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5-27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威望
- 10 点
- 金钱
- 44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20
- 帖子
- 485
- 精华
- 0
- 积分
- 592
- UID
- 3779

|
第四个问题 宏观知识有意义吗?
在上一个问题中,分析哲学是否有意义好像并不透彻,仍留有很大的余地,而我的智力已不足以做进一步的分析。我想不如把范围扩大,思考如下的问题,即--宏观知识有意义吗?
我先说说我所指的宏观知识是哪些,在这里,我把哲学,经济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天文学,文学,心理学等放到一起。有人可能要笑我在取巧了,确实,我这种分类非常有待商确,并且在这里除了哲学和文学外,科学的意义是明显的,是科学让世界飞速发展,是科学让我们隔着网络交流,是科学让我们坐飞机从南半球到北半球,而我把哲学和文学与科学放在一起,似乎有点狐假虎威。但是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的本意应该是--宏观知识对普通人有意义吗?忽略我最初的大意吧,让我们带着无比的热情步入正题,这开始之前我事先声明一下,若我把问题扯远了,请允许我扯下去,就当是我兴之所致,无心插柳似地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我们且找一个人出来分析。我们假设他是中国数亿农民中的一个,为了具有典型性,我们假设他终日劳碌,他的房子是破旧的,他孤苦伶仃,他不大与人打交道,他没有爱情没有远大理想,他为了生存而打拼,他与一切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无缘,甚至他从来没有意识到世间还有享受二字,对他来说,工作累了躺下休息一会,炎夏中某一天不热,寒冬中某一天不冷就是最大的幸福,或者路人对他笑着打个招呼,邻居送他一个水果便是最深的感动。这样的人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有很多,并非我胡编乱造。不管是真正的现实还是我推理中的狠心,我假设他真是如此如此地单纯为生存而挣扎,注意,我用的是挣扎二字,我假设他完完全全没有时间思考生存以外的问题,并且对生存这个问题都不考虑,他从不考虑为什么他活得如此劳累,不考虑明天他是否会死,不考虑自己为什么没有老婆,一句话,他什么都不考虑。虽然我现在认为这样的人只怕是不存在的,因为就连精神病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个完全不思考问题的人只能是一个单纯而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婴儿,但是我们还是假定有这样的人存在并加以分析吧,看是否能得出什么意想不到的结论。
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假定存在的人生存的第一条件是他要呼吸,当然这个他可以不管,因为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都要呼吸,但是他要吃饭和喝水,于是他发现他要生火做饭,因为吃生米是要肚子疼的。好极了,现在我们发现了第一个问题,即--生火做饭是如何成为一种生存手段的。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会说生存不一定要懂得使用火,野果和生肉完全可以用来维持生命。确实如此,如果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分析的话事情还要简单得多,我们完全可以拿几十万年前的原始人来作为最恰当的分析对像。但是如果有人认为几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的生活非常逍遥自在并且心向往之,愿意让现在的地球恢复到几十万年的模样的话,我不光要收回我上面所说的一切,还要买全套的打猎工具送给他,然后衷心地祝福他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送走这位超然而返祖的仁兄之后,我们还是接着讨论我们世俗的话题吧。我们先前假定的那个人如果不是偶然地被砸过牛顿的那个苹果砸中的话(我是说他奇遇般地学会了生火),那么他肯定是从别人那里学会了如何生火。我想我们应该考虑生火这种知识是如何为人们所掌握的。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应该都知道生火是怎么一回事,运用化学知识我们知道,生火就是有机物和氧气发生化学作用,运用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生火有一个摩擦产生热量的过程。那么到这一步,我们应该可以得出结论,物理学和化学是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有人可能又要提出异议了,他会问,那个偶然学会生火的人难道知道这些有关物理学和化学的理论吗?我只能这么回答,我们可以在完全没有任何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无意识地做着符合理论的事。我可以打个比方,从小生活在中国人就会说中国话,只要他生在中国,完全可以目不识丁而学会流利的说中国话的本领。现在我要反问,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这一门课程呢?这是多此一举吗?在这里我们暂且抛开为了升学为了考试不谈,因为那样一来话题就铺大了。为了更有典型性,我把问题稍作改变--那些英语教材上白纸黑字的英语语法,英语单词有意义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应该心知肚明,因此不用我来分析。
