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ifer的象徵性修辭
----------
http://www.pcchong.com/Hermeneutics/Hermeneutics9B.htm
第九章(上) - 更正教释经体系(五) - 文体和修辞解经(一)
9。1 文体和修辞就好像一间房子的室内设计。屋主或室内设计师会按着房子的用途选购及摆设家具,他们会考虑颜色、位置、图案、质料、外形等因素。当我们进入一间房子时,便可以知道这件房子的用途,特色和屋主的品味等。圣经也是如此,它的“室内设计”是美轮美奂。每一卷书都有着它自己的结构、风格及形式。在解经和释经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9。2 圣经的文体:
有些表达思想的方法不是用普通文法解释所能了解的。他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或模式来表达其思想,这个固定的模式就叫文体(genre)。圣经中有哪些文体呢?
9。2。1 律法体裁:通常是指圣经的首五卷书。律法体裁出现在出二十至四十章、利未记全书、民五至六、十五、十八至十九、二十八至三十、三十四至三十五、申命记大部分内容。有两类律法体裁:第一种是明文法律(apodictic law),是直接的命令,常以“你不可”这样的字眼开首,如十诫(出二十:3 - 17);或用“不可”(利十八:7 - 24)第二种是决疑法律(casuistic law),属于个案法,通常在特殊情况下才引进该律法,如利二十:9 - 18、20 - 21。这些律法跟我们基督徒还有关系吗?下列准则可供大家参考:
旧约的律法是耶和华跟以色列人立的约(convenant):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立约,而是上帝主动的和人立约。这是有条件的约,只要以色列人遵守约文,上帝就会赐福给他们;若他们违背律法,上帝就会降祸与他们。摩西五经大约列出600条这样的律例和诫命。
旧约的律法不是耶和华跟我们立的约:除非这些约文在新约被更新,我们应该先假设它们对我们没有约束力。(罗六:14,15)
旧约一些约文在新约里肯定的没有被更新:如以色列的民事律(civil laws)和宗教的礼仪律(ritual laws)。当耶稣说:“。。天地废去较比律法的一点一画落空还容易。”(路十六:16 - 17)并不是说律法对我们也有约束力;他指的是如果人们不赶紧进入上帝的国,他们还要活在律法之下,而这律法的条文一点都没有改变。
旧约一些约文在新约里已被更新:这是指一些道德律(etnical laws)(太二十二:37 - 40,太五:21 - 48)
旧约律法虽然不是上帝给我们的命令,但它们仍然是上帝的话语,只是听众不同罢了。
只有那些在新约里已被更新的旧约律法,才配得上称为“基督的律法”(加六:2),如十诫、申六:5、利十九:18等。
9。2。2 叙事体裁(Narrative):叙事文当然是以故事形式出现;但圣经中的叙事体最终的目的,是借着叙述圣经人物的故事、疑难及境况,传达信息。圣经中的叙事是有选择性的,说明性质的,因为作者不是要写完整的传记,刻划圣经人物生平的每一点滴。作者在圣灵的默示下,谨慎地选择需要的题材,以达到某个目的。譬如,历代志上下在记载大卫王事迹时,跟撒母耳记下、列王记上有不同。它略过不提大卫所犯的奸淫罪,反而广泛地记载大卫作王的事迹,描述祭司和圣殿。原因是当犹太人在所罗巴伯(538BC)及以斯拉(458BC)的带领下,自巴比伦被掳之地归回时,百姓说:“我们的圣殿微不足道,(该二:3),我们也没有王。”为了鼓励人民,让他们知道大卫支派会延续不断,圣殿也会继续保存,所以作者才会这样的叙述。叙述体可以分为几种:悲剧、史诗、爱情故事、英雄事迹、讽刺作品、辩论等。我们读创世记的开天辟地、洪水等故事时,经文要怎样解释就全看我们把它当作是什么体裁了。
在众多的旧约叙述文体中,近来在研究古代近东的文献时,学者们发现它们和摩西五经的文体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宗主国和藩属之间所订的约,如主前二千年赫族(Hittite)帝国的文献与申命记的文体极度相似。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每个时期有它们流行的文体和特征,摩西的写作当然不会和当时的文体有太大的差异。就算经文是上帝所默示,作者在书写时仍然脱离不了当时的处境。所以,我们读创世记前三章时,不能将亿万年的时间观念加进去,也要注意“约”(convenent)(看律法体裁)的文体结构,如上帝赐福给“第七日”、“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人犯罪之后,上帝的宣判等等。
叙述文体有三个层面:最高的层面是上帝创世以来的宇宙性计划,包括了创造宇宙万物、人性的堕落、罪的权势和渗入、救赎的需要、基督的降生和牺牲。第二个层面是集中在以色列:亚伯拉罕的呼召、在埃及为奴、出埃及进迦南地、以色列的犯罪和不忠、上帝的忍耐和保护、先知的呼唤悔改、南北两国的灭亡、被奴和回归等。最低的层面是由上两层几百个别的叙述体所组成的:如约瑟被卖到埃及、大卫犯奸淫的罪等细节。当耶稣说:“。。书上有指着我写的话。”(约五:46)并不表示最低层面的每一个叙述体都指着他,而是旧约的最高层面都是指着他写的。当然,在一些最低层面的叙述体里,无可否认的有基督的预表,但这不表示每一个细节都指着基督。这是我们读旧约叙述文体时要切切记住的。
叙述文体不单是讲旧约的人物故事,第一要紧的乃是它讲上帝在这些人物身上和透过他们所做的事。上帝才是故事里的主角和英雄人物。所以当我们读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大卫等人物生平时,不要单单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功课,要透过上帝在他们的身上所做的,认识上帝才是最要紧的。
