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七月短章(依旧8则)

[复制链接]

39

主题

0

好友

591

积分

注册会员

唯阿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6: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七月短章</P>
<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目次:</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鹩哥蹦蹦跳跳</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两只鬼,一少女一老头</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两个人,好笑的名字</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近大陆</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官场</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房奴</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文化山幽灵</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修辞</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鹩哥蹦蹦跳跳</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休渔期的海平静而又空旷。黄昏,微风裹着咸腥,挑逗似地撩拨一下岛,那条曲折的沿海栏杆下就坐满了纳凉人。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点开始,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点,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点,一直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点,还能看到不急着回屋的零星散客。这时,你大抵能理解“沧海桑田”是一个多么缓慢而又悠然的过程。</P>
<P >啤酒不应景。喝啤酒的人散得快,纳凉者都喝功夫茶。栏杆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米之内,必有茶围。人们从屋里搬出一个小桌,几把椅子,拉出一条电线——煲水的杯和挑在竹杆上的灯也不可或缺,一个需要耐心也锻炼耐心的茶围就建成了。哦,功夫茶,一种应当在监狱里推广的休闲文化。</P>
<P >因为在山上碰见过两次老潘,所以也就坦然坐上他家的茶桌。——在山上见到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岛民,我都尽量躲开。因为我怀疑他们是为了盗挖罗汉松,我不想管,也不想让他们难堪。</P>
<P >但是老潘不为挖树,他攀岩上树找鹩哥,那些已长上了毳毛的、听见响动就冲天张开嘴的幼年鹩哥,往往被他一窝端掉。端野鸟的窝好比捣土匪的穴,都不容易。不过,每一年能得手三五回,他就尽可满意。他养它们,等到羽翼渐丰,就剪掉它们的舌头,教它们小痞子或小婊子一样说人话。没被他折腾死的,就漂洋过海卖到大陆的鸟市。</P>
<P >“想不想看看?”</P>
<P >我点了点头。他老婆拎出一个鸟笼,里面有三匹小乌鸦似的东西。女人用食盂在门口诱了诱,它们就跳了出来。欢快而又激动,不像是遇赦的囚徒,倒像是下课的顽童。它们很难听地叫着,又在地上蹦蹦跳跳地走着。尾、翼都被剪短了,所以其行走颇有点小脚女人的味道,时不时得展开光秃秃的翅膀,颇为优雅地撑一下地。女人在地上放了一只水盘子,它们又次第跳了进去,“会自己洗澡呢!”老潘得意地夸赞着。那不是洗澡,那是嬉水。然后接着跳,路面上留下散乱的湿漉漉的脚印。我喝茶、抽烟,看鹩哥蹦蹦跳跳。</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两只鬼,一少女一老头</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前任所长调回大陆工作。行前酒会上,他“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不知道是伤感的衍生,还是伤感的佐证,他讲述了自己很久以来被鬼困扰的故事。——每周总有那么几次,早晨醒来时,他裹着被子睡在地板上。还有其它的怪事一箩筐。他曾请了个阴阳师,那人说他的房间里聚集着上百只鬼。</P>
<P >我就住他楼下。刚到零丁岛时,有那么几次,他曾试探过我关于鬼的看法,我根本没往心里去,淡淡地说了句:“我不信这套!”我写过一篇小说《鬼临床》,记录的是“真事”,但内心里只是轻松地把它定性为“一场梦魇”。</P>