我恳请那些常去日本料理店吃生鱼片的朋友暂且忘记你的生鱼片,想象一下在某种绝境中你不得不以某种动物的生肉为食,想像一下你如何吞咽。也许这样你就知道火是多么的必不可少,你就知道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对人类是何等的意义重大,你就知道物理学和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如何的息息相关,不管我们是否知道这些理论,不管我们是否知道火在各种语言中是如何表达,总之,我们从此以后掌握了这种知识,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如果你仍固执地认为物理和化学是我们臆想出来的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理论,并且你骄傲地宣布你完全可以不理会物理和化学而生活得很好,那么真对不起,我们简直不知道要送你去哪里,因为就算是回到一百万年前,火仍是存在的,一次雷击引燃木林里一棵大树,这难道不能用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吗?物理学现象和化学现象并不因为你不知道就不存在,也不会为了和你划清界线而在你跑去取火时把火弄熄。
我们现在知道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完全是无中生有,各地的人们最早得到的火种很可能是来自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这应该远在人们懂得钻木取火之前。而钻木取火应该可以算是人类正儿八经地无意识运用科学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的较早的行为。最初的生火理论很可能是这样在口头间传递的:“我的儿(或者我的朋友),过来,现在我告诉你关于生火的理论,找一块干木头来钻,不停地钻,过那么一天半天就可以得到珍贵的火啦。”钻木取火究竟怎么具体操作的我不清楚,但是应该就是这么回事,这不是我们在这里要深究的问题,并且那时候的人们到底创造了哪些文字都很难说,所以就此打住。还是说回火吧,事实上从火为人们所掌握到人们以科学来解释现实中的的火,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呢。我们至少能肯定,直到公元前500年为止,火是什么东西,它是如何产生的,希腊的人们还是一无所知。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火的看法是,火是根本的实质,万物都象火焰一样,是由别种东西的死亡而诞生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火和水的混合物,火是高贵的而水是卑贱的。若灵魂中具有的火较多,那这种灵魂是“干燥的”。“干燥的灵魂是最智慧的最优秀的。”“对于灵魂来说,变湿乃是快乐。”“一个人喝醉了酒,被一个未成年的儿童所领导,步履蹒跚地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他的灵魂便是潮湿的。”“对于灵魂来说,变成水就是死亡。”
“赫拉克利特相信火是原质,其他万物都是由火而生成的。读者们还会记得泰勒斯认为万物是由水构成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原质;赫拉克利特则提出火来。最后恩培多克勒却提出一种政治家式的妥协,他承认有土、气、火和水四种原质。古代人的化学走到这一步便停滞死亡了。这门科学始终没再进一步,直到后来回教的炼丹术家们从事探求哲人石、长生药以及把贱金属变为黄金的方法的那个时代为止。赫拉克利特的形而上学的激动有力,足以使得最激动的近代人也会感到满足的:“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火的转化是: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成为土,另一半成为旋风。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只能期待永恒的变化,而永恒的变化正是赫拉克利特所信仰的。”(上一段部分及这一段皆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说到这里,我们大体知道哲学和各门科学是如何产生的了。在过去的历史中,对火司空见惯的人们开始开始思考火,水,土,气为何物,并且把思考引向了古代化学和古代哲学,同时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人的灵魂是什么东西,这种思考必然导至神学越来越具体,所以上帝或早或晚的诞生决不是偶然。对任何一个现代的最最平凡的人来说,哪怕是过去最有智慧的哲学家的思考,在他看来也如同儿戏,但是我们要知道没有他们当初的一本正经的儿戏作为引导,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哲学和科学,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文明社会。那么我想我们应该可以说,哲学和科学对整个人类的进程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哲学和科学对人类是有意义的。
我突然想起一个词,“过河折桥”,当我们通过以前的漏洞百出的理论搭成的桥来到现在的社会之后,并且我们有了过河的更好的方法之后,那老朽的独木桥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想来以这老朽的独木桥比喻现在的哲学那真是再恰当不过。真没想到,说到这里好像要跟哲学说拜拜了。
但是我没有忘记我最初的问题是:宏观知识对普通人有意义吗?我在前面第一个问题(即“人的意义是什么?”)中分析了历史中的个人与历史中的大量的人的区别,我在现在谈到的问题中一直分析的好像还是宏观知识对大量的普通人的意义而没有涉及宏观知识对具体的普通人的意义,不过因为我提前做过声明,所以这可以算是一次被预先允许的走题,现在我们把问题拉回来。