旧约的叙述文体不是什么寓意故事,在故事背后隐藏着什么特别的东西。千万不要因着好奇心,就想挖掘圣经里没有记载的东西,这样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意思读进经文里头。特别是灵界的奥秘,如天使、魔鬼、天堂、地狱之类的东西,很多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旧约的叙述文体并不一定有直接的教训。譬如,撒下十一记载大卫王犯奸淫罪,我们不会在那里看到“大卫犯奸淫和谋杀的罪是错了。”的句子。但我们可以从别处经文,如出二十:13 - 14 ,知道他所做的是错的。其实,很多叙述文体只是叙述而没有评论,我们要非常小心,不要自己作审判官随意论断。
就算一段叙述文体有直接的教导,不要以为那些组成这段文体的许多细节也一定有直接的教导。大家最好还是注意它的上下文。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Do not be a monkey-see-monkey-do reader of the Bible,意思是,不要以为圣经里记载的是有关你的事,约瑟的故事不是你的故事,你不用仿效约瑟把自己留在棺材里等候主的再来。上帝没有要求你做约瑟要做的事。以利亚与巴力的四百五十位先知斗法并不是叫你跟和尚道士到武当山斗法。你也不是基甸,不用把羊毛放在禾场上试探耶和华(士六:37)。
9。2。3 诗歌体裁(Poetry):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是旧约主要的五卷诗歌书。另外,许多先知书和其他的书卷都有用到诗歌体裁,如创四:23 - 24、出十五:1 - 18、士师记第五章、撒上第二章等。新的中文圣经和合本将这些经文以诗歌形式排列,使诗歌体及散文体的区别更加明显易见。(我鼓励大家用这种新出版的和合本)
希伯来文诗歌比较注重思想的平行,不像英文诗歌的注重韵律(meter)和节奏(rhythm)。但这不表示希伯来文诗歌没有韵律和节奏,只是今天我们对它的结构还不是很了解。先知书里的警戒和教导时常是以诗歌体裁出现,理由是诗歌比叙述体更容易记忆。这里我再重复第八章有关希伯来诗歌平行体的特色:
1。正对(synonymous) - 第一、二句意义平行,既不加重,也不减轻。譬如:
我涂抹了你的过犯,像厚云消散;
我涂抹了你的罪恶,如薄云灭没。(赛四十:22)
2。反对(antithetic) - 第二句反衬上句,成为两句相对的独立句子。譬如:
他们并不诚心哀求我,乃在床上呼号;
(何七:14)
3。合对(completive or synthetic) - 第二句比较更精细地完结第一句,或用比较法,或用解释法,两句中有一句不能独立。譬如:
比较法:听智慧人的责备,
强如听愚昧人的歌唱。
解释法:愚昧人的笑声,
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
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
国度就归耶和华了。(俄21)
由这三种对句法,衍生出种种的变化,有时不止两句平行,有三四句甚至七八句的,效果和我们用的对偶、脚韵、平仄等功用一样。我们可称之为“思想的韵律”或“自然的韵律” - 气运生动是希伯来诗的精神。
这里我们特别要探讨如何解释诗篇(Psalms) - 加尔文称之为《灵魂的解剖学》。基本上,诗篇是诗人对上帝的祷告或歌颂赞美,是“人向神”说话的惟一经卷。我们怎么可能又视它为上帝的话语呢?诗篇既然没有教义、诫命、故事叙述、伦理教导等,它对我们基督徒有什么价值呢?因为诗篇的特殊文体,所以我们在释经的时候,要特别考虑到按其内容的分类(types)、结构和功能(functions)。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解经原则:
诗篇的内容不外乎赞美、祈祷和崇拜,所以语言的运用比较感情化,我们要避免过于从诗句里寻找特殊的意义。譬如,在正对(synonymous)的平行诗句里,第二句和第一句是意义相同,我们不要在第二句里寻找特殊的意义。诗十九:1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
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
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
这里有两对正句,告诉我们上帝在创造中启示他自己。虽然第二对正句比第一对告诉我们稍微多一点东西,但这四句绝对不是告诉我们四件事情。
诗篇不是普通的诗,它是歌唱的诗,目的是触发人内心的感情,而不是启发人的逻辑思考或教义研究。我们千万不要把诗篇当作是研究教义的论文。譬如,诗五十一:5 “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这里不是教导我们有关罪的教义。
我们千万要记住诗篇的用语大部分是修辞性的。譬如,大山踊跃如公羊(诗一百一十四:6)、敌人嘴里有刀(诗五十九:7)、上帝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盾牌(诗十八:2)等。若不仔细分辨这些修辞用语,我们很容易乱解一场。
诗篇内容,按其性质,可分类如下:
1。论基督的诗:如诗二、十六、二十二等
2。论自然的诗:如诗八、二十九等
3。祈祷的诗:如诗四、六、十等
4。咒诅或审判的诗:如诗七、三十五、五十八、八十三、一百三十七等
5。字母篇:诗九、十、二十五、三十四、三十七、一百一十一、一百一十二、一百一十九、一百四十五,共九篇。
6。历史诗:如诗七十八、八十三等
7。敬拜诗:如诗二十一、三十等
8。赞美诗:如诗九、十八、一百五十等
9。训诲诗:如诗一、五、七、十五等
10。忏悔诗:如诗六、三十二、三十八、五十一、一百零二、一百三十、一百四十三。
11。圣言诗:如诗一百一十九
12。旅途诗:如诗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四
13。患难诗:如诗四、一百零九、一百二十等
14。信靠诗:如诗十一、十六等
15。安慰诗:如诗三十七、四十二等
16。感恩诗:如诗七十五、一百等
17。爱国诗:如诗三十三、六十八等
18。伤痛诗:如诗三十八、三十九等
19。信仰诗:如诗二十七、三十一等
20。忧闷诗:如诗四十二、四十三等
21。哀歌:如诗三、二十二、三十一、三十九、四十二、五十七、七十一、一百二十等