<P >去年冬天吧,我们这栋楼只有我一个人,凌晨两、三点钟,我听见天花板上有沙沙的脚步声,当时很奇怪,“所长回来了吗?我怎么不知道?!”接着是瓶子之类在地板上滚动的声音。很热闹的样子。我起身出门,仰望他的窗户,房内似乎亮着洗手间或是台灯之类的小灯,而脚步声依然不止,时疏时密。我确信是他回来了。但他是第二天才乘船回来的,我非常惊讶,将昨夜的事当笑话讲给他听。我记得他当时脸就变色了,喃喃自语了一句:“阿牛有杀气啊!”听得我莫明其妙。现在看来,那天应当是“上百只鬼”在夜宴。于是我就有点愤愤了:看来这一窝也不是什么雅鬼,楼下就孤伶伶地住着一个饱读《聊斋》的书生呢!就不能邀我饮一杯吗?!就不能派三五个有姿色的让我爽一爽吗?!小气鬼,早晚叫阴<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阳">阳</st1ersonName>先生拿桃木剑串成糖葫芦!</P>
<P >我不应当宣扬封建迷信。亮小灯很正常,我们都怕踩到贸然闯入的蛇、蝎之类的;至于脚步声,应当是我的幻听。</P>
<P >零丁人民确信有两只鬼,据说很多人见过。一个是少女鬼,前身是发廊妹。一袭红裙,或出没于旧市场二楼——那里原来有一间发廊,她的工作地;或漂荡于旧码头一带的海边——她溺水的地方。发廊后来盘给了民仔作麻将馆,两三个月之后,民仔割脉试图自杀。我处的警,调查的结果是:一、民仔负有万余元的赌债;二、与他同居的湖南妹不辞而别。他养好伤,卷铺盖走了。行前为零丁人民作了“女鬼绝对存在”的证人证言。市场二楼还有一间酒吧,一个小伙计,我们都叫他“越南仔”——父母是上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年代越南排华时归国的。他脸尖眼圆,两耳招风,古灵精怪的,标准的“越南相”。我挺喜欢他的,还想着好好了解一下,没准将来为他写篇小说。但是没过多久,据说他和那只女鬼邂逅,吓破了胆子,工钱没拿就逃回西区老家了。</P>
<P >在海边被女鬼惊吓过的人则更多。</P>
<P >我总是哈哈大笑,我说:“肯定是操了人家没给钱,这是心里有鬼!”——我常在市场二楼喝酒至夜深人静,海边那一带则是我一个人的游泳池,但那只传说中的有几分姿色的女鬼从未向我显现过其“芳容”。</P>
<P >还有一鬼是老头,离我近得多,据说它常出现在派出所办公楼和我宿舍之间那段阴暗的小路上,主要是在那棵百年老榕树下。人们说它须发皆白,笑呵呵地,见了人就摇晃着身子。——这条路我一日走千回,不拘傍晚、深夜或黎明,但是也没有见过。</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我儿时特别胆小。识字后看了宋定伯捉鬼和鲁迅踢鬼两个故事,才渐渐无神论起来,从此刻意锻炼自己的胆量。比如,寒暑假到外婆的乡间去,我会到村外坟场附近走走,有时还会大呼小叫着从坟间快速跑过。……但是,鬼这种东西呢,我现在渐渐倾向于不认为它“无”,鬼应当会以梦魇或者幻像的方式向人表明它的“存在”。王阳明说是心造鬼。他还说过心造万物,万物因心而存在。鬼自然不能例外。</P>
<P >梦魇也好,幻像也罢,它跟人的生理、心理状态有关。身体或精神衰弱自然容易产生梦魇和幻像;相反,身体和精神的健康自然会让人产生所谓的杀气或阳气——我们且不谈太过玄乎的正气——绝对能阻挡梦魇和幻像的出现。唉,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想到鬼蛮横地和自己赖以存活的杀气、阳气结上了梁子,你强它就去,你弱它就来,不由人不产生强烈的疲惫感。我说过,我有时绝望得近乎虚脱,所以,那两只鬼老乡向我示现真容肯定是迟早的事。</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两个人,好笑的名字</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我为他的名字差不多乐了一星期,他叫“郭里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年前,我们被封闭在一个荒郊野外搞培训,他和我一个中队。每次打麻将就不由得会想起他。我经常在雀战方酣时扑哧一笑,搞得“战友”们莫名其妙。他现在在哪个单位里默默无闻呢?</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年前,在市区一个派出所,一个细瘦高挑的保安跟我做事。他很听话,总是毕恭毕敬地叫我“牛哥”。我则像其他人那样,或用普通话叫他“小陈”,或用广东话叫他“阿遛”,而下一句就是:“跟牛哥‘逻遛’去!”——他的名字叫“陈逻遛”。我见到他就忍不住要笑。他老子娘也真是的,不盼儿子“富贵”、“有财”,却让儿子“逻遛”。现在一语成谶,儿子成天跟着警察巡逻。</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十多年前自然笑得多些。而到了现在,一个人枯坐在零丁洋中一个小岛上的一个小房间里,想到这两个名字,也会很奇怪地大笑一场。也许,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一瞬间回光返照了?</P>
<P >广东人起名字很奇怪,它们的文化、理念仿佛植根于另一种与我所习染的汉文化迥异的传统之中。在这个传统中,“郭里碰”和“陈逻遛”有其美好的寓意,并且符合音韵的和谐,没人认为它是故弄玄虚或哗众取宠。我有点为它着迷了。——我说着迷是因为我拼命琢磨它,但却并不想弄清楚所以然。</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近大陆</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有急事要回大陆,只能乘坐小艇。湖上的小艇能叫人想起许多典雅的诗词,而海上的小艇嘛应景的似乎只有这一首:“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艇始终在前行,但是风和浪的强悍总是让它狼狈不堪。</P>
