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38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4
- 精华
- 0
- 积分
- 23
- UID
- 746

|
首先是一种悲哀,一个大国自以为是的天朝式文化的悲哀。
一种媚俗的、因为政治而存在的、形而上的手工技术竟然被称之为是艺术,所谓的栩栩如生、动人逼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牵强附会的心领意会,而其中上古周易式的内在浓重的智慧和生命气息却已经荡然无存。
我们从来就不敢去正视我们的历史,特别是在后来科技、经济、制度等各方面均被西方甩下了之后,唯一值得自豪我们的或许也只有所谓5000年的灿烂文化了,这其中除了四大发明之外最主要的支柱应该也就是艺术了吧。
现在,让我们从唐三彩开始展开,来比较客观的看待一下我们艺术的发展。
唐三彩时期,也就是大唐帝国将中国的封建统治发展到尽善尽美的时候,西欧的奴隶制才结束不久。这是很容易让我们引申为民族自豪感的一点。当封建王朝制度的完美将中国送上国际地位的头把交椅时,国人的个性思维方式在战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里勉强在战国之后又达到一个高峰便开始迅速隐退甚至消失。这样,将艺术献给了世俗的皇帝政权之后,也同样的变着态死去了。
就唐三彩本身而言,或许看不出什么名堂,无非也就是反映了当时的一些情况。但我们从艺术形式本身来看,比较起秦始皇殡马俑,它又进步了多少?或者说是一种退步呢?所谓的逼真动人,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在唐之前1000多年的古希腊艺术。具体的说比如唐三彩中贵妇人的形象与维纳斯的造型。在世界的大部分角落还是原始蛮荒的年代里,古希腊人已经在艺术上建立了自已的完美国度,他们对自然、人体、造型等等美的迷恋和民主政治导致了他们对艺术的创造力和理解的完美存在。1000年后的东方国度大唐呢?他们以摩仿古人的淋漓尽致而沾沾自喜,以寻求仕途为人生目的,以得到统治集团的表扬为人生快感。艺术在这样的国度里,她还能够存在吗?唐三彩的人物造型,沾满了油烟的气息。所谓的逼真,或许是对的,造型看起来像是一个有钱的女人。但是在人本身里面那种纯洁和高贵呢?这只是一个世俗的玩偶罢了。
接下去,唐三彩之后的宋瓷。
经过对以前技术的总结和整理,工匠(是工匠而非艺术家)的操作能力又进步了一些。可以将表面处理的更加光滑,可以将花纹做的更加精细。这样我们就认为我们文化在持续发展了。但事实上,在继承先人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我们已经是纯粹在欣赏精细的做工了。我们已经失去了艺术和技术的之间的分别能力。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还有有什么资本来谈论自已的艺术辉煌呢?
可以说在以后的朝代里,艺术已经不存在了。我们还是一味的以古人为师,一味的在技巧上下功夫,一味的强调悬梁刺股式的认真学习。艺术的原创性与个性丧失的一无所剩。和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如出一辙。而且这种形而上的对古人的继承中还伴随着内在本质的流失。
在上古的伏羲时代,我们便有了阴阳八卦,到周文王,已经发展起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人与自然与宇宙关系的理论。那时候美术作品比如彩陶、岩画、青铜器尽管做工有些粗糙,但却可以从这些艺术品身上感受到人与外界交涉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内在的那种东西,我想那就是艺术。我们在那时候关注的更多的是人和宇宙内在的东西,到汉时最终成形了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的“四神”造型,其中渗透出来的对未知和神秘的另外世界的气息足以让每一个人感觉到。也是在那时候,佛教文化又溶入了中华文明,为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内容。东汉一直延续到南北朝的战乩又让许多有着个性的人存在下去。这样就出现了以石窟“飞天“形象为代表的艺术高潮,同时文学也在屈原与李白之间形成一个以群体人物为代表的时代。然后,唐王朝强大而合理的国家机器的建立,却开始预示了艺术的未落。可以这么说,唐三彩是第一次在纯粹意义上反映了现实社会世俗的需要,已乎与中国“天人合一”等内在文化底蕴及其它理论没有半点关系,纯粹是表面意义上的描述而已。与西方古典艺术相比较,它对于人物的结构内在造型又相当的失败。一个既失去了内在思想文化支持又没有造型理论存在甚至没有一丁点个人创造欲望而纯粹是为了讨好世人世俗的眼光东西,可以被称之为是艺术吗?
佛家里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因缘果报”。
就是说一切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
由此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唐三彩。
在经历了元朝的兵乱之后,所有的一切好像都变得有气无力,制度是这样,经济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再也没有如如东汉佛教那样的新的文化因素文化注入中土,大明朝复兴了大唐疆土的同时,一切都变得僵硬而无聊。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5-4”。出了一些所谓的艺术家,比如徐渭、郑板桥、齐白石及吴派海派之类。但是,这些人,他们的所谓的成就和创新在《清明上河图》的基础上,从本质上来讲有过真正的革命式的变化吗?简单的说,在艺术思想上,他们有谁有过一个伟大的全新的理论?他们除了在技法和所谓意境上自以为是之外,还有些什么?而事实上,唐三彩的出现,一个形而上的媚世主义已经在几百年前宣告了其继承者的本质。
以同一个时期为参考,我们来看一下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变革吧。
在经历了中世纪的沉默之后,米开朗其罗们再一次挖起古希腊人的埋下的智慧和创造力,《大卫》和《摩西》的诞生打破了在《拉奥孔》和《维纳斯》之后寂寞的千年,重新唤起了人类创造美的激情。美术三杰的出现点燃了欧洲大地上艺术的火焰,并且出现了燎原之势。所有的人都敬仰着这三位艺术伟人,但他们不会因此而身活在伟人的阴影之下,不会一味的向伟人们看齐。德拉克洛瓦一直都尊敬着安格尔,但绝不会因引而放弃画面的激动和色彩的美;莫奈画出了“看不出是什么东西但是色彩很迷人”(康定基斯语)的《干草垛》;赛尚发起了印象派画展但最终走向了立体主义;凡高从描述色彩开始走进了自已感情的深处。
好了,暂时到此为止。
我们回过头来比较,,同样是几百年历程,看我们的艺术到底向前走了几步。而从《蒙娜丽莎》到《播种者》,不管是画面效果还是艺术理论,在淅变中的两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效果,也代表着两个时代里人们世巨大飞跃的思维方式。
以唐三彩为代表的中华艺术文明的负面影响延续到现在依然没有完全的消失。在大众的眼光依然以看不懂或者看得懂来评价一张画,那些艺术家们还在以画出空间体积形为标准来要求自已和学生。完全没有内在的思想内容。罗丹在几百年前说了一句“以自然为师”我们至今奉为至理名言,而罗丹们的后人——马帝斯们在一百年前已经抛弃。
但是毕竟我们还有林风眠,感谢他也感谢赵无极。因为他们的存在,我还至于完全的绝望。
愿我们走上真正的通向艺术王国的道路。感谢阳光,感谢年少的激动,感谢存在。一切都会好的,在伟大的新中国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