对以色列人来说,他们知道每一首诗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用在什么场合、类型的结构等;他们也不会随便从诗中抽出一两节乱解一场。这里是一个解经例子:诗三是一首哀歌(lament),结构如下:
1。对象(address):“耶和华啊。。。”(诗三:1)
2。投诉或抗议(complaint):“我的敌人何其加增,有许多人起来攻击我。有许多人议论我说。。”(诗三:1 - 2)
3。信靠(trust):“但你-耶和华是我的盾牌。。”(诗三:3 - 6)
4。解救(deliverance):“耶和华啊,求你救我。。”(诗三:7)
5。确据(assurance):“因为你打了我一切仇敌的腮骨。。”(诗三:7)
6。赞美(praise):“救恩属乎耶和华,愿你赐福给你的百姓。”(诗三:8)
这是一首典型的哀歌,它不是用来教导什么教义,但却给我们一个榜样,在无助之时,放胆的向上帝寻求帮助,就像过去的以色列人一样。耶利米书里有许多这类型的哀歌,收集在第十到二十章之内,结构都是一样的。
这是另一解经例子:诗一百三十八是一首感恩诗,结构如下:
1。引言(introduction):“我要一心称谢你。。为你的慈爱和诚实称赞你的名。。”(1 - 2 节)这是见证上帝怎样帮助诗人。
2。忧伤(distress):“我呼求的日子。。”(3 节)诗人的忧伤没有列出。
3。求助(appeal):“我呼求。。你就应允。。”(3 节)
4。解救(deliverance):“。。我虽行在患难中,你必将我救活。。你的右手也必救我。”(6 - 7 节)
5。见证(testimony):“。。因他们听见了你口中的言语。。耶和华必成全关乎我的事。。”(4 - 5,8 节)
这是一首典型的感恩诗,诗人从心底深处感谢上帝的救助。
最叫人不解的是那些咒诅诗(imprecatory psalms),如诗一百三十七。基督徒怎么能够效法诗人这样的咒诅仇敌?新约不是教导我们要为仇敌祷告吗?(太五:44)诗人是在极度悲伤,四面楚歌,有怨无处诉的情况下才在上帝面前咒诅仇敌的。我们要记得,当人处在这种情况,如果心里对仇敌的悲愤得不到化解,这可能会衍生成罪恶的思想和行动。与其这样,不如将心里的话通通向上帝倾诉,把上帝当作是我们的“出气桶”。几乎所有的哀歌都有咒诅的成分,如诗三:7;有的哀歌甚至有一大段的咒诅。顺便一提,咒诅诗并没有和耶稣基督在太五:44 的教导有任何冲突。耶稣不是教导我们怎样“感觉”(feel)爱,他是教导我们要在别人身上所做的表现出爱来,不要将怒气化为破坏的行动。(路十:25 - 37)
最后,我要回到开始时提出的那个问题:诗篇是诗人对上帝的祷告或歌颂赞美,是“人向神”说话的惟一经卷。我们怎么可能又视它为上帝的话语呢?其实,诗人跟上帝的关系是如此亲密,他们的祷告已经将上帝的旨意完全的表达出来。这是为什么“人向神”说的话也是“神向人”说的话!一点也不稀奇。
9。2。4 智慧文学体裁(wisdom literature):智慧书包括约伯记、箴言和传道书。所有智慧文学都是诗歌,但并非所有诗歌都是智慧文学。圣经的智慧文学有两种:一种是箴言文学(proverbial literature),正如箴言书。箴言或格言是普遍的真理,建基于广泛的经验及观察。箴言是一般的指引,通常都是正确的。它们是指引,不是保证;是教训,不是应许。例如,从生活中观察到懒惰会导致贫穷,一般而言都是对的,甚少有例外。若干的箴言指出,敬虔的结果是长寿,但间或有例外。另一种是反思文学(reflective literature),包括对人生奥秘的探讨,如约伯书和传道书。以下列出一些解释智慧文学(以箴言书为例)的原则供大家参考:
箴言的希伯来文是mashal,其意义为格言、寓言、比喻、成语、谜语及讥讽等。所以它的词句都是短小、精悍、有力,使人容易存记在心,像英文的格言 Look before you leap 和 A stitch in times saves nine。因为太短小,它没将真理完整的表达,只是指向真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一句箴言当作一本通书放诸四海而皆准。譬如,箴言六:32 - 33
与妇人行淫的,便是无知;
行这事的,必丧掉生命。
他必受伤损,必被凌辱;
他的羞耻不得涂抹。
这则箴言指向一个真理,要远离奸淫。但犯奸淫者是否必丧掉生命或必受凌辱是细节,并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箴言十六:3 -
你所做的,要交托耶和华,
你所谋的,就必成立。
这里不是上帝应许我们,不管我们做的是什么,只要将它交托给耶和华,他保证事情一定会成功。若是真的如此,我们考试前一点都不准备,只是将考试交托耶和华,考不及格了谁该负责?其实,这则箴言只是教导我们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事情就会按着他的旨意成就;若按着人的旨意成就,结果可能恰好相反。
箴言不是从上帝来的法定保证书,按着箴言的教导行,上帝就保证事情会怎样怎样。。。箴言只是一个路标,提醒我们该留意什么。譬如,箴言二十九:12 -
君王若听谎言,
他一切臣仆都是奸恶。
上帝不是签了一张保证书,保证我们若不听谎言,身边的人就一定是好人。
要把箴言彼此对照,或和圣经别处的经文彼此对照,这样才能给我们一个平衡的教导。譬如,箴言六:20 -
我儿,要谨守你父亲的诫命;
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
这里绝对不是教我们一生都要听从父母的教训,也不管他们说的是否正确,我们都要遵守。
箴言的遣词用字都是为了使人容易存记在心,在这方面太过挑剔,反而误解了它的意思。譬如,箴言三十一:10 - 31 的贤妇篇是以希伯来文的字母排列的字母诗,为了方便记忆,有的例子如制作绣花毯子,可能只是为了迁就开头的那个字母。
9。2。5 福音书体裁(Gospel):有人阅读福音书时,把它当作历史叙事看待,好像福音书仅是为了记载基督的生平而已。显然福音书不是一般的传记,因为其中省略了许多基督生平的体裁,是一般历史传记应该包括在内的。福音书的确包含许多有关基督传记的资料,但是它们不单是传记,同时也是教义、叙述,要提供有关耶稣基督个人的资料。福音书记载耶稣的神迹、与人的接触,以及比喻和讲论中的教导。
