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看余秋雨的又一副面孔

[复制链接]

3

主题

0

好友

5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7: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名人的光芒,不沾染都不行。余秋雨的弟子现身说法,勾画老师的细节与导师的言行,确实别有吸引力。马小娟同学企图为我们勾画老师的另外一些碎片,并且构建自己眼中的一个余秋雨:

  “他从不赞成我们仅仅是谦恭地吸纳、勤快地抄录、广泛地翻阅,在他眼里,那并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学习态势,他鼓动我们走出书斋、宿舍,行动起来到生活现场、到敦煌那样的文化现场去体验、创造。”

  “他总是一脸轻松,上课没有讲义,台子上只放着个笔记本,似乎也很少打开,坐在一张椅子上,不紧不慢地聊着。”

  可以看出,这学生的文笔很有几分导师的神韵,但这不是问题关键之所在。就好像对子女特别温厚的人,对妻子可能严厉异常,立场与情感、角度的影响罢了。这些正面的、带着开辟新纪元气势的描绘,不过是在余秋雨的文化面孔上又涂一笔朱红色。

  对于这个文化的面孔,我们越来越无法看清晰。在东涂西抹的油彩里,一个女学生看老师的一笔朱红色,不仅无法掩盖周围的惨黑,反而更加凌乱。我们当然可以相信女弟子不过是把自己亲身的感受,如实记录,即使添加了自己的感觉与感情,也是有感而生发的。但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已出版的文本,佐证的,是文化人物的又一分裂。

  女弟子耳濡目染的余秋雨是真实的,与人官司不断、避讳往事又开一代文坛之风的余秋雨也是真实的。所有的人物,都是在各种局部真实的细节凝聚当中,逼近最全面的真实,共同构成一个丰富又完整的中国文人。这样的为人师表者,与掀起文坛几度风雨的著名文人相互矛盾的形象,如何契合到一个人的身上?

  我们越读越困惑、越读越难揭开困惑的谜底。我们只是在阅读当中,渐渐看到,一个文化人的人性与人格,是多么复杂、又多么奇怪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们关注与研究的,是这个文化形象。所有的相关事物与文字,都在不断弥补这个文化现象的空白。超越对一个文化人本身的臧否,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具备历史、哲学、文学研究的丰富元素的文化标本已经成型,并将载入文献典籍,成为中国文化史中一个使人好奇、研究意义特别齐全的篇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3

主题

0

好友

5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27:16 |只看该作者
女弟子品评“秋雨兄”


  
  马小娟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攻读戏剧学硕士学位,师从余秋雨。做过大学教师,写过小说,搞过电影、电视,现为报社编辑、记者。

  编者按:就在余秋雨封笔、参与创办公司等事件频频曝光时,十几年来,和余秋雨亦师亦友的学生马小娟有了写作的冲动。她觉得很多关于余秋雨的文字,无论维护还是诋毁,都没说到点上,其中还夹着男人间的勾心斗角。她想记录下她眼中的导师,即使平淡但是真实。

  喜欢被女弟子“认领”

  初入上戏,我们躲在宿舍提前“瓜分和分配”每一位导师,还给他们每一位起外号。余秋雨老师,我们亲热地唤他“秋雨兄”。又因为我和余老师最对路,他有时还被称作“你的秋雨兄”。

  年龄相当,人又随和、善解人意的余秋雨,自然是仰慕者“瓜分”的重点。后来大家把这事当笑话讲,他自己也摇头,觉得整桩事件秘密部分还挺好玩的,不过后来演到公开部分,就太认真太不好玩了。看来他还是喜欢被女弟子们“认领”“支派”,喜欢这种游戏般方式下的明朗、认同,但一旦失了把持弄成街头巷尾的飞短流长,他可不欣赏。

  那时的余秋雨从没来过我们这几个女弟子的寝室,好像也从不主动找我们。也不知是否被之前的“争抢”事件给吓怕了。对待这些感性十足的“戏剧女人”,也许躲得远一点为妙。

  倒是经常在课间、在校园碰上后打声招呼,却又能感觉到他对这几个女弟子的近况了如指掌。像谁总爱跟谁一起玩一道逛街,谁又在跟什么人谈恋爱了,谁又不见了踪影,他总是有数的。

  经常逛得筋疲力尽回来,走在华山路上,吊儿郎当的样子,碰到秋雨兄,便会做贼心虚起来,干笑一声,逃进校门。倒是秋雨兄,总是老熟人一样,问声:“咦,又是你们两个人啊?”或者说:“穿得这么漂亮,去哪里玩了?”




