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6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话中文

[复制链接]

22

主题

0

好友

47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4: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 >钱钟书《围城》有一段话,大意是学外语的看不起学中文的,学中文的看不起学哲学的,学哲学的又看不起学社会学的,学社会学的没人可看不起,只好看不起自己系里的先生。这种冷峻的幽默如芒在背,让我这种学中文的脸上发烧,心有戚戚。<p></p></P>
< > </P>
<P >警官大学学中文?这种疑惑碰到的多了,自己脸皮非但无法更厚反而只会更薄,轻易不敢说自己学什么的,这种专业在被人瞧不起的专业里首当其冲,再加上学校的名字更是雪上加霜,专业横向比丢脸,学校纵向比同样丢脸,所谓“警官大学一说学习,所有的学校都笑了”是也。北京话有一个词叫“腆着脸”,很贴切的。<p></p></P>
<P > </P>
<P >中文系的教材《中国文学史》是重中之重,我们用的教材是季镇淮他们编的那一套,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教科书都没要,只带了这一套回家。后来又买过两种不同的文学史,一种是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一种是六十年代出的《中国文学史》,浅蓝色封面,上面有一个汉画像石的图案,编者都赫赫有名,我妈妈看了一下说“政治性也很浓”,相比内容我更喜欢它的装帧——“买椟还珠”这个成语生平第一次用上了。上周在文津阁又买了一套郑振铎的《插图版中国文学史》,竟然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套书完成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2</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7</FONT>年出版,我买的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2</FONT>年人民文学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次印刷的,封面由深蓝、土黄、墨绿三种颜色的竖条组成,书中配有作者精心挑选的木刻插图,与内容浑然天成。这套文学史和另外两套大不相同,郑振铎几乎都在讲文学而没有政治。他选的内容和作家也没有那两套的齐全,但正是这种有所侧重恰好可以弥补别本的疏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0</FONT>年前后不少重大文学资料、史料尤其是小说版本出现,使小说研究成为文学史的重要领域。郑本人是藏书大家,他引用的资料特别是戏曲、小说方面的尤其珍稀和宝贵。郑氏的这套文学史读起来清新可喜,全是自家口吻,甚至还有很重的口语痕迹,丝毫没有“官样文章”的呆板,更没有从政治到文学的通病,让人明显感觉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独立存在和独立思考。这套文学史近几年好像重版过,但是质量很差,所幸我买到的是九成品相的旧本子。<p></p></P>
<P > </P>
<P >总是在想到底怎样才叫做“学中文的”?看小说是中文系的必修功课,我是不看外国小说的,看不下去,人名我都记不住,所以导致今天说话写文章都是一股子土气。我困惑为什么中文系的学生总是把外国小说捧在手上,也许他们觉得中文不必学,中国小说尤其浅陋,不比外国的鸿篇巨制。我不否认中国古代小说普遍存在的俗套、荒诞甚至鄙薄,但是我对翻译始终是不信任的,中国的好东西外语无法翻译得好,难道外语的好东西就中文可以翻译得好吗?人类的悲欢离合、死生契阔根本都是一样的,对人的关怀需要从外国小说里去学吗?我们自己没有吗?如果能看懂原版外文小说并体会到美的,那就可以直接用外文写作,不必理会中文。如果要从翻译小说学习小说的语言,岂不是邯郸学步?小说的结构学要从外国小说里去学吗?从宏大到精巧我们也有啊。小说的技巧需要去学吗?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我从中国小说中获得的一个原则,民工、妓女和教授都有着同样的痛苦,我始终觉得不可信,起码不像。有人批评我的东西太土,不是时髦的写法,小说是写给大众看的,如果是专门写给研究小说的人去看,我不能理解。再稀薄的奶也能养活孩子——其实也未必稀薄,我更愿意熟练地用中国人自己的说话方式去表达,也不去顺从于翻译小说的那种二手中国话。外国小说看得越多才越像中文系毕业的,以至于这些人用中国字写出来的文章都包着一种隔膜,我总是想让自己的文章看起来也深奥一点,更中文系一点,但是无奈我没吃过那种奶,就死活没有那阵体味。最近谈论现代诗,或言现代诗是从西方引进的,所以写法和理论都和中国诗不一样,这真是有点滑稽。中国人要学外国人写诗?不知道现代诗的作者看不看《文心雕龙》、《诗品》这些书,中国的诗歌和理论自成体系,古代的诗论未必就对现代写诗没有益处,可能现代诗的作者是看不起中国诗的,非要弄出“大面积浮肿”、“伸向外部触觉的纯净”这样的理论来。这样深奥的句子在我看来就像方程式,只要你再多追问上几句,答案还是只有一个——你总是可以用浅近明了的中国话来表达你的意思的。为什么偏偏不好好说话呢?这样的中文实在让人愤懑。<p></p></P>
<P > </P>
<P >我还困惑什么是“中文系”。我以为设置文学系比较合理,然后分为中文系和西文系,西文系的去学外语,够火候了去看原文的外国文学、哲学的名著,不要去吃人家嚼过一遍的馒头。中文系的就老老实实学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科学,训诂、音韵、版本、笺注、考据等等国学知识和技能,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传统,是中文系责无旁贷的责任,我是系主任就禁止中文系的学生看翻译著作。自然会有人精通中文西文两种语言的,也不用担心两种文化就会老死不相往来。<p></p></P>
<P > </P>
<P >杞人忧天,痴人说梦,这些困惑无时无刻不在暴露我的狭隘和无知,据说中山大学古籍研究所没人肯去,愿去如我者却在当警察。</P>
<P > </P>
<P >相看两不厌,我和中文。<p></p></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46

主题

6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骠骑大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07-8-4 13:34:24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不看外国小说的,看不下去,人名我都记不住,所以导致今天说话写文章都是一股子土气。”</P>
<>说话土气不是问题。可是……你不看外国小说的理由,竟然导致你对它们产生这么严重的成见……这似乎也有违于治学精神吧……[em06]</P>
<>更正一下下,《围城》里头,好象应该是“教育学系的学生没什么可以看不起了,只好看不起他们的先生。”</P>
我看出来了,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啊……
http://fengyula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0

好友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34:24 |只看该作者
<RE>后果就是写文章的学者风格,明明是气势拔高了谈,还说得很谦虚似的</PRE><RE>顺便说一句啊,我觉得国内有这个问题的,文学作家自以为是学者的不多,但是很多学者自以为是文学作家</PRE><RE>还有,这篇东西里的很多看法实在是有点什么了,也就是学者的气谈文人的事,但我认为作者连这二者的边还没沾</PRE>
真巧,大伙儿一起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0

好友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4 13:34:24 |只看该作者
<DIV>噢,补充</DIV>
<DIV>我正在看你新贴的那个小说啊,还没看完,作为读者目前觉得挺好</DIV>
<DIV>所以先要纠正,我现在认为你不是不沾什么的边,只是认为上面这篇闲话说得不好</DIV>
真巧,大伙儿一起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0 05:2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