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十年阅读》/徐江(外一则)

[复制链接]

39

主题

0

好友

486

积分

新手上路

凤凰圣斗士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40: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br/>  <br/>  大学时候有位老友,喜欢记日记,且有创意。人家的日记,偏重每天的流水账或心情,他则除此之外,还包括每天的灵感,乃至诗歌、小说,卡夫卡风格的速写漫画,总之无一不包。记得当年我曾笑他活得过于仔细,不过现在要写这样一篇时间跨度很大的文章,忽然发现“每事必记”的价值也不止限于琐碎。<br/>  <br/>  十年里看过什么书,哪些精彩哪些垃圾?这些肯定是有数的。但你要我准确回忆1995年读了什么、2003年又读了什么,实在有些为难。所以倒不如时间上笼而统之,分类上稍微细致地说说哪些书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先从记忆中1995年我花时间较多的历史书说起。<br/>  <br/>  我读史的喜好始于中学。1995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商务印书馆1980年代初出版的《万历十五年》。那年我读了太多明史方面的东西,甚至连吴晗的经历都涉及到了。起因是一个老友约我写一部明代的历史小说。后来一是越读越觉得给我的时间短,稿费也与付出不成正比;再就是发现高阳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而交稿期内要做成二月河,又实在要把命搭上去,于是索性推了变成纯粹的享受。黄仁宇的那本书创见肯定是有的。但我最欣赏的是他写学术书的文采和不装丫挺的态度。想当年,司马迁就是这么写《史记》的。有些人说中国这一千年的文化式微,与国运走向和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我觉得更关键的倒是后来人彻底泯灭了心口一致的生活方式。这种泯灭使汉语世界里的创作与学术,都沾染了某种玄学或会道门色彩,殿堂里的文艺和学问都不能真切地直面时代与人生的悲喜。所以这十年来,当我在史书中读到《剑桥中国史》系列、《袁氏当国》(唐德刚)、《草原帝国》(格鲁塞)这些著述,我体会到一种由衷的阅读上的愉悦。这几天因看电视剧《汉武大帝》,又把《史记》和《资治通鉴》里的相关章节翻出来读,感受更加强烈:作一个伟大的著述者或许并不是很难的,只要他拥有某种大灵魂。而搞研究,准确性固然重要,可若没了灵魂,那也只不过是一堆不知所云的废纸罢了。从这个角度上讲,今天中国的那些文科类学术书,有99%都是不具备被阅读的资格的。<br/>  <br/>  回到我的本行文学。首先是诗。由于自己这方面的眼光日益苛求,这十年最禁得起推敲的诗集在我看来也就是以下几本:《伊沙诗选》、《唐》(伊沙)、《还给我》(严力)、《于坚的诗》、《王小妮的诗》、《精神病院的花园》(侯马)、《梦见歌声》(宋晓贤)、《在雨中奔跑》(唐欣)、《牛仔上衣》(李伟)。它们虽然风格各异,文字中却都有着一种贯通生活与精神二者之间血脉的勇气。而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曾经的精气之所在。而在另一类文字稍许疏离现场的诗歌里,《昌耀诗文总集》、《海子的诗》,也具有一定的标本价值。如果说我在阅读中对该类诗有哪些最直接的不满意的话,那就是它们太*近诗歌传统中那些处于衰颓状态的东西了。我们这个时代有个性的诗人和诗歌其实并不太少,但禁得起从“大道”推敲的,又真是屈指可数。这方面,刚刚上市的《仓央嘉措情歌与传奇》算是从古典文学的角度,给了我们又一次正面的呈现。<br/>  <br/>  除了诗集,有两本定期出现的民间诗歌读本已经获得了经典的位置——文本价值最具信赖度的《葵》,和作为当代诗歌现场原生态忠实记录者的《诗参考》。残酷一点讲,后世人如欲研究这十年有建设性的诗歌与理论,读本选此二种,也就足矣。至于舶来的诗歌,基于当今从事翻译诗工作的这一人群学养的有限,耀眼的译本实在不多。值得一提的是这几本:《罗洛文集·译诗卷》、《布考茨基诗选》(伊沙、老G译)、《生日札记》(特德·休斯著,张子清译)、《希尼诗文集》(吴德安等译)、《天真与经验之歌》(再版书,威廉·布莱克著,杨苡译)、《傅立特诗选》(马文韬译)。<br/>  <br/>  1995年前后的本土小说,留给我较深印象的是以下几种: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王安忆的《长恨歌》、《马原文集》、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苏童文集·蝴蝶与棋》、棉棉《糖》、狗子《一个啤酒主义者的自白》、《李碧华文集·流星雨解毒片/放血》……有人可能会把《时代三部曲》的问世,视为王小波小说获得成功的一个标志。