  被“害惨”的“小美女”

  2002年初,余秋雨刚结束“千禧之旅”回到国内,有记者傻乎乎问他:“有好几个女主持与你们同行,你太太会不会反对?”我偷着笑。他们真是对余秋雨不够了解,你想在上戏当老师,在上海在全国做戏剧搞讲学,他身边什么时候少了美女。

  学院里的漂亮女孩多多的,他对谁都亲和、友善,一点不死板,但总是在一个度上,不会有亲昵、怂恿之态,这一点搞得倒有点太像“灵魂工程师”。即便如此,学院里的众女生也爱拿他随意的一句话一次举止太当真。记得一位本科小女生,大概是她妈妈与余秋雨认识,托余秋雨给她女儿捎过东西,这就已经招得班里的小女生们嫉妒了。偏偏这个不谙“世事”的女孩儿,还对人说她妈妈跟余老师说她是上戏校园里最有味道的女孩,结果这个倒霉的小女生一下成了全班女生的死敌,从脸蛋到身材被大家批判得一无是处。本科女生们在澡堂里哇啦啦跟我说这事时,我听得好玩死了。心想“秋雨兄”不知道,他莫名其妙地就把一个小女孩给“害惨”了。

  对女性宽厚的欣赏

  或许是在美女堆里呆得太长,各种各样的美人见得太多,他对女性,反倒是怎么看也总能看出点对方的“美”来。这也有点“大师级”的味道。

  那次和他一起坐车,开车接他的是位女性,我这个笨学生身为“中间人”,没搞清楚她是什么科长处长或是专职司机,更不知如何向余老师介绍她,就干脆“装死”,什么也不说,反正一会儿就到目的地了。倒是余老师怕她被“冷落”,又怕她太拘束,主动和她搭话。肯定不会问你爱人干什么的这种土人才问的话,他夸她开车很潇洒,说女人开车比男人要潇洒。我发现那个沉默的女人,一下就被夸得愉快了起来。再看她开车的架势,的确也透着些许的果敢利落。

  他对女性,有种非常宽厚的欣赏,不知用“慈悲”是否准确,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反正在他那里,没有一无是处的女人,他懂得欣赏不同女性身上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风采,有本事选择最合适对方的词汇表达他的欣赏,听起来自然、贴切,叫人开心。

  看看他《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里的女主持、女伙伴,在他笔下个个都是美美的,自信十足的,真个是各有各的

  “女性主义”的《秋千架》

  由他编剧的黄梅戏《秋千架》在北京演出,刚散场回家,他和马兰在电话里问我怎么样,我想都没想,就说我觉得它有点女性主义啊。

  余老师愣了,没接话,或许不知我这是从何说起。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可能是因为他为马兰量身定做,有太多情感的因素在里面;也可能是因为有一个“女扮男装”的贯穿线在里头,我一边看就一边意识到了台上那种女性与女性之间的亲密与互助,我能感觉到他对古代生活中女性可能拥有的另一种生存方式的美好设想或愿望,他完全从女性这边出发,从女性的理由,去发展戏剧情节。而男性是在女性后面的,是需要女性去成全、救助的。

  它让我意识到,在古代生活里,众多灵气十足的女性被集体地、无声地埋进了看不见的大坑里,叫得出名的也就是李清照外加几位名妓。包括现在,我经常会在一个虚张声势、自以为是的男人身后,惊讶地发现一位清秀聪颖、泰然安适的女子,她可能不是什么处长局长CEO,也从不写东西扮美女作家,但你对她一见如故亲亲切切,并且知道,她内在的光芒早已覆盖了她前面的这躯酒囊饭袋。这是我看别的戏曲时从没感觉到的。

