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冯与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伍迪的悲喜剧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好友

15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1#
发表于 2007-8-4 13:30:01 |只看该作者
依据评论界“作者论”的规则研究电影倒也无可厚非,但总觉得还是过于偏执了。
欧洲导演的个人主义的确有其迷人之处,但若要参透此中奥秘对导演个人就要有一定的了解。有兴趣不妨看一下伍迪·艾伦的文集《门萨的娼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30 10:21:46编辑过]
唯幸疯狂在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骠骑大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12#
发表于 2007-8-4 13:30:01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看了不下三次。推荐了起码五拨人。
偏执什么?
连评论的资格都不给观众那才使真正的偏执。
请问,谁有这个资格?
我看出来了,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啊……
http://fengyula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15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3#
发表于 2007-8-4 13:30:01 |只看该作者
一战后美国电影形成“片厂制度”(Studio System),引发有关“电影是否为艺术”的争论。一个艺术作品真的能产生于这种工业体制下的集体创意和人力吗?好莱坞的电影缺少一个纯粹的美学意向,以及艺术家独特的观点。
  法国电影导演Francois Truffaut在1954年《电影笔记》为好莱坞导演被忽视叫屈。高举“作者政治”(politique des auteurs)大旗。60年代,美国导演Andrew Sarris把导演视作一部电影的作者,正式提出“作者论”(Auteur Theory)(1962年)。

  Sarris眼里评价一个导演是否能称为影片“作者”的三个标准:
  1、一个导演能否纯熟的驾御电影技术(The Technical Competence);
  2、观众得以在某个导演一系列的电影中,识别或找出他的个性或“印记”(Signiture)。一个作者肯定会在自己众多的作品中,呈现一些重复的风格与特征,而烙下明显且统一的个人特色。
  3、一个导演的理念尽管有时会与自己被老板所交代的剧本相冲突,但总还会灌注一股自然活力。一部电影的“内在意义”(Interior Meaning)足以让观众感受到导演所散发出来的那种与别的导演截然不同的独特情思。所谓“内在意义”就是指蕴涵在电影以内,导演所拥有的那一股独特的情感和性情。
  Sarris相信,“内在意义”是属于他理论的核心部分,是“电影作为艺术终究散发荣耀之所在”,其他两项只是围绕在外圈的两个同心圆而已。正因为一个“作者”可以投注“内在意义”,所以他的一些作品不管是什么题材往往都是有价值的。
  Sarris要求人们在批评某一特定的影片时,必须对这部电影导演的其他作品有通盘的认识及考量。但他却把导演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

  Pauline Kael对“作者论”的反驳
  1、有些导演所运用的技术是很基本的。有时伟大的艺术家甚至并不会很干练的操作那个媒介的技术法则,而仍能传达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世界观。电影技法的纯熟只是针对技匠而言的,不是对伟大的创作者说的。精确的电影技术多多少少可以弥补技匠们在电影里没有东西可以表达的弱点。
  2、某些导演的“印记”比其他导演啊显著地在影片中被查到的原因,是因为前者只是在墨守成规他们所熟悉和关切的材料,而后者却时常尝试不同的主题而屡有佳作所致。只意识导演的个性或特殊风格,而忽略对电影叙事内容的关注不是电影批评的好现象。
  3、Sarris在为“片厂制度”护航。片厂制度装配线式的电影制作环境,乃至整个电影生产的商业机制都将因Sarris的说法而不受质疑,受质疑的反而是导演自己是否拥有“生命力”的问题。Sarris的说法是无视于平庸电影中所存在的公式化,标准化及规格化的情形。
  Kael相信,整个“作者论”的架构不外乎是Sarris人物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情结的表现。

