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而云:都市故事变形记

[复制链接]

20

主题

0

好友

8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3: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谢宏小说《貌合神离》的错位感与焦虑感


在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还好,读完谢宏的长篇小说《貌合神离》,弥漫心间的却是挥之不去的焦虑感。似乎又回到几年前读美国当代小说家雷蒙·卡弗的阅读经验之中,谢宏让我重新经历了一场城市的梦魇。从城市梦魇中醒来,留下的是沉重的焦虑感。长篇小说《貌合神离》所要讲述的是银行职员李白的种种白日梦与现实的错位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焦虑感。生活条件优越的李白在焦虑,配角李清照在焦虑,过场人物丁小路与贺兰在焦虑与假戏真做中送命。谢宏的低调叙述重现了银行职员的琐碎机械匆忙的生活,当机械的工作成为心理的重负时,就必然要寻求一种解脱的方式,白日梦就成为抵制琐碎平庸的代用品。于是李白一逃再逃,不断地逃到各种白日梦中,只有这样才能逃避现实的庸常。他先是逃到了武侠小说中,继而开始缅怀有关唐诗对宋词的浪漫氛围中,最终逃向卡通。在武侠小说中体验到自由侠气,在与李清照的爱情幻想中体验到了浪漫,在赌场中体会到勇气与运气。而在现实的琐屑中,他不能不焦虑,焦虑便是他的生命体验,也是他的存在方式。只有返回到与儿子一起抢卡通书的李白不用再扮演社会的角色,也不用再焦虑。而这时的李白却是无可救药的,现实残酷的竞争中,这样的逃避只能用李白的前妻杨小薇的一句话“有病”来加以评判,这也许就是都市生活变形术。
生活中充斥着错位感,用谢宏的话来说则是貌合神离,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貌合神离的人。他的短篇小说集《温柔与狂暴》与这长篇小说一样,也是充满了错位感与背离感。不管是在貌似温柔的外表下掩藏着狂暴,还是在优越的生活下掩藏着焦虑,谢宏的作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错位感。错位与背离也许就是这部长篇小说的出发点,在城市的梦魇中充满着错位感与焦虑感,真假混同,贺兰在假戏中的恐慌地痛哭,而在真的打劫中却因装勇敢而送命,这样的都市故事岂不是一场场荒诞错位的游戏。小说中也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只有一群疲倦的人在都市里游荡,这群人“布尔乔亚现代性”物质层面的优越带来的是价值与行动分离的痛苦,单调而烦琐的日常生活磨损着信念,窒息着精神并日益地使人平庸化,在失望的情绪笼罩下,便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困窘不安的情绪体验,这就是焦虑。谢宏敏感觉察到现代生活的错位感,体验到了貌合神离的生存方式,他所要述说的便是生活的烦恼与焦虑的精神困境。他就以戏仿的方式描述了浪漫潇洒的文化符号代名词---李白与李清照在现代都市中遭遇到的尴尬与失意,李白与李清照的文化符号所携带丰富文化意义与个体的内在精神实质相互错位,名号的浪漫文化想像空间与现实的尴尬境遇背道而驰。李白是一个缅怀的代号,是一个诗意的代名词。当李白穿越时空隧道成为银行职员的现代李白后,总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现代李白既开朗又拘谨,既单纯又成熟,既脱俗又世故,既浪漫又现实,长期处于情感与理智相互背离,现实生活与想像完全错位的境况之中。因此他的生活时时有错位,时时有荒诞,通常自言自语,“我被锁上了”“我究竟是哪条鱼?”这些与现代生活充满错位的话语很容易置换成另一套的话语,“我到底是谁?”李白到底是谁?他始终无法确认自身的身份。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又是如何确认自己的身份?在琐屑的生活中,唯一带有浪漫色彩的便是李白与李清照的暧昧模糊而又朦胧的情感,这种符号的诗意的意味却在现实中遭遇到嘲弄,这就是唐诗与宋词符号意义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无论李白有多少的白日梦,但总要回到琐屑平庸的日常工作之中。李清照的不知所终与李白最终逃遁到卡通世界是无法避免的。
从李白对数字的厌恶到对文字的厌恶到对读图的着迷,从他对儿子李小龙命名的期待到了成为儿子卡通玩伴,这些预示李白的思维日异简单化,情感世界也逐日单调与粗率。李白不断地沉迷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琐屑与庸常中,处于恍惚游移虚幻浅薄的现实情境中,似乎要与精神绝缘,只留下一些作为花边虚饰的微末情感在拥挤,碎小而又是随时可能失去的生活空间里徘徊。这种拙劣庸常的生存姿态缅怀了当下的精神丧失,注定了他只能在城市的梦魇里挣扎,徘徊,最终以卡通来替代思维。这种飘浮不定的状态如同阳光下的阴影在毒化着精神,李白们就在都市里失去了激情,只能在烦琐平庸的现实生活中焦虑,故事内外的人们无法解脱这样的焦虑感,在恍惚不定的状态中到处逃遁,从侠客梦中逃到卡通之中,最后不知所终,故事只能就此结束,而故事外的人们还在焦虑中不断地游荡。