何以要有四本福音书呢?这其实是上帝的奇妙安排,因为当时不同的团体有不同的需要:马太的写作对象是犹太人;马可的对象是罗马人;路加的是外邦人;约翰的则是普世教会,对付当时兴起的灵智派异端。门徒们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描绘历史上的耶稣,使我们对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得窥全貌。
解释福音书的第一步是对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有个认识。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要对当时的文化、宗教、地理有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又要明白每个细节的背景,还要了解福音书作者记载该件事的目的。不要忘记,在主耶稣升天后的三十年内,福音的内容都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在巴勒斯坦,发生的每一件事和耶稣的每一个教导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上下文)是不可能用口传递下来的。以后因着不同地方,不同团体的需要,使徒们才用文字把福音内容记载下来。他们随着圣灵的指引和满足读者的需要,他们在记载的过程中,采纳不同的结构和次序编辑成书。譬如,马太福音是由五大段落组成,每段的结尾有点像“。。耶稣讲完了这些话。。”。这五大段是:在天国里的生命(第五至七章,也就是登山宝训),给天国事奉者的教导(太十:5 - 42),天国在地上的比喻(太十三:1 - 52),在天国里的人际关系和纪律(太十八:1 - 35),天国的终末来临(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也就是末世论)。因为路加的读者是另一群人,所以他采纳不同的结构和次序,譬如,上述的给天国事奉者的教导,遍布在路九:2 - 5,十:3,二十一:12 - 17,十二:11 - 12,六:40,十二:2 - 9,51 - 53,十四:25 - 27,十七:33,十:16。明白了这一点,会帮助大家了解耶稣所说的话。
若能明白作者写作的目的也会帮助我们解释福音书。譬如,马可要刻画的是受苦的弥赛亚耶稣。虽然他从开头就知道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可一:1),在加利利带着能力和充满怜悯地传扬福音(可一至八:26);他也知道耶稣不断地隐藏自己弥赛亚的身份(可一:34,43,三:12,四:11,五:43,七:24,36,八:26,30),因为耶稣自己明白,弥赛亚这个受苦的仆人,只有走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完成他的使命;虽然耶稣三次将自己的使命告诉门徒,他们却不明白(可八:27 - 33,九:30 - 32,十:32 - 45),他们需要复活的那一幕来震醒他们。所以马可故意等到耶稣第一次将弥赛亚的使命告诉门徒后(可八:31 - 33),他才将耶稣给门徒的教导一一的记载下来。他的目的是要读者明白,耶稣经历的十字架和仆人的身份是真门徒的标志,主耶稣为门徒受苦给他们留下榜样,叫他们也跟随主的脚踪行。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传说彼得在罗马殉难后,马可福音就跟着面世,给那些受逼迫的基督徒安慰和鼓励。
在解释任何一本福音书时,记得要考虑别的福音书,看它们的作者怎样记载同一事件。特别是前三本福音书,又被称为对观福音,或符类福音(Synopsis),这是因为它们在编法、材料、结构和字语上大体一致。许多新约学者认为,马可福音是最早出炉的福音书;马太和路加这两位作者以马可福音为蓝本,再参照当时流传的一本记载耶稣的教训的文献(Q 文献),分别写成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最后是使徒约翰从不同的角度写成约翰福音。根据学者的分析,
在马可里的105段中,
马太占有93段,
路加占有81段,
在马可的105段中,只有4段是马太和路加未于记载;
马可经文有661节,
马太有1068节,
路加有1149节,
马太至少有606节,路加有320节取自马可;
在马太所没有取用的马可55节中,有31节为路加所用,因此在马可中,只有24节经文是未被两者采用,而且所引用的不抵是大意,连字句亦引用。在马可的字句中,马太用了51%,路加用了53%。
从耶稣给五千人吃饱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四本福音书的关系:
1。所用的字数(根据原文):
马太 - 157
马可 - 194
路加 - 153
约翰 - 199
2。前面三本福音书相同的字数:53
3。约翰福音和其他三本福音书相同的字数:8
4。福音书之间有多少相同的字:
马太与马可:59%
马太与路加:44%
路加与马可:40%
约翰与马太:8.5%
约翰与马可:8.5%
约翰与路加:6.5%
可见约翰的记载是相当“独立”的。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要明白耶稣说的“行毁坏可憎”的意思,只要把符类福音并排在一起就能明白。
马可十三:14 - “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不当的地方。”
马太二十四:15 -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
路加二十一:20 - “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兵围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场的日子近了。”
马太把更多的资料给读者;路加则为了帮助外邦人明白犹太人的用字,他将句子解释得清楚。
这里有几本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Synopsis of the Four Gospels (Greek-English edition), edited by Kurt Aland, 9th edition 1989.