  现在我想,这会不会也是他对待女性一贯的宽厚、体恤态度的不自觉流露?它也许不是《秋千架》想要传达的本意,但一下被我说出来,真有点不着边际。

  大光头上的余秋雨

  余秋雨上课没有那么多的讲义,台上只放着个笔记本,似乎也很少打开。坐在一张椅子里,也没有水杯什么的,不紧不慢地、语调平缓地聊着。

  中途休息,男生总是把他围住探讨。我不知道他们究竟探讨什么,我几乎没与他探讨过学术问题。我喜欢安静地听,被他的方式、说法触动,安静地思考。他的话,只是转动和打开的钥匙。他们谈得似乎挺投入。男人们喜欢讨论问题、争论问题,惟恐自己看上去像没思想,没脑子。

  他授课的时候,经常会有“全方位”、“立体”、“宏大”、“放射状”“裹挟”这样一些充满力度和动作感的词汇,在课堂的环境里,成为推动我思维打开的夯号,让我的脑子海阔天空、无所不为。回到宿舍,我们又愿把这些词汇用于日常生活、闺房言谈,经常把它们用得妙趣横生。比起男生,女生活学活用,更像是余秋雨的“嫡系部队”。

  哪个系的学生都爱与他拉上话,攀上点关系,也包括毕业后在外面搞电视时真的假的都打上“艺术顾问余秋雨”。

  上戏的学生在外头搞电视剧,应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经常看到和听到一部什么电视是余秋雨做艺术顾问,一个什么电视演员的写真集是他写序。有次问起他,他哈哈笑,言语中从未流露过追究,只告诉我这样的事太多,肯定比你听说的。有次还开心地说有人告诉他,他的名字正好打在屏幕的一个大光头上,很好玩。

  那部电视我还真看到过,导演正是上戏的,我还认识。“你想想,一个大光头上打着余秋雨的名字,好玩吧。别人告诉我的时候,我自己都笑了。”他说。

  是的,那都是自己的学生,除了打着幌子想多争取点观众,提高一下收视率,他们没有恶意。他知道他们至少还在老老实实做着一件具体的事情,还没有沦为那种无聊又无行的中式文人或掮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1 12:22:5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5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27:16 |只看该作者
  网上“反余派”言辞激烈:

  “一个文人,封什么笔,想写就写,谁也阻止不了;不想写就拉倒,又没有一定要你写。闹这么大个动静,而且还是一个“将来”时态。”“ 他早该封笔了——虽然他文采还算可以,但文品实在不敢恭维,他不能算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象这次他要宣布封笔一样,有谁见过真正的文人要宣布封笔的呢?!可笑吧!” 最刻薄的则是,“当红文人封笔,就像当红小姐从良,不过是涨价的借口。”

   而“拥余派”则用了近乎诗一般的语言,来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打气:

  “中国文坛的一股清泉,奈何周围却一片黑暗!人们啊,我们还剩几个有特点的作家,为什么如此不能容人?余秋雨,走自己的路,你从不媚俗,也无须作什么违心的忏悔!让那些心理阴暗的人等到天老地荒去!”

  “我认为:余先生因为已经多次声称‘封笔退隐’,如同那位叫嚷‘狼来了’的孩子一样,已没有多少人再信了,反而令相当多的人认为,此举有作秀之嫌——为余先生计,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其实,不把他看作大师,只看成一个写作者,他还是一把好手。”

  ……

  余秋雨的作品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就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本,余后作品似乎皆无足大观了。而这两本书中,《都江堰》和《苏东坡突围》是其中的翘楚,文质相辉,可圈可点,颇堪一读,至今仍不失其一定价值。这应该是不容否认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已经毕其一生的功力,之后就有点江郎才尽,靠表演为生了。其实,一个文人只要有一两本书——甚至只要有一两篇华章——足以传世。就可以而且应该相当满足了。丈夫于此,夫复何求?

  但不可否认,余秋雨这两本文化散文中也有较为严重的败笔。例如,《一个王朝的背影》等篇,以狭隘民族主义为出发点,不考虑当下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历史命运,讴歌千年帝制及所谓某些“英主”的野蛮落后专制统治,直接导致了后来荧屏上一大批“清宫戏”和“帝王戏”的泛滥,给社会进步和青少年教育,对文学发展都造成了相当负面的后果和影响。《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书中对清代三帝的讴歌,开启了赞美专制和辫子崇拜浪潮的先河,从而引发文化倒退。这说明余先生在对社会整体和宏观历史的研究把握上,是不是都还有某种不足和欠缺?

  显然,余先生不应该有功成名就的思想,如要成为大师,还应该下大功夫,勤研学问,才能真正站在时代和思想制高点上,挥洒笔墨风云,书写历史华章!