  Gerald Mast的看法
  在一篇分析美国导演Howard Hawks的文章中指出,“作者论”的标准有时无法印证在好导演身上。
  Hawks所运用的电影技术极为简单,他是把“故事倾倒在电影里”,而不是用电影媒体的技术来加强故事的导演。若要表彰Hawks,只用“技术的纯熟运用”是不通的,应指出“会说好故事”才能说清楚。
  一部电影最重要的不只是在罗列一连串的事件,而是在于把各个事件组织成一个首尾一贯的有机整体。导演一方面必须把事件很自然地铺陈,让很多事情都是突如其来,不可预料。另一方面,导演又必须要让叙事中事件的发生有迹可寻,看起来一切又是那么的不可避免。既令人惊讶(Surprising),又合情合理(Inevitable)。
  Mast指出Hawks通常都依循着4个方向来达到这个成功的境界:
  1、一个会说故事的人,总把一个角色“好象”是什么或者“好象”要什么的情节,与他“真正”是什么或要什么的情节微妙的传达出来。(Seeming & Being)
  2、在故事中,角色自己要有“发现”(Discovery)的段落。他发现自身,发现对方,或者为自己发现一些教训或道理。
  3、导演要有能力使观众在感情上与角色的处境紧密结合。
  4、电影必须要有导演希望传播的“寓意”。Mast认为,电影中的哲学深度或严肃性不一定要太过教化意味(Didactic),但一贯的寓意(Moral System)还是必须至少隐含(Implicit)在人物、行动、动机或情境之中,好让观众据以分析出影片的深度和复杂性。(如Hitchcock电影中的Sense of Guilt)

  尽管作者论受到批评甚多,但近年来由于独立制片的抬头,导演张罗一切的现象使批评界对“作者论”又有重新评估的趋势。
唯幸疯狂在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15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4#
发表于 2007-8-4 13:30:01 |只看该作者
资格与偏执的问题早在50年前就有人在讨论了。中国的电影产业之所以发展迟缓,不排除也有盲从的原因。阿九所言只是现象,别无他意。
唯幸疯狂在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骠骑大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15#
发表于 2007-8-4 13:30:01 |只看该作者
50年前的讨论能够说明什么?
你的长贴试图证明什么?
用“作者论”的奇怪概念去套一篇纯粹个人观感的普通影评,首先就是荒谬的——你用了“研究”二字,太严重了,当不起。

一直认为,个人对于影视剧或是文本的观感,必然带有一定误解或误读,或多或少。这是正常的。谁也无法替代作者本人对于作品的理解。但是,应该明确一点的是,评论本身,并不是要为作者作品下定义的意思,它只能反映个体对于作品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看作品,其实都只是在看自己。
另一方面,我并不赞成用现成理论去分析一部作品,那至少是偷懒的行径;因而更反对用现成理论去框定一部作品的评论。当我看到你用现成的理论去限定别人的理论的时候,我只能判断你也许是学院出身,只可惜你没有灵活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而已。

说到《门萨的娼妓》,这是老伍迪的一本幽默文集,我并不认为它可以阐明作者拍摄电影的理念,虽然其中也有若干剧本。如果你真的认真阅读了这本书,相信你不会得出“欧洲导演的个人主义的确有其迷人之处,但若要参透此中奥秘对导演个人就要有一定的了解。有兴趣不妨看一下伍迪·艾伦的文集《门萨的娼妓》”这样的结论——伍迪是美国导演,虽然他红透法国。
我看出来了,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啊……
http://fengyula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骠骑大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16#
发表于 2007-8-4 13:30:01 |只看该作者
PS:扯个题外话,包括《门萨的娼妓》在内的三联“文化生活译丛”是套很不错的书,个人认为,除了《门》以外,另有《文明与野蛮》与《“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值得一看。
我看出来了,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啊……
http://fengyula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15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7#
发表于 2007-8-4 13:30:02 |只看该作者
呵呵,你说得没错,这里有个立场问题。
电影对我来说第一是商品,第二是文化传播工具,第三才能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唯幸疯狂在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15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8#
发表于 2007-8-4 13:30:02 |只看该作者
啊忘记说,谢谢推荐!呵呵
唯幸疯狂在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9#
发表于 2007-8-4 13:34:00 |只看该作者
<>我看过大师的《Anny Hall》和《子弹飞跃百老汇》</P>
<>个人比较喜欢前者</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3 02:4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