四福音经文合编,王育新编,高雄市希伯伦出版社,1999年正月初版。
A Harmony of the Gospels, A.T. Roberts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50
福音书里有基督的律法(加六:2),但不要把它和旧约上帝给以色列人的律法相提并论。以色列人要遵行摩西律法里的每一细节才能得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信耶稣基督得救,可不要误解以为福音书里耶稣给十诫新的诠释,以及许多“可望而不可及”的训条,如“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五:38),我们若不遵行这些基督的律法,就会失去救恩,不能成圣了。耶稣是将在基督里的新生命描绘出来,给我们一个效法的榜样,但他并不是不知道我们的软弱,所以圣经告诉我们要积极地学习用爱心互相服事,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加五:13 - 14),还有“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六:2)基督的律法就是“爱律”,学习在爱中生活就是完全基督的律法了。
最后,我要再次提醒大家,福音书的作者在选择题材上是配合他们的写作目的。明白这点,就不会被所谓福音书的记载有“不一致”的说法所难倒。譬如,在耶稣的咒诅无花果树,马可记载(十一:12 - 14,20 - 25)的着重点是神学上的象征性 - 犹太教这个旧的皮袋一定要破裂,是不能装新酒的。在咒诅和枯干之间,洁净圣殿的行动也有着同样的象征性。至于马太的记载(太二十一:18 - 22),就比较着重在信心的功课,所以咒诅和枯干两件事同时发生。
我们暂时停在这里,其他的文体、结构分析以及修辞解经将在下一章才和大家分享。
--------------------------------------------------------------------------------
第九章(下) - 更正教释经体系(五) - 文体与修辞解经(二)
在还没有继续讨论其他文体的解经时,我们知道每个人对圣经中某一卷书,某一段文字,到底应该属于那一类的文体,各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巴特(1886 - 1968,Karl Barth)不相信圣经中的神话材料,对于见证上帝的启示有什么价值。有一位十九世纪福音派基督徒洋洋洒洒写了一巨卷的书,他把挪亚时代大洪水解释成一个寓言故事,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雅歌是一本最受争议的书。我们或者把它当作是一本寓意性的书,代表上帝与人,以色列和耶和华,基督与教会,基督与信徒,上帝和信徒之间的关系;或者按字义来解释,当作是神学上解释为人类男女关系的问题。我们对于这本书是属于什么样文体类别的立场,可以决定我们对这本书的解释。
9。2。6 书信文体(Epistles):这是指新约中由罗马书至犹大书的书信。书信和信有什么分别?严格的说,“信”(letter)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写给另一个人,或一团体。“书信”(epistle)是以信的形式而流传在一班人之间。所有新约的“书信”也是可以被称为“信”的。书信的体裁是双方在信息上的交流,是写信者对收信者的关怀,是写信者解答收信者的疑难,或对方心理上的问题、环境上的危险、信仰上的挑战。新约书信都是按着当时的书信格式而写的:有问候、祷告、谢恩、内容、祝词及嘱笔问安。解释书信的困难是,我们没有对方的信是作者要回答的;我们不知道作者要应付的情况;我们只能从书信本身中推论出促使他写这封信的情形。这里有一些步骤是解释书信体裁不可缺少的:
把整卷书信阅读至少三、四遍,千万不要读一章两章或者几段就想尝试解释那段经文,这是很危险的。
查考书信的历史脉络:由于新约的书信都是“应时”的文件,也就是这些书信是因作者或读者的特殊状况而写,因此重新回溯当时的状况便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是专家学者,所以必须借助一些工具书,查考谁是收信者及其有关的情况,那些是书信中明显提出的?那些是暗示的事?是否有收信人需要改过的行为?或缺乏什么认识?他们需要安慰、劝诫、或纠正?若是牵涉到某些特殊问题,该问题是来自外界或内部?作者如何知道这些情形等?
确定文学文脉:每一个写信的人不会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他一定会先有个构思才动笔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探讨作者的思路,追踪整封书信的主题是什么。如果我们肯花点时间详读经文的话,是不难发现作者的思路,特别是保罗的书信,因为他是一个大思想家,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我们甚至可以用图解的方式把他的思路描绘出来。尝试简洁而确实的写出经文的“逻辑”、“内容”和“主题”,注意“钥字”和一些重复出现的词句,查考经文汇编,看看这些字在这段经文中有没有不寻常的用法?将书信按内容重新分段,不要管圣经原来的章节,这是结构分析,目的是分析经文的段落的结构关系,我们在下文有详细的探讨。
下面列出一些解释书信文体的原则供大家参考:
那段经文的意思若不是作者要收信人明白的,它也一定不是给我们的。譬如,林前十三:10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有人这样解释:当完全的,也就是新约来到的时候,那些不完全的,如方言、先知预言就在教会停止了。收信人当时绝对不可能知道“新约”这回事,保罗不可能写一些他们不明白的东西。
第二个原则刚好和上面的相反。如果我们现在的处境和第一世纪的处境一样,经文的意思对我们和对他们都是一样。譬如,罗三:23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弗二:8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西三:12 “。。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这些有关救恩、行为的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如果经文的细节和上下文跟今天的教会相似,这段经文是否可以引用到今天别的情况呢?譬如,林前三:16 - 17 “岂不知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毁坏那人;因为上帝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这里指的是上帝的教会,是上帝的灵居住的地方,是神圣的,若有人要毁坏教会的话,就一定会受上帝严厉的惩罚。这段经文是否也适用于信徒的身体呢?上帝是否会惩罚信徒若他们糟蹋自己的身体呢?同样的道理,林前三:10 - 15 “。。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这里指的是那些负责建立教会的人,他们若建造的不当,在上帝面前将难辞其咎。既然这段经文提到用火来试验工程,是否也适用于信徒事工的审判呢?我们认为除非在别处经文有支持这样的教导,这样将经文的应用引伸至别的情况是很危险的。
还有一个例子:林后六:14 “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传统上,这节经文被用来禁止信徒和非信徒结婚。但是,在古代,“轭”(yoke)这个隐喻是很少用来指婚姻这回事的。从上下文,我们也看不出它和婚姻怎样扯上关系。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里的“轭”是指什么,也许是关于禁戒参与拜祭偶像的筵席。(林前十:14 - 22)
