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蹄子说得很有道理。。</p><p>除了这句,“疯狂的石头被人们普遍地赞扬只能说明中国电影前途黑暗的缩影。”</p><p>就像你说的,每一种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言说生命,每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造就他们对特定的生活内容有感受。艺术是先验的,或许那些大众人民不能从笔触中清晰的道出那个打动他或者不让他喜欢的是什么,但却未必对好的东西就缺乏辨别力。倘若一种艺术真正不能为之理解,我觉得是仅仅可能因为,他没有与之相关的经验。大众不会对过于高远的创作青睐,只是因为接触这方面东西,有这方面体验的人少,比如哲学和宗教,但并非没有辨别力。我认为疯狂的石头形式和情节酷似某西方成熟的大片这件事,只能说,这不算一部上乘的作品,却并不足以掩盖它是一个引人发笑的商业片。另外,我觉得里面的人物都很可爱很真实,仅仅从其他角度去衡量这部电影,实在是委屈它了。</p><p>实际上现在的很多人大多都会暗自反省,我看不懂一个艺术片,因为我艺术修养不够,我生活阅历缺乏,因为过几年发现自己又有长进了;却很少检讨自己,我不再对一个流行文化感到兴趣,因为我缺乏对大众生活的理解,因为我不再单纯了。</p><p>另外,我觉得好像总是有人习惯只是从某一方面的缺陷,来全部否定一部影片。《三峡好人》是有一些硬伤,有些镜头在摆噱头,人物也没涅成型,两个对应的故事有些突兀。但是我还是觉得它很不错,选题好,以及慢慢地观察每一个人的细细的目光,还有人物的情绪。那些事件,细节,人物的表情,是导演对生活的独特体会。。。</p><p>另外同意<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尚方翊剑说的。我看无极,英雄,十面埋伏的时候挺仔细的,努力在想他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有时候知道他们有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却不知道该怎么把它们说清楚。我一边看一边脑子里在想补救方法,有时候某些东西的情绪,如果再拉长一点,或者收敛一点,就不会让人觉得好笑了。我也同意一楼说的,他们没有独自创造一个剧本的能力,然而我觉得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缺陷。他们能够看到一件作品,对它反应,然后把自己的这种感受记录下来,这跟我们在座的各位只能鉴赏而创作力不足的能力不相上下,我们如果当导演,就算调派人员,和画面的功夫相当,也未必会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当然我自己也包括在内。实际上我觉得塔尔科夫斯基也不太擅长创作剧本,布烈松也是靠改编名著,当导演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一个擅长故事的导演,我怀疑画面的能力肯定会稍微有些弱。这些大片,就我理解,只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尝试,至于尝试的是什么,出于什么目的,我就不好随便猜测了。</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0 2:35: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