<P >我的半边身子已经湿透,脸上往下淌水,咸的是浪,淡的是雨。镜片早已模糊,没功夫擦拭,我右手抓着船舷,左手搅着一条绳。海在疯玩,它把无边的水一会拱出一座丘陵,一会挤出一条沟壑,高高翘起的船头一直在寻找着支撑,每找到一次,它就重重地向下顿一次。我的脖子很难受,头也嗡嗡地叫。</P>
<P >艇上还有一个少年,军人的儿子。重要的不是军人的儿子,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无知的少年。他很开心,一直在笑。浪往船上拍来时,他就摊开掌迎上去,仿佛能把浪顶住。他的屁股一次次腾空,但他还是开心地笑,仿佛坐的是过山车。其他乘客和我一样,表情凝重,因此也没人管他,所以他的快乐……当然,我会不断地腾出左手抓他一把。</P>
<P >经过那次海难,我对每一次的航行都会产生一点忧虑。不是恐惧,是一种基于无聊或者不甘心的忧虑。于是我进行哲学思考,我想:没死过的人有更多的快乐。——这有点忌妒少年吧,总之有亵渎生命之嫌;我又想:死过的人减少了许多乐趣。——这又有点消极悲观,我每日里挣扎的生命不需要它。这时艇靠近大陆了,于是我又想:所谓到达不过是说无限靠近。</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官场</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每三年一次,警察局的干部队伍将调整重组一回。许多人称之为“重新洗牌”或“抓风择位”。——这两个来自麻将桌上的术语,颇能体现官场的另一种特征:赌博。今年,由于新的头头入主本局,“新官上任三把火”或者“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迹象更为明显,有一圈里人叹道:“水深啊!”我没能潜入其中,深浅不知。但看表面,四月份开始的人事变动,直拖到七月上旬才尘埃落定,其博弈之激烈也可想而知。“水深波浪阔”,大概描述得比较精确。</P>
<P >说点官场学问。我个人比较赞赏“老人政治”。老人世故圆滑,待人处事有分寸,对政敌大概不会赶尽杀绝,因为坎坷的旧阅历往往给他柔软的新思路,他能控制得住,他也顾忌退休之后的事。而年轻人好勇斗狠,下手不知轻重,不赶尽杀绝则不能快其志。年轻人形成的官僚群落,人常有“不为刀俎,便为鱼肉”之感。就让老人一边含饴弄孙一边搞政治吧,而年轻人应当去赚钱、搞异性,享受“有花堪折直须折”的生活。</P>
<P >四月份,和一个相识十数年的财主朋友聊天。他郑重向我表示:他愿为我买个官做做。“官价”几何、活动经费多少、走哪个门路等等他都考虑周全了。他还说,有“人”对我印象不坏,只要我别犯倔,一切都好说。——他不像是调侃我吧,为这事他给我打过好几个电话呢。</P>
<P >他是想找个“政治上的代言人”吧,也许;多年相识,他觉得我“人还可以”,不想看我“落魄如斯”,也许;反正那笔钱对他来说是九牛一毛,送给“无情无义”的婊子肯定不如送给一个“人还可以”的“朋友”,也许。</P>
<P >牛皮不吹火车头不推,十多年前,有“人”相当看好我。不需买,只需按“场”中的节奏好好跳即可。——买官可能有吧,但并非唯一法则。但我已错过了,如今又身心疲惫,再无打拼的气力了。何况我还在越俎代庖地搞文学,还在意淫着“文坛”。文学,是一项让人谢顶和肾亏的高尚事业,即便现在还只能意淫,也让我觉得自己高尚。</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房奴</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我一哥们,年收入三、四十万的小商人。我是个坐不住的人,只要有空,就会陪他在珠三角一带出差。我帮他开车,好让他全神贯注于商战。他总是大大方方地向客户介绍我说:“我的司机,姓牛。”在返回的车上,他则会絮絮叨叨地道歉不休:“哥们,不好意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因为作为一个车夫,我很受气。其实广东的商人好得多,给“司机”倒杯水总是免不了的。北方商人糟糕得多,我认为他们大多是等级政治和嗜血商业杂交的怪物。他们没有“人”的概念。</P>
<P >我也开车和他去看楼盘。——我已有两室一厅,虽然要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年。如果我不失业,也算是有产者。与银行的合同中,自然有我一旦不能还贷将面临严重后果的条款,但我懒得或者心虚而不愿意去看。做“房奴”有何可怕?暂时做稳了“奴”让我很开心。我哥们自然要搞个大的——所谓“高尚”的住宅。他其实也买不起,他也得供。</P>
<P >近来他不再提买楼了,盘算着赚够了移民。我生活在一个海中孤岛之上,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抱怨自己的小说不能发表之外,对于移民月球或者自火星移民而来之类的人和事均能心态平和。但看他愤愤不平,不由得多问了几句。原来,有一个经营房地产的土财土说做房奴者活该。这激怒了他。</P>
<P >中国房价的高企,政府难辞其咎,它难脱与民争利之嫌疑。革命时杀富济贫,改革了就劫贫济富。在一个土地国有的国家,居者有其屋为什么会变成一种沉重的包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P>