碰到经文所谈论一世纪的问题,在我们这个世纪找不到相对应之时,怎么办呢?在林前八至十章,保罗就谈论到三个这样的问题:(A)哥林多信徒争论是否可以在偶像的庙里坐席,吃祭偶像之物?(林前八:10,十:14 - 22)(B)哥林多信徒质疑保罗的使徒身份。(林前九:1 - 23)(C)是否可以吃在市上卖的献过祭的物?(林前十:23 - 十一:1)在今天的西方社会,我们找不到这些相对应的问题。我们认为,从保罗的回答可以找到一些原则来遵循:
对问题(A),保罗提出食物若叫弟兄跌倒,他就永远不吃肉。(林前八:7 - 13)这个原则不是用在会“得罪”(offend)弟兄的情况下,而是他因良心软弱,也跟着你放胆去吃,以致“沉沦”(destroyed)的情况。保罗却完全禁止人在庙里坐席,因为这是等于和魔鬼相交。这个原则是可以应用在今天的情况,信徒不能参与任何有关邪术、占卜、交鬼、观兆等活动。
对问题(B),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使徒,但“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九:14)的原则应该适合今天的情况,因为别处经文也支持它。(提前五:17 - 18)
对问题(C),保罗说,在市集卖的肉尽管吃,也可以在别人的家中吃,不要过问究竟它们是祭拜过偶像没有。不过,若有人提醒你,那是祭拜过偶像的,就要为那告诉你的人,并为他良心的缘故不吃。我们可以或吃或喝,都为荣耀上帝而行,只要不叫弟兄跌倒。这里的难题是,这些对上帝,对保罗来说,是无关痛痒的食物,对别人来说可能不是。罗十四里的百物(罗十四:2)或日子,西二:16 - 23 的节期、饮食都是有关的例子。对不同的种族、文化、团体,各有不同的“无关痛痒”的东西,如电视、音乐、衣着、跳舞、美容等等。那些不沾染这些东西的人,也会像那些论断保罗吃祭物的自由一般,绝不会把这些东西当作是“无关痛痒”的。我们要怎样决定什么是“无关痛痒”的东西?这里有几个建议:
书信里列出的饮食、节期等东西。
不是与道德有关,只是文化上的差异,譬如喝酒文化和不喝酒文化。
那些罪项没列在罗一:29 - 30,林前五:11,六:9 - 10,提后三:2 - 4,也不是罗十二,弗五,西三等所明文禁止的。
肯定的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意我们所说的。我只希望大家能按着罗十四不要论断弟兄的精神,彼此包容。
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书信里文化的相对性(relativity)。我们都知道书信有大部分材料反映了他们时代的文化背景。按新约学者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 - 1976)的理解,文化并不是真理,所以这些材料不能被接受为上帝的启示,对我们是没有约束性的。在这里,有一些原则可以遵循:
首先,我们要分辨圣经里什么是核心信息,什么是次要和附带的信息。一方面,这可以保证福音不会因为文化的相对性或宗教的风俗习惯以至于沦为律法规条,另一方面,也不用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文化,将福音改头换面。譬如,人类的堕落、借着基督的受死和复活,人从堕落中得拯救、基督的再来等信息是福音的核心,其他如女人蒙头、说方言、受洗的方式则是次要的。
我们也要分辨什么是新约里视为道德性的,什么不是。道德性的东西在不同文化圈子里都是一样的,如罗一:29 - 31 和林前六:9 - 10 的罪项。至于洗脚、 女人蒙头、不结婚、妇女在会中闭口不言、吃市集献过祭的肉等,并不是道德性的东西,在不同文化场合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要注意在新约里什么教导是一致的,什么不是。譬如,彼此相爱、不报复、不怀恨、不杀人、远避奸淫、不醉酒等教导是一致的。至于女人在教会的事奉就有点不一致了:罗十六:1 有非比的女执事,林前十一:5 有提到女人祷告或是讲道,但提前二:12 又说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会不会提前二的教导是局限于地方性的以弗所?
我们要分辨什么是绝对的原则,什么是个别的应用。在书信中,作者有时用一个绝对的原则来支持一个相对的应用,这样就使得那个应用变成绝对了。譬如,在林前十一:2 - 16,保罗诉诸于创造的次序(十一:3)来支持教会里一个女人要蒙头的相对性问题。从十一:16 说到规矩这件事,可能蒙头不蒙头只不过是关于当时教会里的规矩。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什么衣着在今天的教会里是不合乎规矩的?
在离开书信文体之前,我再要提醒大家:书信中偶然有提到神学的问题,它不是有系统的讲述,只是点到为止。譬如,林前六:2 - 3 说圣徒一天要审判天使,既然如此,信徒就不该将彼此相争的事带到不信主的人面前求审。除了这里,我们对这审判天使的事一无所知,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在这不清楚的问题上大做文章。对于一些新约当时的读者没有问的问题,如堕胎、再婚、婴儿洗礼等,我们当然也不会从书信中得到什么答案。
9。2。7 使徒行传文体(Acts):使徒行传是叙述文体,在第九章上有关叙述文体的解经原则都适合用在这里。问题是,很多人把使徒行传的记载当作是今日教会应当遵循的榜样,我们不时听到这种口号“回到新约教会”,究竟我们对使徒行传的记载采取怎么样的态度呢?这里有几项建议:
除非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定要做的,那些通过叙述文体告诉我们的东西不应成为我们的规范。这是很有理由的。一般上,教义的命题分为三种:(A)有关基督徒神学的(信徒相信的)。(B)有关基督徒道德的(信徒该行的)。(C)有关基督徒经验的(信徒所做的)。在这三种命题中,我们还可以将它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首要的,圣经明确地教导,如上帝是独一的、上帝是爱、世人都犯了罪、基督的神性等命题;另一层面是次要的(并不是不重要),是从首要的引伸出来,如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怎样同时存在。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那些从叙述文体的先例引伸出来成为规范的东西都是属于上述的第三种,也是属于次要的。譬如,基督徒要继续虔守圣餐是首要的命题,是基督亲自教导的,书信和使徒行传都有记载。但虔守圣餐的次数是属于次要的,是按照传统和先例实行,圣经没有明文规定。同样的道理,洗礼是首要的,洗礼的方式是次要的。
历史上的先例要成为我们的规范,除非作者叙述这个先例的原意是真的要给后人树立一个规范。譬如,徒六:1 - 7 有关教会拣选执事的事情,路加记载这件事的目的何在?这要仔细研究使徒行传的结构形式和文脉才能知晓。我们明白这不是容易定夺的问题,我们最好还是看圣经别处有没有类似的教导才来定夺。
我们最好不要采用对比(analogy)的原则,把历史上的先例当作是权威,要今天的教会也照章实行。譬如,因为耶稣是圣灵感孕生的,而他要在受洗的时候领受圣灵的大能才开始事奉,我们重生之后,也需要受圣灵的浸(the baptism in the Holy Spirit) 才能得力。这种采用对比的原则建立教义是很危险的,难道耶稣被钉十字架,受死埋葬,三天后复活也成为我们的规范?