我却把该三部曲的问世视作“王小波神话”的终结。王的小说,我最喜欢的是那本《黄金时代》,世俗味道十足的语言狂欢,开之前汉语小说未有之一路。可惜后来两本“时代”走向封闭,掉到文人塔里去了。<br/>  <br/>  王安忆的《长恨歌》问世后曾被评论家与舆论屡屡拿来和张爱玲做比,我倒觉得《长恨歌》始终做得比张爱玲的全部小说高级,王安忆有此一本,百年女小说家排名,怕也只有一个大师级的箫红能镇住她。《马原文集》是旧作集合翻生,但较为系统,马原小说在当代小说叙事美学上的建树,于此套书可以告一个总结。《许三观卖血记》实是余华唯一能登堂入室的长篇,本以为这是他的又一个开始,哪知竟成了一个分号(抑或句号),着实可惜。《苏童文集·蝴蝶与棋》是另一个可惜。苏童迄今为止最好的中短篇该书占了将近一半的篇目,但不知为什么,此卷的反响却并不大。我曾在《十作家批判书》里提到过这个问题。但可惜的是这之后,苏童的新作竟再不能延续《蝴蝶与棋》的好势头。<br/>  <br/>  《糖》的后半部写得欠扎实,但总体上说,仍是一种疼痛生存的真实反应。相比之下,另外几个不美的“美女作家”已经没了在记忆中幸存的可能。狗子《一个啤酒主义者的自白》是一本性情主义的佳作。不过也许正因为性情,也注定了该书只能是一本在小范围赢得欣赏的作品。兼有专栏作家、主持人和编剧身份的李碧华,为大家贡献出了一种港式快餐味道十足的小说,但这种快餐小说因其流畅的叙述和很强的志怪特色,赋予了小说灵魂出窍般的时空想象力、以及浓烈的阅读快感,这都是我在本地那些“纯文学”小说里所很难读到的。所以此人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是一个点。而在老经典的重读里,“孤岛文学”时期的徐訏一直我多年所尊重的。<br/>  <br/>  说到翻译小说,我推荐译林出版社的产品。该社这几年正悄悄成为译介国外当代经典最前卫的一个出版社。至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的“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编年”,我认为是继二十多年前中青社的那套国外中短篇系列之后,权威性和创意兼具的选本。单本作品,郑重推荐一下人文社的《尤利西斯》和上海译文社的《玻璃球游戏》和《白色旅馆》,不止是因为作品的份量和译本的精良——这三本书都在保有着与时代密切关联的同时,持有着一种与时尚趣味格格不入的庄重(在我看来,这正是文学令人起敬的地方),以及小说家在感性与理性间的绝妙平衡。<br/>  <br/>  考虑到篇幅超出已多,哲学与随笔方面就不再罗嗦。好在当代的哲学已沦为雕虫小技,随笔则因为消费性太强,而且在我个人看来,作家专治随笔者多属小器。既是阑尾,那么割就割了吧。<br/>  <br/>  <br/>  <br/>  遵嘱推荐十年书目十种——<br/>  <br/>  <br/>  1、《黑色诱惑》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br/>  【法】亚恩·凯菲莱克著 宋维洲译<br/>  <br/>  (理由:在漓江出版社1996年出的挪威作家阿·米克勒所著《月亮宝石之歌》和本书之间,我犹豫了一下。前者是域外小说里写青春与性的一本杰作。而本书的篇幅虽短,却更具复杂的社会性。本书序写于1995年,书的出版却拖了两年。读过该书,读者大致可以明白:在新小说派、新寓言派和新新小说之外,是有着另一种更酷、更逼视生活痛苦的法国小说的。写《37°2》菲里浦·迪昂是一位,以《孽缘》在1980年代中后期拿过龚古尔小说奖的凯菲莱克是又一个。)<br/>  <br/>  <br/>  <br/>  2、《十批判书》 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br/>  郭沫若著<br/>  <br/>  <br/>  (理由:当不学无术的阿猫阿狗,都敢在今天以自诩的道德优势去臧否郭沫若时,好好看看这本书吧。)<br/>  <br/>  <br/>  3、《本雅明文选》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版<br/>  【德】瓦尔特·本雅明著 陈永国、马海良编<br/>  <br/>  <br/>  (理由:我很喜欢的一位德国作家、批评家。而且我们俩都不太信任资本主义。)<br/>  <br/>  4、《芥川龙之介作品集》(散文卷、小说卷)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版<br/>  【日】芥川龙之介著 叶渭渠主编<br/>  <br/>  <br/>  (理由:日本作家的趣味多偏于邪狭,而芥川却是至正的,很像一个更带温情的加缪。)