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是当下的文学先锋?[转帖]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好友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3: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谁是当下的文学先锋?
吴海虹
  近日,文学批评家李敬泽策划的《小说极限展》再度引发“先锋写作”的讨论

  谁是当下的文学先锋?

  2004年,卢新华、徐星、格非,上个世纪80年代先锋写作的代表们纷纷重出江湖。可是,他们还先锋吗?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否定。徐星对80后们(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图书印数歆羡不已,而格非受到表扬的是他那日益精致老到的文字。那么,当下的文学是否有先锋?谁是当下的文学先锋?当下的先锋写作是怎样一种状态?近日,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策划的一本《小说极限展》再次引发人们关于先锋写作话题的讨论。书中收入了陈希我、须一瓜、张楚、七格、张万新、梁静秋这六位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家的小说。

  追求“极限”不过是反对单调

  ——《小说极限展》策划人、文学批评家李敬泽访谈

  “我希望在这个场所,将能看到小说的“异端”,看到胆大妄为的叛徒和顽童,看到孤独地隐于密室的炼金术士,看到真正的梦想家和真正以讲述为乐的人,看到专横的立法者,他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强制推行他异想天开的规则和律法。”

  常规之外的讲述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这本书中,你提出了“小说极限”的概念,请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小说极限”?

  李敬泽(以下简称“李”):所谓“极限”,一方面是精神的,另一方面是艺术的,在精神上,小说家证明他们有能力对我们的生活和经验提出真正的追问;在艺术上,小说家证明他能够在通行的小说常规之外做出富于想像力的讲述和表达。

  记:你主编这本小说集的意图是什么?最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

  李:我的意图不过是反对单调,这种单调首先是指我们对生活、对自身经验的感受和理解上的单调。小说家有可能向我们展示:生活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样子,对生活和生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和理解,他们应该能够让我们的眼光宽一点、敏锐一点,让我们对生命中未曾实现的可能性保持好奇之心、保持一种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家同时也在进行艺术上的探索,他们要用他们的语言和讲述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他们试着说出新的话,呈现世界的另一种可能的面貌。

  因此,如果你对生活只有一种看法,你认为其他看法都是胡说,认为小说只有一种写法,其他写法都是胡写,那么我觉得你可以不看这本书。

  从呐喊到彷徨的先锋

  记:有人提出随着马原等人的沉寂,先锋小说的旧时代已经终结,而新世纪的先锋小说的走向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你怎么看?

  李:我在这本书中没有用“先锋小说”这个词,因为这个词与80年代的文学经验之间的联系容易引起误解。诚如你所说,先锋小说的旧时代已经终结,这不是因为哪个人的“沉寂”,而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语言方式和艺术原则今天已经通俗化,已经不“先锋”了。

  现在随便翻一份报纸或杂志,如果你留心,就能看出它的编者和作者多半是受过上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熏陶的,那种味道流露于字里行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先锋小说的成功。同时,时代确实变了,我们的文化环境,作家写作时的“上下文”也变了,旧的先锋已经失去了目标;先锋总是有目标、有对象的,你得向着一个方向冲,那才叫先锋。现在,我们失去了这个目标,作家面对的问题远较上世纪80年代复杂,很难有一个简单的对策,好像什么武林秘籍一样,掌握了就能克敌制胜,即使有人提出来这么个办法,也总会被证明是一时的浮躁。大家都在各自寻找方向,寻找自己与时代的那个独特的连接点,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作为一种有一致的内在方向的艺术潮流,先锋已不可能,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是集体“呐喊”,那么,现在是“荷戟独彷徨”,你得找你自己的路。

  看到小说的“异端”

  记:这本书选了陈希我、须一瓜、张楚、七格、张万新、梁静秋的小说,你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李:《小说极限展》的尺度是空间性的,我依据一个小说家与中国小说的现有疆域的关系决定取舍,远行者、离家出走者将在这里出现。我希望在这个场所,将能看到小说的“异端”,看到孤独地隐于密室的炼金术士,看到真正的梦想家和真正以讲述为乐的人,看到专横的立法者,他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强制推行他异想天开的规则和律法。

  读者还可以看到中国小说的新生力量,他们对小说艺术怀有纯真的热情,他们从未想过使小说成为庞大文化工业、庞大市场的正常运转的器官,他们相信小说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野孩子,小说还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在远方,等待实现。

  记:请用一句话评点陈希我、须一瓜、张楚、七格、张万新、梁静秋。

  李:陈希我的好处是偏执地问;须一瓜的好处是她宽阔、机智;张楚复杂;七格对小说有一种偏僻的理解;张万新狠辣峭拔;梁静秋轻盈。

  霸权下的诸种可能

  记:你在这本书的导言中说“我试图展示中国小说写作的诸种可能性”,可是有个出版社编辑跟我说看不懂这本书?