虽然作者在叙述中没有给后人树立规范的原意,使徒行传仍然有说明一些教义的价值和有时设立一些典范的作用。其实,新约里偶然也有应用旧约一些叙述问题来警戒后人,如林前十:1 - 13 保罗怎样引用出埃及的故事作为鉴戒,可二:23 - 28 耶稣怎样引用大卫吃陈设饼的故事为门徒在安息日的行动辩护。我们都没有上帝这种解经的权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的,历史的先例虽然可以为今天的行动辩护,但它并没有成为我们的规范。譬如,今天我们不用吃陈设饼,或在安息日掐麦穗以证明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这里我要提出一个警告,若你想用先例来为自己今日的行动辩护,你还是要在圣经的别处经文找到相似的教导才行。譬如,耶稣洁净圣殿,并不等于你也可以动义愤洁净宗教场所。说方言不能单单根据使徒行传的叙述,也要看林前十二至十四章怎样的教导才行。
由于篇幅的关系,别的文体,如比喻、预表、预言和启示文体将另用新章来说明。这里,我们先谈谈文体的结构分析。
9。3 文体的结构分析:
为什么我们要认识文体的结构?理由很简单,每一个写作的人在没有下笔之前,一定会先构思,看怎样把自己的信息用最佳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就好像室内设计,假设你有一盏灯、一个衣柜和一面镜子,你如何安排这三件物品,取决于你的目的及希望造成的效果。这便是结构,或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圣经文体的结构分析是致力于分析经文的段落的结构关系。
9。3。1 较大的结构分析:
这是指整本的经卷。每一个人都要将整本书卷一口气先读几遍。在辨明了它的文体后,接下来,就是分析作者的思路,将经文的结构描绘出来。
譬如,使徒行传可以分为三部分,以耶稣在使徒行传一章 8 节中所提的地域为根据:“你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A。徒一至七章:耶路撒冷
B。徒八至十二章: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
C。徒十三至二十八章:地极
路得记的结构显示一个有趣的平行结构,称为倒装法(inversion),如下所示:
A 家庭历史、亲族、伯利恒的妇女(一章)
B 波阿斯、路得(二至三章)
A’ 家庭历史、亲族、伯利恒的妇女(四章)
第二及第三章有如下的平行:
第二章 第三章
1。路得得到拿俄米
的许可,到田间去。 1。路得受拿俄米的
指示,到禾场去。
2。路得去到田间。 2。路得去到禾场。
3。波阿斯询问路得
身份 3。波阿斯询问路得
身份。
4。波阿斯接纳、赞
赏路得,并供应她
食物。 4。波阿斯接纳、赞
赏路得,并供应她
食物。
5。路得向拿俄米报
告及听取意见。 5。路得向拿俄米报
告及听取意见。
在马太福音书,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五次,是这卷书结构的线索:“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七:28);“耶稣吩咐完了十二个门徒”(十一:1);“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十三:53);“耶稣说完了这些话”(十九:1);“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二十六:1)根据上述的五句话,这本书的大纲如下:
A。弥赛亚的准备(一:1 至四:11)
B。弥赛亚的宣告(四:12 至七:29)
C。弥赛亚的显现(八:1 至十一:1)
D。弥赛亚的敌挡(十一:2 至十三:53)
E。弥赛亚的引退(十三:54 至十九:2)
F。弥赛亚的表现及遭弃绝(十九:3 至二十六:2)
G。弥赛亚的受难及复活(二十六:3 至二十八:20)
9。3。2 较小的结构形式:
现在我们写一篇文章,如果我们要强调某一要点,我们可以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把它突出;我们也可以在排版上花点心思,使读者一眼就注意到那个要点。以前可不同了,书写的材料,如羊皮纸不是便宜的,写作的人不可能用现在的方式把要点突出。况且,当时都是在会堂或其他公开场合诵读这些经文,作者如果要强调某一要点,惟有通过经文的结构,使读者在聆听的时候可以分辨出来。这是为什么圣经的书卷,不论是希伯伦文的还是希腊文的,均带有许多不同的结构形式。这也使圣经的文学素质增加了绚丽缤纷的色彩。
9。3。2。1 平行结构(parallel patterns):在解释诗歌文体时,我们已经谈过这种结构。请读者参考第九章上(9。2。3)。
9。3。2。2 循环结构(ring pattern):在这种结构中,一个中心部分的前后均有平行的内容。譬如,创世记第三十七章记载约瑟被卖到埃及(A),第三十八章说到犹大及他玛(B),第三十九章则重提约瑟的故事(A’)。第三十七及三十九章好像一个环围绕着第三十八章,目的是对照犹大丑恶的罪和约瑟的纯洁。
9。3。2。3 交叉结构(chiasm pattern):这种结构在新旧约经常出现,即第一点及第四点为平行思想;第二点及第三点亦为平行思想,它的结构形式是 ABB’A’。如诗篇一百三十七篇 5 至 6 节: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A)
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B)
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B’)
我若不记念你。(A’)
不是诗歌体才有交叉结构,叙述体裁也常有,如马太七:6节
不要把圣物给狗,(A)
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B)
恐怕它践踏了珍珠,(B’)
转过来咬你们。(A’)
9。3。2。4 交替结构(alternating pattern):在交替结构中,第一点及第三点平行;第二点及第四点平行。(ABA\'B\')譬如,约伯记第一章13 - 19 节,约伯遭受四个大灾祸:
第13 - 15 节 遭受示巴人抢劫(A)
第16 节 上帝从天上降下火(B)
第17 节 遭受迦勒底人抢劫(A’)
第18 - 19 节 上帝用狂风袭击(B’)