<P >我从一个警察的角度看问题:“你放心,他这么嚣张,搞政治的肯定有人看不顺眼的。”</P>
<P >他笑我因为不懂经济从而搞不懂政治。——我确实听不懂,我只听到他说:“两者的关系复杂得很微妙得很。经济最终会绑架政治。”</P>
<P >他可以移民,我的哲学不允许我这样做,我要活在中国。但是,活在政府被绑架的中国毕竟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多余的想像力使我认为非常可怕。嗯,我是一个警察,对这些事无能为力。于是我开始对那些据说是因为“仇富”而杀人的犯罪分子深表同情和支持。当政治和思想都不作为时,荆轲、聂政就是政治和思想。</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文化山幽灵</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我在世界杯间隙里读《读经:启蒙还是蒙昧?——来自民间的声音》。这本书的编辑体例极佳,它分为《缘起与对话》、《争鸣》、《思潮背景》、《学理纵深》、《民间教育实践》、《校园思想操练》、《历史回声》等几个单元。这是关于“读经”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吧,我通过此书看到了中国思想界的“繁华的东京汴梁城”。——蒋庆要复兴儒学,要蒙童背诵儒家经典,有人支持,自然也有人反对,有人要启蒙,有人要保守,有人大谈宪政,有人大谈自由,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煞是热闹。热闹从来就是“乱象纷呈”,为了不被其乱,我们需要有提纲挈领的一句话。且看,<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杨东平">杨东平</st1:PersonName>先生在其《读经之辩:回到常识和现实》中写道:“当下所谓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无论拥护还是反对读经,基本已无国学素养可言,许多人甚至缺乏对传统尊重的情感和企图了解的态度;而拥护或反对读经的上一辈学人,无不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和与传统的天然联系。”我认为他捏着了这场“热闹”的痛脚了。我虽然同样“无国学素养可言”,但掩卷之后,还是觉得将这场“争论”看成是“繁华的东京汴梁城”是个笑话,它充其量是鲁迅小说《理水》中的那个“文化山”。</P>
<P >学者可以研究出“阔人的子孙都是阔人,坏人的子孙都是坏人”的所谓“遗传”规律,但“乡下人”却没有家谱,使学者的研究“不能精密”。这怪谁呢?学者可以“花三九廿七天的功夫”,写出“抹杀阿禹的考据”,但那个“乞丐似的”阿禹最终还是出现了,并且治水成功。这是考据学有问题还是阿禹和学者捣蛋?——我觉得学者们不妨放下自己的高头讲章,抛掉自己的知识成见,不要去推砌理论的空中楼阁,而要试图去理解那个“麻木而又平静”的乡下人的所思所想。还是杨东平说的好:儒学或国学或民族文化的复兴,“不是学者讨论出来的,而是产生于强大的社会需求”。</P>
<P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说儒教培养“顺民”,其对人格的塑造与现代民主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我认为可以逆向考虑一下:新中国以来,儒教被成功地扫荡殆尽,人民的素质与现代民主社会的建立是否达到了顺理成章的流畅?“愚夫愚妇”暂且不论,仅就不读儒的知识分子而言,又产生了几个“斗士”,又有几个为人民做了“牺牲”?思想无非是对现实发言,我们不妨也看一看摒弃了儒学的现代思想的表现:前不久,有房地产土财主羞辱穷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助肘为虐者有之,理智沉默者有之,自然也有几声反击,但也不得要领,比如认为“读经”是“走向蒙昧主义”的自由派、启蒙和进步主义者、美国耶<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鲁大学">鲁大学</st1:PersonName>博士候选人薛涌,他著文介绍美国经验,大意是美国富人并不羞辱穷人云云。我看这简直是对中国富人的“含泪的哀求”!</P>
<P >我们有很好的思想理论武器:新民民主义革命所带来的正义、平等观念。一切社会生活都不允许突破它的框架;也有道德力量,比如儒教就对“为富不仁”大为反感并著力痛斥,它同样为社会的和谐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知识分子依据任何一条发言,都不会言不及义。我很高兴地看到<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甘阳">甘阳</st1:PersonName>先生的概括:“中国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有三种传统势力特特别强大,表现特别明显:第一个传统是儒家传统,我们可以用仁爱来概括这种传统的精髓,第二个传统是毛泽东时代形成的平等与参与的传统,第三个传统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对于市场经济的信念和对自由的追求。而中华文明未来的形态,很可能是三种传统在相互冲突之间的磨合与交融。”但是,<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甘阳">甘阳</st1:PersonName>先生同样存在当代知识分子纸上谈兵的毛病。因为,一、“仁爱”传统早已荡然无存,在理论上,西化的知识分子宁肯谈基督的“博爱”而蔑视祖宗的“仁爱”;二、需要“平等”传统的以前是“工农”现在是“民工”,对其他人来说平等可有可无,没有或者还能让他获得更大的利益;三,“自由”的传统仅仅是局部的经济原则,依然不是大多数国人的个体精神状态。——不是有待恢复就是有待落实的所谓的“传统”!</P>
