些属于电影的感觉。</p><p>场景转换的功力着实不错,与通篇契合得几近完美,学习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6#
发表于 2008-6-9 21:03:34 |只看该作者
回陈卫,我非常赞同你对题目的看法,这个题目的内幕就先不说了。但我觉得,你提到的情感,很有内容。没错,写这样的小说,情感是绝对当道的,我虽然没怎么认真读过福克纳的小说,但东北和北美的风土人情还是有些‘土地’‘宽阔’‘性情’等等,可以说,情感,是我这篇小说语言的主体,但我还是没控制好,主要原因,一是半年前我还处于自我阶段,在倒数第二大段,其实我已经完全回归了卡夫卡。二,当时对叙述还了解不深,所以变得很对它依赖却不知。所以,总体来说,这篇对我现在而言算是失败作品,对语言本身没有足够的束缚力,也就说,用的都是已成型的,别人的,我只是拿它来做表达工具,本质上看,和我个体缺乏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4

好友

10000

积分

中级会员

冒失鬼

Rank: 6Rank: 6

恋爱渣滓

7#
发表于 2008-6-10 14:36:35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重塑雕像的权利</i>在2008-06-09 18:36:13的发言:</b><br /><p>场景转换的功力着实不错,与通篇契合得几近完美,学习了。</p></div><p>对这个有同感。在这种“写实”一类的小说里,作者如何安排材料、处理材料的位置关系大概就是最用得着虚构、想象的所在了,同时也是对原初的由情感而来的兴奋点的一种有效推移,也常常由此(即处理的效果)使读者在作品中能得到大于作品的感受。 </p><p>&nbs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8#
发表于 2008-6-10 15:40:20 |只看该作者
<p>回重塑雕象的权利</p><p>我认为对场景的展现,读者往往比作者更有权利去设想,也许从我的描述里读者看到了这种可能,并以为涉及了它的意义,这些,其实和我,作为作者而言,是不矛盾的。但是,我们之间的矛盾,可能处于文本上,或者说,读者可能更希望我直接触及‘场景’展现,但这样一来,我的整个思维都得跟着换。而且,我提到的大空间的亏损,其实和场景没有本质上联系,对我而言,场景展现,可能只是技巧问题,没处理好,效果不明显,但应该和对细节的亲密没有关联,我说的大空间,可能很朴素,比如,对东北生活面貌展现的不全面,但也许很深邃,可能它已经指向了语言本身,或者我运用语言后遭到抽象的直觉,也就是说,我还不自觉,而不是‘不够自觉’,自觉没有力度可测量。</p><p>另外您提出的胶片说,我同意,我好早以前就注意到这点了。我觉得,假如把当作技术来处理,应该并不难,比如,调整句子间的关系,使用怪异的语法等等,我都有尝试。但如果当做意识来对待,那么我们都有误读的可能,特别是作者,很容易导致风格提前软着陆,那时就很可怕了。我想,就效果而言,您说的,很对,我会再思考。但我还是认为您多少有些误读了,我觉得这个理论,对您而言还不够熟悉,而我欠缺敏锐。</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19

好友

234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9#
发表于 2008-6-10 17:35:58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金特</i>在2008-06-10 15:40:20的发言:</b><br /><p>回重塑雕象的权利</p><p>我认为对场景的展现,读者往往比作者更有权利去设想,也许从我的描述里读者看到了这种可能,并以为涉及了它的意义,这些,其实和我,作为作者而言,是不矛盾的。但是,我们之间的矛盾,可能处于文本上,或者说,读者可能更希望我直接触及‘场景’展现,但这样一来,我的整个思维都得跟着换。而且,我提到的大空间的亏损,其实和场景没有本质上联系,对我而言,场景展现,可能只是技巧问题,没处理好,效果不明显,但应该和对细节的亲密没有关联,我说的大空间,可能很朴素,比如,对东北生活面貌展现的不全面,但也许很深邃,可能它已经指向了语言本身,或者我运用语言后遭到抽象的直觉,也就是说,我还不自觉,而不是‘不够自觉’,自觉没有力度可测量。</p><p>另外您提出的胶片说,我同意,我好早以前就注意到这点了。我觉得,假如把当作技术来处理,应该并不难,比如,调整句子间的关系,使用怪异的语法等等,我都有尝试。但如果当做意识来对待,那么我们都有误读的可能,特别是作者,很容易导致风格提前软着陆,那时就很可怕了。我想,就效果而言,您说的,很对,我会再思考。但我还是认为您多少有些误读了,我觉得这个理论,对您而言还不够熟悉,而我欠缺敏锐。</p><p></p></div><p>每个读者的理解角度和程度都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误读”这个说法不太合适。理论方面我确实还很欠缺。另外你提到应该回避把气息当作意识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你的担心完全可以说是多余的,每个作者在写作前都会对即将出现的作品产生一些提前划定的元素,比如这个未知东西的节奏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拥有怎样的氛围,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表现它。反而不会成为一种既定的风格类的东西,不同情况下它们的选用是有区别的。这就决定它们只能结合某篇小说来看,单独提出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p><p></p><p>题目起的确实有些重了。</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3090592[/lastedittime]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10#
发表于 2008-6-10 18:55:14 |只看该作者
<p>你说的对,但还是要谨慎,我说的意识,可能用词不准,我想表明的是,我比较排斥习惯性,但为什么排斥,我说不清楚,我的意思是说,透过效果去看方法论,可能就不准确了。当然,我这篇的毛病就有你提出来的,只是,作为学习,反思自己的评论啊,思维惯性啊,套路啊,可能也是一条很有用的路子。</p><p>题目嘛,重不重,我还没真想过,我就是觉得别扭。</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0 05:3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