有的交错配合比较复杂,如林后五:18 - 21,结构是ABA\'B\'B"A"
18 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上帝和好(A)
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B)
19 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
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A\')
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B\')
20 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
就好像上帝借我们劝你们一般
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上帝和好(B")
21 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
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A")
保罗用这种交错结构,强调的是,上帝是借着基督使人与他和好,方法就是不将过犯归到人的头上,反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使我们成为上帝的义;既已和好,人就有了两个新的责任在他的身上:和好的道理要去明白,以及和好的职分要去履行,以致他要替基督求人与上帝和好。
9。3。2。5 倒装结构(inversion pattern):这和交叉结构相似,但内容多过四点,有更多对照及比较。譬如,
诗六十七全篇就是一首倒装结构的诗:
第一节与第七节相对
第二节与第六节相对
第三节与第五节相对
第四节是全诗的中心。
创世记的洪水记载中可以看出另一个倒装结构:
1。上帝与挪亚立约(六:11 - 22)
2。挪亚带洁净的畜类入方舟(七:1 - 5)
3。挪亚带不洁净的畜类入方舟(七:6 - 10)
4。挪亚进入方舟(七:11 - 16)
5。洪水往上长(七:17 - 24)
6。水势渐落,方舟停在山上,上帝记念挪亚(八:1 - 5)
7。洪水减退(八:6 - 12)
8。挪亚出方舟(八:13 - 19)
9。挪亚献祭(八:20 - 22)
10。挪亚的食物(九:1 - 7)
11。上帝与挪亚立约(九:8 - 17)
在这段经文,1 与 11 相对,2 与 10 相对,3 与 9 相对,4 与 8 相对,5 与 7 相对,6 是结构的中心,是作者所要强调的。
9。4 修辞手法:
当施洗约翰说:“看哪!上帝的羔羊。”(约一:29)大家都明白,施洗约翰指的不是一只动物,而是指耶稣,他将耶稣与羔羊相比。这就是修辞手法,又称象征性语法。圣经是上帝用人的手写成的,所以它像一切的文学作品,充满修辞手法。简单地说,修辞是运用词或短语,表达超出字面和自然的意思。有人将圣经中的修辞归纳出两百多种,举了八千多个例子!由于圣经有那么多的修辞,因此我们必须辨别它们,并找出它们表达的意义。不然,我们就会变成“死板板的字义主义者”,以为圣经说的末世大战,还要用什么弓、箭、矛之类武器。基要主义者就是因为缺少对文体类别和修辞手法的认识,才会作出这般荒谬的解释。
如何决定语句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还是表达字面意义?一般而言,当一句说话与其主题特征不相符,或是与事实、经历、观察有矛盾时,便很有可能是运用修辞手法。下列指引或可帮助辨认修辞用语:
一般而言,经文应按字义来解释,除非有充分的理由。不过,我要提醒读者,一定要注意经文是什么文体,如果是启示文体或诗歌体裁,我们就要小心,不要将那些象征性的语法也照字义来解释。譬如,启示录里的许多象征性语法,十四万四千人、六百六十六、一千、羔羊的婚宴、巴比伦、马军有二万万、三分之一、一千二百六十天等,这些是不能照字面意义来解释的。“当挪亚六百岁”(创七:11),我们没有理由不按字面意义来解释这句话。
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1。明喻(simile):用“好像”、“如同”等字将两件事物相像之处作一比较。譬如,“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彼前一:24)
2。隐喻(metaphor):常用“是”、“就是”等比喻词,将一物直接说成另一物。譬如,“你们是世上的盐。”(太五:13)
3。借喻(hypocatastasis):用直呼其名的方法暗示比较的相似之处。当大卫写道:“犬类围着我。”(诗二十二:16)他将敌人直呼为狗。
4。借代(metonymy):将一物代替另一物的方法叫借代。“来吧!我们可以用舌头击打他。”(耶十八:18)这里的舌头是话语。
5。举隅法(synecdoche):以部分代表整体,以整体代表部分的方法。如“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路二:1),这是整体代表部分,就是罗马人。
6。相代(merism):是举隅法的一种,用两个相对或相反的部分来代替整体。当诗人写道:“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诗一百三十九:2),他不是将上帝对他的认识限制在坐下或起来,他是说上帝知道他所有的行为。
7。拟人法(personification):将人的特征、行为加于死物或动物之上。如赛三十五:1 “旷野和干旱之地必然欢喜”
8。神格拟人法:用人的特征、行为、情绪来形容神,例如说神有指头(诗八:3),说神为锡安大发烈怒。(亚八:2)
9。夸张法(hyperbole):作者故意夸大,言过其实,以达到强调的目的。诗人说:“我每夜流泪,把床榻飘起,把褥子湿透。”(诗六:6);“你们十次羞辱我”(伯十九:3),实际上约伯的朋友只有五次发言。
圣经还有很多修辞手法,如似非而是(paradox),反语法(irony)等,我们不能一一列出。当然,圣经也引用当时一些成语,如“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约二:4)这些我们可以参考解经工具书,就不会误解它们的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9 11:25:4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