<br/>  <br/>  <br/>  5、《晚清七十年》 岳麓书社1999年版<br/>  唐德刚著<br/>  <br/>  <br/>  (理由:在近现代史研究上,唐德刚的清醒与警觉是内地史学家们难以企及的。)<br/>  <br/>  <br/>  6、《堤契诺之歌》(散文、诗与画)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br/>  【德】赫尔曼·黑塞著 窦维仪译<br/>  <br/>  <br/>  (理由:获诺贝尔奖的作家里,黑塞是奇才,也是全才。此书是其多才多艺的一个展示。<br/>  诗是好诗,文是美文,画看了舒心。)<br/>  <br/>  <br/>  7、《一个导演的故事》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br/>  【意】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著 林淑琴译<br/>  <br/>  <br/>  (理由:一位电影大师的随笔与小说合集。)<br/>  <br/>  <br/>  8、《担当诗文全集》 云南人民、云南美术2003年版<br/>  【明】担当和尚<br/>  <br/>  <br/>  (理由:作为因地域缘故而被忽视的一个古诗大家,他比陶渊明和王维的“境界”来得地道。)<br/>  <br/>  <br/>  9、《重点所在》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br/>  【美】苏珊·桑塔格 陶洁等译<br/>  <br/>  <br/>  (理由:刚去世不久的作家、学者桑塔格的第三册文选。智趣、思辩、女人的情绪化均混合于其中。不妨翻翻。)<br/>  <br/>  <br/>  10、《被遗忘的经典·诗歌卷》(两卷本)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br/>  伊沙编选<br/>  <br/>  <br/>  <br/>  (理由:当代诗歌迄今为止最权威、最有现场感也最理性的一个选本。)<br/>  <br/></p><p>另:</p><p>广州的评论家谢有顺因为编书,来信征求我对二十五年来最佳中篇小说的看法。想了一下,列了以下推荐名单,并附上我的说明—— <br/>  <br/>  陆文夫《美食家》 <br/>  <br/>  余华曾经说起过这么一个事实:八十年代的中国小说家作品被译介成外文,还能在国外书店正儿八经卖到近乎“畅销”的,《美食家》的德文译本可能是唯一一部,因为里面详细讲到了中国人的吃。不过我看中的倒是这本书无意中所披露的另一点: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怀疑和不信任。此书所涉及的时代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迹近传说,但惟其如此,书中所描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食文化”等等,才具有了标本和存照的意义。<br/>   <br/>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br/>  <br/>  张贤亮的颠峰之作。当代小说中最早突破“性”禁区之作。发表时在全社会激起爆炸性反响。对黑暗年代以及男性知识分子身上懦弱性格的描写也较到位。它之所以能留住不是因为写“性”,而是因为写了“有问题的时代的性”。 <br/>  <br/>  汪曾祺《大淖记事》<br/>   <br/>  人们习惯于将其视作较长的短篇。其实以作品的内在容量而论,归入中篇之列似更贴切。它是汪式“乡俗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对于汉语小说而言,其意义不是创新,而是对一种旧有的汉语现代小说传统的接续与恢复。 <br/>  <br/>  阿城《棋王》 <br/>  <br/>  有人说,《棋王》之所以好是因为写了人的饥饿,这有些牵强。以我的阅读而言,饥饿状态写得最好的作家还是要首推汉姆生,哪怕是译本,也显得字字玑珠。《棋王》的出色还是在对当时小说写法的贡献上。确切地说,是从此诞生了阿城小说这一路。即使它之前有着废名、汪曾祺这一脉若隐若现的渊源,可现在看,依旧不差。 <br/>  <br/>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br/>  <br/>  八十年代文学愤青眼里的启蒙之作。今天看来,里面对塞林格和“垮掉”的模仿比较显眼。但对于当时既读不到塞林格也买不到“垮掉”的众多读者而言,它未尝不是一部激动人的作品。只是文艺青年腔略重,影响它在更大读者范围的传播。 <br/>  <br/>  徐星《无主题变奏》 <br/>  <br/>  比刘索拉和后来的王朔更彻底更有力的“愤青”作家是徐星。他大概也是那一代少有的几个真正具有城市气质的小说家。