小说尽可能排斥外部的大动作,谢宏不借助大起大落的情节来吸引人,所注重就是特殊的体验与感觉以及琐屑的都市生活。在日常生存状态中,谢宏的叙述语气相当平静下来,以流水帐式的结构方式替代了情节性的故事。在没有故事的无声变幻中,特别显著地表现出相当精致的内在感受,无声的心灵动作显示了他成熟的叙述技巧。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谢宏似乎不是在讲故事,而在构设一种氛围或是气息。“李白经常会出现在牌局上,他不是因为喜欢打牌,而是喜欢在那样的一种氛围里,去缅怀一个远去了的美好的夜晚。李白对这样的结果并没表示遗憾,相反他神色愉悦,他又在一场相似的牌局里重温了一个旧梦。”写得最好的便是这样的非戏剧性情感,作者将情感作为隐形结构放在语言的空白处。“李白发觉他的嗅觉异常灵敏,一走进营业大厅内,就嗅到一股怪味,那是混杂着油墨的臭味、汗水和纸质沤烂酸腐的气味,搞得他老恶心,还老打喷嚏。……没想到一吸气,那股怪味就只捅心窝,搅得他想呕吐。……那股怪味飘浮在空气中,若有若无,令他无法躲闪,他一上班,就要浸淫其中。可医生又说没事,给的药也不起作用。这样一来李白渐渐变得有点神经质,一进银行的营业大厅,人就会变得恍惚起来。” 这种体验感觉既具体琐屑而又模糊空泛,缺乏炽热生命感的李白便是这样处于焦虑而烦燥的生存困境中。 “李白觉得日子还是过得快的,就像他翻动手中的书页一样,不觉眼几年就已经过去了。他心里挺烦的,可烦什么,他一时又说不清。” 李白的品质一点也不坏,也不愚蠢,但他始终处于精神游移中,活在空虚与焦灼之中。谢宏言说了苦苦挣扎于现实与想像之间的人们难以言说的平庸以及这种平庸的可怕,并以潜入世俗人生深处的经验性策略在小说中寻找逃避平庸与焦虑的出路。在李白们的眼中,现代都市生活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一种恍惚不定的精神状态,可能是一片令人惆怅失落的景观,可能是一群焦虑的病患者,可能是孤独游离的个体。为了呈现真实的精神困境,谢宏设置了许多琐碎的生活场景,其作品主题并不体现在情节发展的逻辑之中,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生活画面之处。不涉及主观激情的叙述中包含着人生更多理解的可能性,并且力图以某种空白排除了现实对大多数人有效的道德习俗,情感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权威解释。文本表现出的情感完全流淌在作家关于生存困境平实淡然的讲述中,虽说看似含混,冷漠,细细回味却能引发来自生活底处的厚实感,引发存在性的恐惧颤粟与文化价值上的虚无。冷漠的叙述解除了理性的说教色彩,使得叙述本身仍保持着艺术张力,这种艺术张力受着叙述者绵延不断的意识的压迫,再也无力承受理性秩序,只是代表一种情感的向度,与其说是某种“情感零度”,不如说是把无以名状难以形容的情感涵融在平面化的叙述中。当然,从另一方面而言,冷漠的叙述基调确立恰好呼应了文本中的内在失落,惆怅,怀疑的格调,有力推进文本所要传达的焦虑感与可怕的庸常感。
从具体生存困境中感受到的焦虑为切入点,这种叙述方式远比其他平面化描写深刻得多,对“存在之烦”的描写,给小说文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理性和稳固的现实感。谢宏的特殊的情感线索使得其叙述产生了微妙的张力,让读者的思想跟随他的作品漂泊至普通人生活的空白之处。虽然他也希望寻求让人陷入焦虑的根源,希望对这种困境进行突围,但他对这种解决并没有抱太大的信心。因此他更倾向于将这种理由的探究暂时悬搁起来。也许是作者自身也陷于这类的精神焦虑与生存困境中,也被困于那种缺乏理想,精神被瓦解的境遇之中。善良的谢宏最终为李白安排了一个处所,单纯的卡通世界。故事的结尾中的李白一点也不焦灼,但带给读者的却是沉重的焦虑感。困惑或是焦虑就在我们最深刻的体验中,在沸沸扬扬心虚气骄的氛围中,在一切都旋转起来变得轻飘的时代里,谢宏的这篇小说显得有相当的份量。


联系:福建师大/文学院/文艺理论研究室/曹而云(博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30 20:12:59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68

主题

0

好友

5614

积分

职业侠客

糊里糊涂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07-8-4 13:03:56 |只看该作者
建议您在此评论后贴一些小说的片段。这样更有利于大家的鉴赏与讨论。并把所有关于此小说的评论都贴到一个主题下,这样也会形成集中的讨论气氛。
如果世上没有奇迹,就让我们创造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好友

8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03:56 |只看该作者
多谢提醒,我的那个长篇在“黄金书屋”上有连载,也被许多网站转去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我名字搜索就可以。再次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