<P >在当前的中国,“礼崩乐坏,学绝道丧”是个不争的事实,民族戾气已经伤害到生活在中国的几乎每一个人了。仿佛叔本华所说的“豪猪取暖”,处理那些“刺”,或者将豪猪变成人正是当务之急。因为一旦这些罔知公义惟利益驱动的国人进一步壮大,掌握了话语权,后果将是及其可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非空穴来风。但这一事实则是身处美国的大学校园里的<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薛候补">薛候补</st1:PersonName>博士看不到的或者说有意无视的,因此,“一下子被英语世界吸引过去”的<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薛候补">薛候补</st1:PersonName>博士,恐怕并无真诚为国内生民立命的心思,他写文章的初衷,在我看来,一是博士总得写点东西;二是走出“蒙昧”走向“自由”者向国内还没走出蒙昧还没走向自由者的挑逗性瞥视,正如谭嗣同所说的“来相戏嬲”;三是做一次“启蒙、进步、理性”的老套路表演。知识分子大多也只有“姿态”可言。反对读经的薛涌们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他们对待老百姓态度的一个投影。他们觉得自已是权威,别人要等着他们来教导”(以上引薛语)、来启蒙。也即是说老百姓一直冥顽不灵、举措失度,非他们启蒙而不能成人。</P>
<P >当然,我在这本书上也读到相当不错的文章,比如反薛涌的秋风、比如谈宪政的王怡,让人体会到知识的甜蜜。鄙人虽然自小“蒙昧”,但却以“自由主义者”自居,我觉得秋风、王怡的观点正可以看作是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一次自我救赎,它可能借此自蒋庆所说的“小人哲学”中蜕变。——小人并无贬义,在儒家语境之中,他仅<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相对于">相对于</st1:PersonName>君子而言。</P>
<P >相比于太多的空谈,蒋庆无疑是个正在做些实事的人,他要回答亨廷顿问号。<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薛候选">薛候选</st1:PersonName>博士很不屑,他说:“亨廷顿算老几?!”看来自由派知识分子等级观念或曰交椅意识还挺强的。我替亨廷顿反问他一句:“你算哪根葱?!”且说蒋庆,我很担忧,因为他想做董仲舒式的大儒而不是王阳明式的。也就是说,他要求读经的目的,并非个体心性的解放和丰瞻,而是想达到自己的国家或曰民族建构这一宏大目标。他对制度设计的热情显然大于对个体心性丰满充溢的追求。按他的教材读,只能读出又一批尚空谈的宏大叙事派,这依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老传统”。真正的大儒应当“以王阳明为体,以孔孟为用”,也即是说用孔孟来注解王阳明,并且不在乎能否读成教条主义的儒生。因为孔孟是道德哲学,王则是道德哲学加道德践行,王学可以“使心灵在认识事物的本性方面发挥它本来具有的权威作用”(培根语)。因为王阳明有“事上磨练”、“知行合一”这一重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这个题目太大了,非我所能论述。</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修辞</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我对秦晓宇说:当我描述海洋时,通常只说一个“海”。加一“大”字便心生虚妄之感。</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4" Month="7" Year="2006"><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4</FONT>日</st1:chsdate></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斯文久已无先觉,盛世今应有逸民;我的刻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731125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0 19:2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