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P>
< > 我想要一件飞行抖篷,好像空警那样在天上飞。应该怎么评价这个故事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尊敬原作,这是诗人兼剧作家雅克。普列维尔(Jacques.Preve rt)去世前的作品,由导演保罗。古里莫(Paul.Grimaul)于1980年搬上银幕。作为一部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作品,不仅在动画片领域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仔细品位作品还能发现它的内蕴是极为深广的。不错,原作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寓意也相当的独到。甚至可以说:它具备很多哲学意义。<br> <br> 改编《LE ROI ET L\'OISEAU》,完成了我个人多年的夙愿。我还清晰的记得当初第一次看到它时的惊诧,一下子就被迷住了。时隔二十余年当我再看到它的时候,决非是久别重逢那种感觉,而是再一次接受它的洗礼。仅仅从一些影像的片断上,它就展示了与众不同的深邃。比如国王乘坐大机器人在地下城时、比如那些从事艺术形态劳动的工人、没完没了的画像和塑像和“干苦工就是自由”的名言。LE ROI ET L\'OISEAU具有多重向的解构可能。在这里,我只是按照我的设想和发挥浇筑了一个新的卡迪卡迪王国。其他人当然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去看待和发掘。因为,这部作品是值得去再发掘和审慎的思考的。它有这个价值。<br> <br> 浮士德不仅是歌德笔下的人物,也是更多作家笔下的人物。所以存在着许多的浮士德,或许只有当歌德的光芒退去后我们才能看到其他的浮士德博士。同样的道理,LE ROI ET L\'OISEAU也有许多个,它们的结局都不尽相同。而每一个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颇耐人寻味。国王到底是一种专制、权力的象征还是代表了秩序;扫烟囱的与牧羊女的爱情应当怎样看待?这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回答得了的问题,老实说影片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只是强烈的吸引,但对于成年人它则变成了一种表征:自由,何谓自由;什么样的爱情是有价值的;意识形态真的消失了吗?“世界真的存在吗?”!总之,它的确能启发我们,引起我们的思考。故此当我再次与之面对时,反而感到茫然和空白乘虚而入。<br> <br> 作为一种技术,现在我们可以挑选一个片子的某一个段落。那么,是否就其整体、叙事的整体来说,也存在着这么一种孤立和静止的视角呢,是否它也能按照艾略特“在静止中运动”呢?在这些片断上,既有一个传统的线性逻辑所支撑的故事平台,但在其下面的则是永远反复重现的毫无关联的一大堆片断所组成的一幅立体派油画——看似完整而实则支离破碎;纵然破碎但内在上却一脉相承。<br> </P>
< > 然而我在这里并没有简单加以模仿,因为实际上我并不是以某个人物、故事情节和特殊的物品为参照点,而是将整个故事本身(原作的叙事)当作一个点,把那些人、物抽离出主体,让它们在向心力下形成一个更庞杂巨大的——那个本体以外的——圆周。这有点像核裂变,它能一直维持自己的自我解构。<br> <br> 也因为这样,我不得不放弃很多素材。好比说地下城和它的人民们,割舍这部分很困难但又必须(只是涉及到一小块)。至于为何要塑造一个恶魔(就是原作里的小鸟),大概是因为鄙视它鼓动狮子们造反的手法——简直比国王还下流无耻——一片废墟的结局绝没有更进步的意义,或许说要得到自由必须打破牢笼,但这种自由是否是回归卢梭的“野蛮人”的那种自由呢。可那算不算“自由”<br> 还未可知。不要轻言放弃工具理性,至少我现在是怎么看的。<br> <br> 我反动了吧。<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8 0:30: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