  李:我也是编辑,可见这个所谓“层次”中人也是各不相同。事情的真相是,正是我们这些编辑、记者共同确立起一种霸权,“娱乐”的霸权、“不动脑筋”的霸权,在我们营造的这个文化环境中,鸡毛蒜皮、拿肉麻当有趣是好的,我们不会蔑视浅薄、低俗、粗糙,但我们蔑视深刻、高雅和考究精细,我们希望不动脑筋,看到的都是我们知道的,对我们不知道或没想到的我们不仅没有好奇之心,还有一种本能的厌弃和莫名其妙的傲慢。过去我们以为有文化令人傲慢,现在我们又看到了,没文化也令人傲慢。

  ■  记者手记

  先锋的历程:从形式到灵魂

  中国当代文学从来就不缺少先锋。

  早在“文革”时期,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已经开始了在诗歌、小说中的探索,只是声音微弱。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余华、苏童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文坛集体亮相,先锋小说终于以强大的阵容和声势登上文学舞台。随后几年,格非、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加入了先锋作家的队伍,先锋小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它以破竹之势飞速打开了文学坚冰。“创新”、“自由”几乎一夜之间成了先锋小说的代名词。

  在这批先锋小说作家中,马原毋庸置疑是小说叙事革命的代表,他因为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被评论家称为“形式主义者”。马原用他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和《虚构》,完成了他的叙事革命。

  和马原相比,余华的笔调超乎寻常的冷静,他不动声色地描写死亡和暴力,冷静得只能用残酷来形容。余华最出名的小说是他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事实上,两者都不是他的先锋小说代表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余华就已经把自己对先锋小说的理解融入了他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中。在这些小说里,余华似乎超越了故事本身,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将人性阴暗、残忍的一面用手中的手术刀慢慢解剖给读者看。

  格非是先锋小说中不得不提到的重要作家,虽然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先锋作家。在格非的小说中,最常见而且占据大量篇幅的是如梦如幻的环境描写,如《风琴》、《褐色鸟群》、《青黄》、《欲望的旗帜》、《谜语》、《打秋千》等。格非的小说一直致力于叙事迷宫的构建,单就这一点来说,他就无法将自己和“先锋”划清界线。

  从先锋小说的诞生之日起,它最大的罪名便是“不好看”,它的生涩、前卫和极端个人化的写作,背离了小说故事的好看、跌宕起伏和引人入胜。

  上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开始全面退潮。先锋作家们纷纷低下高傲的头,开始迎合市场和读者。他们或者在功成名就后裹足不前,或者转变写作方向,或者干脆躲到学校去教书,先锋小说陷入沉寂。甚至有评论宣称:“‘旧’先锋时代已经终结”。

  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在2002年12月出版后,被评论认为是“先锋小说撤退后的又一次有力冲刺”。这种说法其实太过牵强,不过是又一个噱头罢了。麦家的胜利主要在题材,对于写作本身他还不具有特别的先锋性。

  曾经有评论家用“故作高深”、“看不懂”来概括早期的“旧”先锋小说,而如今的先锋小说,用网上的评论来说是“他们现在的东西看得可懂了”。“看不懂”是因为原来的先锋过分强调形式,形式造成阅读障碍,现在这些方法大家都懂了,先锋作家们反而越写越精致了。他们开始在内在的品质上与当下写作拉开距离。

  陈希我和须一瓜两位无疑是“新”先锋中的佼佼者,“陈希我从肉体、物质出发追究我们的灵魂,由此,他为中国小说探索一种崎岖艰危的精神向度。”而须一瓜则“沉迷于探索可能性,她具有一种社会版式的世界观,在生活、人性和伦理的极限上观察世界。”他们的存在,拓展了中国先锋小说的精神空间。

  在流行文学大行其道的商业时代,先锋是某些先觉者的内在需要;先锋是大海深处的潜流;先锋是无所不在的力量。陈希我等“新”先锋作家们通过小说宣布他们的规则,无论有多少反对的声音,他们始终坚持前行,他们坚信,他们的不妥协总有一天会被认同。

  只是被认同的时刻可能就是被清退出先锋列队的时刻。先锋从来就是无概念的、残酷的,仅仅是专业的、商业的,个性的、不甘寂寞的人们在每个寻求新锐的过程中做出的人为举措。如同时装的风潮,复古也罢,前卫也罢,风格本身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种姿态,区别于芸芸众生的姿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4

主题

0

好友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23:57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谁都是谁都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6 15:4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