   至于余秋雨本人在文革中的经历,人民网的一位编辑曾点先生在这方面,我以为是颇有真知灼见的——

  文革中如果大家都那么明白,就不会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了。我认为余在提高读者阅读层次,在普及文化方面还是有贡献的。目前在余秋雨的问题上,我没有新的认识。他还会不断地被人提出来,因为他的书还是有看头的,当然也就免不了被批评。对他的批评,多是技术层面上的常识错误,那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难免出错。他其实是给读者提供一条思路。不过,有人对他的反感,可能还因为他出镜率太高了吧?总是老面孔,人就受不了。哈哈,这是有人的问题,不是余秋雨的问题。当然,我说这些也不过是有点感觉而已,我没系统地研究过他,所以,只能谈这些了。要知道,这样就不必要总翻过去的老帐。文革反思是必要的,而且反思应该是从精神文化层面上的。

  曾点君的看法,朴实平易,却蕴涵真正的宽容精神和真理,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文革中,还是年轻人的余秋雨,当时在那种大环境下,即便写点“遵命文学”,有啥大不了的错误?非揪住不放不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伟人还犯错误呢!要求一个文人白璧无暇,完美无缺,这办得到吗?如果真有义愤,君不见当今一些人还在各种论坛为文革唱赞歌,甚至公开为文革翻案,为何却熟视无睹,不去讨伐这些真正的文革余孽,却揪住一个并不为文革翻案的文人余秋雨不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杂文家朱健国在网上发表了一篇4000余字的文章,其中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为了让《南方周末》不要发表揭露其“文革”历史真相的文章,余秋雨首次宣称以自杀威胁传媒,但这一说法遭到了余秋雨的助手金克林,《南方周末》记者张英(《余秋雨片断》作者)和余秋雨妻子马兰等人的坚决否认。

  “朱健国指责余秋雨以自杀阻止传媒”的消息一经刊出,引起了轩然大波。朱健国说,“其实,现在余秋雨正处于崩溃的边缘,我这样做,也是在挽救他。不是真的想让他自杀,他的‘文革’错误很小……”朱健国肯定地说:“这件事情绝对是真的,我可以负法律责任!”他称,“其他人出来否认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件事必须要余秋雨亲自出来回应才行!因为一个人如果要自杀,他肯定不会给秘书或者妻子说的,他们只能推搪而已。”他再次强调,“这件事100%准确”。

  对于朱健国的文章,《南方周末》驻上海记者张英澄清说:“朱健国只是从我一个朋友的口中听到了几句话,然后就断章取义地弄出余秋雨要自杀的谣言。”他告诉记者,余秋雨之所以致电《南方周末》,原因是他以为《南方周末》要刊登古远清等人对他“不负责”的文章,并不是针对《余秋雨片断》一文。此外,对于余秋雨以死相逼一说,张英则解释说:当时余秋雨只是说媒体频繁刊登谣言会逼死人的,“余秋雨当时还用阮玲玉不堪忍受传言而自杀作比喻”。

  余秋雨曾说:创造的心灵是脆弱的,文人是脆弱的,等等。英国文豪莎士比亚说:“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

  余秋雨,你还是男人吗?是男人,就别趴下!你有那么多的上百万的读者,这些年又挣了那么多的钱,足可遨游五大湖,散发弄扁舟,何必在文坛挨一点骂,就轻言“牺牲”?若是那样做,岂不是太不值了吗?

  文人爱惜自己的羽毛是能够理解的。但是文坛小天地,天地大文坛,何必在乎挨一点骂?余秋雨啊,太脆弱!当年有些无聊文人骂鲁迅是“封建余孽”、“堕落文人”、“刀笔吏”等等,一切人间最恶毒的字眼,都用上去了。但先生趴下了吗?没有!先生以三寸之笔,同其周旋,尽管有时也舔舔伤口,但何曾屈服过?大哉鲁迅,战士也!

  多读些鲁迅,多读点杂文,不仅能增强战斗力,保护自己,而且也能宽广胸怀,使自己慧眼独具,对世事洞若观火!

  余秋雨,你还是男人吗?是男人,就别趴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07-8-4 13:27:16 |只看该作者
他当然不是男人了
但不是男人,也别趴下啊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9 14:0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