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余华的迷宫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好友

14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7: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STRONG><BR></STRONG>
<>余华的迷宫</P>
<>题记:写作很奇妙,就像人生一样,一个人也许会在宽广的道路上越走越狭窄,但也可能会在狭窄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从羊肠小道走到了遥远的天边。先哲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向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走的人也多;而引向永生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2</FONT>年,余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FONT>岁了,他决定成为一名作家。</P>
<P>在之前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年中,他每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小时,在浙江的一个叫海盐的小县城的一所牙科医院里拔牙。他相信自己至少见到了上万张嘴巴,却仍发现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和整整一代中国作家一样,对余华而言,文学与其说一种内心压抑不住的才情的释放,不如说是对单调生活的最有效的逃离。“作曲与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7</FONT>年他谦虚而认真地回忆说,“我只能写作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1</FONT>年余华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一年后人们又看到了《活着》,一部描写个人承受苦难命运的小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5</FONT>年他完成了《许三官卖血记》。在此之前,批评家把他划入了先锋派小说家的行列,他像北村、苏童、格非一样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最后几年中国文坛最让兴奋的几个年轻人,他们对于中学式作文式的写作厌倦透顶,正探索一种与众不同的写作方式。</P>
<P>但在此后将近十年中,余华没有出版任何小说,他开始在《收获》杂志上断断续续地发表随笔,有关他年轻时如痴如狂喜爱的那些经典作家们,卡夫卡与川端康成,布尔加科夫与福克纳,博尔赫斯与三岛由纪夫;他也开始讲述音乐如何影响了他的写作,它和文学一样都代表了对于叙述的迷恋,他想起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5</FONT>年,在他仍是个初中生时,如何突然间爱上的作曲,用整整一个下午,将《狂人日记》谱成了曲。<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可想而知,我完全被《我能否相信自己》的叙事迷住了,一句与一句构成了一条绵延的河流,我只能顺流而下。我怀疑自己从未看出其中的特别之处,只是觉得它写得几乎像是博尔赫斯的随笔,在每一句话后面我都读到了更悠长的意味,那的确是个“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紧接着,《高潮》又出版了,他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和霍桑的《红字》放在了同一坐标系中,尽管“他们置身于两个决然不同的时代,完成了两个决然不同的命运……”,然而,“……他们对内心的坚持却是一样的固执和一样的密不透风……他们的某些神秘的一致性,使他们获得了类似的方式,在岁月一样漫长的叙述里去经历共同的高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我从未学会基本意义上的文本分析,切入的方式或许也不够准确。在文学理论家们在强调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冷酷”色彩时,余华在我心目中却是一个又温暖、富激情、又有点无赖孩子气的形象。我从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青年,对中国文坛的兴衰一无所知。因为这些随笔,我开始阅读余华的小说。令我激动的是,它们看起来一点都不先锋,而是像极了我心目中传统意义上的杰出小说的概念——我被叙述的节奏、人物的命运不断牵引着,头也不回地往下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但我得承认,我仍主要用着随笔、甚至警句阅读者的眼光在读余华的小说。所以,他给小说的序言比小说主题更让我着迷。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不同小说的中文版、韩文版、日本版、意大利版的序言。那里面充满了让我击节赞赏的语句。在《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序是这样开头的“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记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在《在细雨中呼喊》的韩文版序中他又写道:“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如同流动的河水,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里永久而宽广的荡漾着,支持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接下来小说《兄弟》的出版都让我既惊诧又失望。在前几页,它看起来就像是一本一流网络小说家的作品,语言粗糙重复。是的,我一口气读了两章,但很大程度是被林红的那个可能曼妙的臀部所吸引的,像刘镇上所有人一样,猎奇感牵引着我。这些文字与那个我熟悉的余华相去甚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谁都读得出他的随和里面蕴涵的自负。