当代小说最缺这类人和这类作品。<br/>   <br/>  马建《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br/>   <br/>  马原之前,姓马的作家里我只看重马建。确切地说是写了这一篇的马建。尽管小说发表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可它实实在在地呈现出一个小说家对世界的独特观察。这一点与西藏无关,而与作为文学家的马建的段位有关。 <br/>  <br/>  马原《虚构》<br/>   <br/>  马原的品牌标志之一。马原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小说设置于当代文学的最高段位,这既决定了他的小说智慧在长时间内无人能及,也为他后来的艰辛埋下了伏笔。更主要地是,马原以他的作品告诉人们:小说这个领域不止需要勤奋、博学和机巧,更需要先天的智商。 <br/>  <br/>  莫言《红高粱》 <br/>  <br/>  在这篇和《透明的红萝卜》间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这篇吧。不仅是因为它后来伴随电影而来的知名度,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它,确立了自身乃至汉语当代小说一种少见的风格。狂欢与严谨相交织。别再拿莫言模仿福克纳说事了,对于重量级的作家而言,“模仿”也是可以出精品的。 <br/>  <br/>  余华《现实一种》 <br/>  <br/>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不少人对小说的趣味日益偏向于“酷”。余华提前十年写出了这样的小说。当今天的文学青年们以“不再先锋”的教条指责进入长篇写作后的余华时,他们不知道:真正“先锋”的唯一标志就是写出新的经典,而不是垃圾。《现实一种》的出色在于它把“趣味”与“不寒而栗”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br/>  <br/>  王朔《给我顶住》 <br/>  <br/>  大部分人可能会看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或者《顽主》、《动物凶猛》这三篇里的任何一篇。我推荐《给我顶住》是因为觉得它更彻底地写了人性恶,而不是像那三个,多少都怀了点脉脉温情与撩拨。 <br/>  <br/>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br/>   <br/>  一部融历史与政论为一体的小说,但它的关注点却是当代。刘震云让那种低层的、民粹的、说教的愤怒在这里挣脱了土气,焕发出炫目的光亮。这在汉语里是前所未有的。<br/>   <br/>  王安忆《逐鹿中街》 <br/>  <br/>  当代最好看的中篇之一。王安忆小说里的另类,极具趣味。故事现代到了简直可以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对人性和生活的把握充满幽默与质感。<br/>   <br/>  王小波《黄金时代》<br/>   <br/>  王小波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作家,其文学的真正基石应该是他的随笔,以及这部同名小说集里的中篇。而且《黄金时代》里的王小波比随笔里的更加性情、自如,也更具天分。读这个故事时,我恍然回到了八十年代。<br/>   <br/>  苏童《灼热的天空》 <br/>  <br/>  苏童最好的作品是他在九十年代后期写成的。本篇便是之一。我在《十作家批判书》里说过:“这是二十年来当代中篇小说创作所绽放的一朵奇花,即使放到一九四九年以来半个世纪的背景之下,仍可被视为一篇奇妙无比的最佳中篇候选作品。” <br/>  <br/>  棉棉《糖》<br/>   <br/>  《糖》按照时尚的做法是作为小长篇被书商推出的,不过我个人仍倾向于把它视为一个给足份量的中篇。实质上,这也是这个年代的年轻作者迄今所写出的最好的一部小说:毒品、绝望、愤怒、混乱,人味儿尚没有变得太夸张。 <br/></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李白就是我那双胞胎哥哥!

2

主题

0

好友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41:07 |只看该作者
我想要王安忆的《逐鹿中街》,贴一个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3 19:2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