既然要分析具体的普通人,我们最好还是在人群中找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来分析。先前的特例是一个典型性代表,我已经描述了他艰苦的生活,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掉到那样一种困境中去,我想我们都希望那样的生活在地球上消失(至少我们坚信那样的生活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消失,虽然我们并非同样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我们做为衣食无忧并且有闲心来讨论这些小问题的幸福的人,以这样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口气来分析困苦之人的生活简直是莫大的罪过。如果大家都没有异议的话,我愿意换一个具有普遍性并且会在现在和将来的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普通老百姓作为我们的分析对象。对于那些有异议的人,我只能再一次破费,这一次我准备为他买一张远程车票,并尽量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去他认为有必要长期存在的穷乡僻壤。
因为这第二个分析对象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因此我们不用再作过多的描述。这个人活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之中,拥有完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学,毕业,工作,在此期间沐浴着亲情,追求着爱情和友情,这就是他生活的道路,他已经走过了前面的路现在走向衰老或者还处在上学或者工作的途中对我们的分析都没有影响。
因为这个人并非一个离群索居的人(认为离群索居是很好的生存状态并且应当在全人类大力推行的人可以身体力行之而不用再关心我说了些什么),所以他不能对人际关系不闻不问,这样他就要与人交谈。他不能说话老说得结结巴巴的像个傻子,所以他必须要有说话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平日与人的交往,我们不可能老是说一些干扁扁的话题,如:你吃饭了吗?吃过了,你呢?我也吃过了等等。我们发现能说话漂亮(这里不含贬义)的人总是比较受人喜爱,比较容易交到朋友和获得爱情,并且也发现说话水平的高低常常和知识水平的高低成正比,能说会道又拥有知识的人总是比较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而平步青云。(总的来说合格的领导的知识水平总是要比一般员工的知识水平高,但是我们分析的是普通人,虽然普通人可以通过努力和机遇成为领导,但我们出于普遍性的原因所以把目光全部放在彻底的普通人身上。)我们从社会交往中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可以说只要还处在社会关系中,我们就不得不努力表现自己的知识来获得别人的尊敬,友情,赞赏。一个非作家的普通人摆弄的文学当然是不成气候的,要靠写东西赚钱并且名闻天下恐怕是个白日梦,但是文学在普通人身上就一无用处吗?有人会说,看看那些开名牌跑车的富人吧,他们可不关心文学,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想一想,若你身边有个一直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突然给你看一篇他写的小说或者诗或者评论,水平远在你之上,你会保持着古井不波的平静心态而丝毫不对他刮目相看吗?你真的对他人的文学水平没有任何赞赏之意吗?从小到大你就真的对文学毫无兴趣从来没有写过什么构思过什么与文学相关的东西吗?我想,你对文学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只怕大多是出于一种“这东西太高深了,我是平凡人,还是望洋兴叹的好”的想法吧。我们且破例从跑车中拉一个富人出来分析一下,若他拥有财富和地位又精通文学,相对其它的富人,他难道没有一种优越感吗?而另外的富人们,若财富相等,他们对这位精通文学的富人是鄙视多还是敬佩多呢?
我们可以自己分析一下别的宏观知识(心理学,天文学等),不管你懂哪一种,相对不懂的人来说你总是具有优越性,懂两种的人又相对只懂一种的人较有优越性。
我们在这里把差点对它说拜拜的哲学再拿出来分析一下吧,在现代社会,人们大概会觉得哲学知识是一切知识中最深奥的,虽然我个人认为相对经济学来说,哲学的信息量不见得更多,但是因为这是一种如此让人望而生畏的学问,兼有哲学无用的说法在私下流传,放弃哲学也就是如此的明智而理所当然,但是反过来,一个夸夸其谈哲学的人如我,没准让人觉得肃然起敬呢,相对于夸夸其谈文学和经济学来说,这种敬意只怕还要更为隆重,而我也获得了小小的心理满足,在惊觉自己的无知和漏洞百出之前也确实可以快乐一阵子,我想这种快乐对我个人和对大家都应该是无伤大雅的。
有次在书店看书,听到旁边两个女大学生在谈论,其中一个说,“我最喜欢看哲学书了”,就冲这话我也多看了她平平无奇的脸两眼,她希望理解多少和她能理解多少姑且不论,至少哲学对她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意义是什么?信之则有之或者也是一种意义,存在主义借彻底否认人生的意义而获得自己的理论意义也是意义,于是否认信之则有之也有了意义,否认存在主义也有了意义,而我的调侃也因调侃了这些有了意义,以致对我的调侃的否认也有了意义,恩?难道意义就在于讨论什么是意义吗?我想显然不是的,应该在于我们在思考中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不管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自我肯定,还是为了获得知识,也不管这种思考是让我们快乐还是痛苦,我们会认为自己因此而在这俗世洪流中又上升了一些,也因此而与众不同。挣脱平凡,正是人的基本生存意义之一,这一点我想连存在主义者都没什么好反驳的,如果他们认为平凡好,那他们接着做他们的平凡的苍蝇好了,干嘛要弄出一个存在主义来做一只与众不同的苍蝇呢?说来说去,不过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看,就连苍蝇也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是物质无法给予的,于是,人们渴望自己有更多的知识,我想每个人大概都有希望自己无所不知的某个时刻吧,人们希望有的“知”是什么“知”呢?知识而已。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大概能够下结论:一切的知识都是有意义的,并且是知道得越多越好。