他为自己在《兄弟》中的粗糙语言辩护说:如果你习惯了你在《许三观卖血记》的开头,不一定喜欢现在这么嘈杂的开头。但是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FONT>年前,《活着》刚刚发表的时候,文学批评界一片否定之声。他们的否定很奇怪,就是认为我这样的先锋作家不应该写这样的小说。”况且,他还相信“凡是容量足够大的作品,就无法同时做到精致,它们必然是冲突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0</FONT>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年就经历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0</FONT>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年之中。”在《后记》中,余华为小说的基调做出了说明,尽管这种过分思想性的说明对于小说家而言显得过分直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不过,这种对比的确让他亢奋异常。今日中国社会的光怪陆离与文革时的普遍性的疯狂,一样给他刺激与灵感,前着是欲望的极度泛滥,而后者却是欲望的极度压抑。他不止一次地说,新浪的社会新闻给予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相信这种荒诞性给予了中国作家了作家令人嫉妒的创作题材,就像南美洲大陆的混乱曾经给予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刺激一样,一个把自己家的祖坟修建得像人民英雄纪念杯的河北农民,与《百年孤独》里长尾巴情节难道没有相似之处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写作长篇小说一项艰难而漫长的训练。余华不断的强调说,体力肯定比才华更关键。“有些时候你兴奋不起来,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你的身体不够兴奋”。余华说,漫长的努力随时可能被一次小胃病或是意外的感冒所击垮,所以在写作期间,他经常要突击性的锻炼,以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并兴奋起来。《兄弟》是不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个月产物,之前他在美国讲学,在东部与西部之间游荡,在之前他已经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几万字,“它或许符合你的期待,语言比“许三观”还精致。”最终,他还是让它安静留在了硬盘里。他需要突破,就像他的朋友朱伟说的,“他需要写一些和之前的〈活者〉、〈在细雨中呼喊〉不一样的东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先锋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始终不满足于现状。过去,几乎我的每一篇小说都能引起评论,如果我用我所熟练、被称为余华式的写作,继续写下去的话,写到今天的话,也会受欢迎……但是,我就是不满意,我写不出更好的东西……我就发现必须否定自己,这时我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先锋派了。”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年那篇〈我永远是个先锋派〉的访谈中,他对许晓煜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FONT>年前,活着刚刚发表的时候,文学批评界一片否定之声。他们的否定很奇怪,就是认为我这样的先锋作家不应该写这样的小说。而〈兄弟〉也可能类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FONT>年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年的那段表白再次找到了呼应,“一部小说刚出版的时候,一片叫好的话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它可能是短命的。当你是一片批评的时候,往往生命力会很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是的,语言依旧粗糙,但是我开始期待它的下半部,或许它将给呈现出另一个让你惊叹的世界,或许它可能继续延续了上半部的水准——〈兄弟〉变成一部不错的作品,未能与之前的作品相比。但余华毫不犹豫向我表明,一个作家的创造力是没有枯竭之时,只要身体状况良好,他就可以继续写下去,因此“在一个作家没有到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岁之前,不要轻易给他下判断”。不管这是真正的自信还是盲目的自负,这都表明〈兄弟〉是余华的一个旅程的开端,转折点的作品不是因为它多么杰出,而是它标志着新的可能性。当然,对于余华来说,所有的写作都理应是为作家的内心服务的(尽管他其实也不可避免地很在乎市场承认),那么别人的评价就更不值得理会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在〈兄弟〉里,一个余拔牙、占据了几百字的形象,让我再次想起了那个年轻的、闷得发慌、一心想周游世界的牙医余华,在过去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FONT>年里,他的个人故事正像很多作品中主题:命运是如此难测、不可言说。但在这种充满诡谲的命运里,每个人却可能依靠不同类型的奇特的力量而与命运共处,并总是抵达到一个陌生的奇妙之地。正如余华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7</FONT>年对青年时代写作的回忆:“在潮湿的阴雨绵绵的南方,我写下了它们,我记得那时的稿纸受潮之后就像布一样的柔软,我将暴力、恐惧、死亡,还有血迹写在了这一张张柔软之上。这似乎就是我的生活,在一间临河的小屋子里,我孤独地写作,写作使我的生命活跃起来,就像波涛一样,充满了激情。”</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657

主题

8

好友

2184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07-8-4 13:37:34 |只看该作者
转阅读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3 04:2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