但是我们要力求完美,我们会注意到有一些知识虽然高深,可是在现实中既不会谈起也不会用到,那么这些知识有什么意义呢?趁着热情还在,我们尽可以在这个问题中再冲杀一阵,乘胜追击。但是我想也许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休息几分钟,然后从较轻松的问题谈起比较好,毕竟人不是机器,从问题的开始到现在,我已经枯坐了八个多小时了,想来各位也比我好不到哪去,没准思考就是这样一种痛并快乐着事,对这个问题依然有兴趣的朋友我们且一同前行。
人们生活中的原动力来自个人的理想。有人想过好的物质生活,于是他们视金钱为上帝;有人想拥有崇高的精神生活,于是他们如饥似渴的看书学习;有人想尽可能多地拥有女人,于是他们陶醉于牡丹花下死;还有人渴望万水千山走遍,还有人渴望兼济天下举世太平,还有人渴望万人之上唯我独尊,还有人渴望天天上头条做万人迷。等等等等。这样我们就知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是理想达成,同样,卡夫卡一生默默无闻地写作也是理想达成。
可见,人的理想是多种多样的,但这种理想带来的原动力是一样的。一般来说,理想这个词带着一种无上光荣的含义,如果世界是太平的,我想没有一个人会生来就想做恶,因为若他身边不存在恶,他从何处染来恶习呢?若他不经意间有恶的举动,他身边的人又从哪里知道他的所做所为就是恶呢?人们只会觉得他把玩笑开得太大了些。就拿希特勒来说,他的理想好像是当一个画家,他不会从小就把挑起一次世界大战作为理想吧。
我们从小便有各种理想,哪怕是想当一个满街游走的乞丐,这理想都是光明而单纯的,因为所着眼的仅是自由。但是我们再想一想,儿时的理想大多已经成了一种尘封的回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于是我们大多放弃了理想,这种放弃对世界来说是不用大惊小怪的,因为很可能想当木匠的最终成了科学家,想当科学家的最终成了木匠。如果我们处在一种理想社会中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获得一种心理平衡,不仅是因为“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而是一切的人是平等的,一切的职业是无分贵贱的,重要的是人尽其职。
但是我们没有处在一种理想社会中,不同的职业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收入,代表着你将得到哪一种人们用来看你的眼光和你要用什么样的脸色去面对别人。于是理想开始变化,变得更加务实更加具体,因为生存是第一要素,于是出人头地便成了人们当前的迫切目的。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努力来出人头地。我们假设这个普通人不能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来获得一个较好的工作,那么他达到目的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求学,一种是弃学从事某种职业。求学必然要学习大部分的宏观知识,并且是他掌握的知识越多就离成功越近。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他习的知识吧,以数学为例,他若是读到大学,他就要学习微积分,但是我们知道微积分是非常专业的知识,只有很少的科学研究要用到这种知识,一万个学习微积分的大学生可能有九千九百个在毕业后完全不和微积分打交道。那么究竟是什么理由让这么多有知识的人埋头苦学这种无用的知识呢?慢着,我们先别一口咬定这种知识是无用的,想想看,大学毕业只是一种可能,少数的优秀学生将继续深造: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科学家,科学院院士,某学科的世界性权威,跨学科的世界性权威,等等,这样的一个一个台阶全是用越来越高深的知识搭建起来的,对个人来说,你站得越高你得到的尊敬越多,你对世界的影响越大,你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就越高;对国家仍至世界来说,需要重重挑选项出最有天赋的人来加以培养。这就是像高数这样的知识存在的重要意义。
那些弃学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呢?他们如果要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做好,他们同样需要这种职业的知识,只是他们很可能属于懂得如何生火但不知道那些物理和化学理论的人,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已经够了。我们拿一个早早离开学校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来分析一下,最初他没有任何经济理论,他从最基本的买卖做起,通过赚和赔,他积累了一些经济知识,然后在与顾客的交谈中,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并且他还可能掌握了多种方言甚至几种外国语,后来他可能不得不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再后来生意做大了,他就要学经营管理,在经营管理中他就要用那些对多数人来说是无用的数学公式了。有人可能又要说我分析的对象已经脱离了普通人了,不错,但是我的分析恰恰告诉我们,原来普通人之所以为普通人,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那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知识呀。普通人满足于自己是个普通人吗?他们摆脱平凡的希望在哪里呢?知识!
我已经有好长一段没有讲到宏观知识了,而只讲到知识。也许我们已经慢慢察觉,所谓的宏观知识只是我们想到某一概念的时候对它的第一感觉,只要我们深入一思考就发现,这一概念原来是具体的分门别类的,宏观知识只是对大量具体知识的一种总称。那么现在我说,宏观知识是有意义的并且意义重大,你们赞成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