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3-29
- 在线时间
- 215 小时
- 威望
- 8543 点
- 金钱
- 18925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2192
- 精华
- 0
- 积分
- 2167
- UID
- 7355
 
|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看这个小说我首先想到了波兰电影的片断,一个接着一个闪过去,在被中国特征的情境拉回来。中间走神了几次也许是因为早已经断定这是一篇不会出现变奏的漫长的缓释抒情。你什么时候死,意图太明显了,作者毁坏你阅读的耐力的意图太明显了,读它的过程会不会让你想起监控摄像头?——这么说也许有点过,它确实是有抒情成分的,但是为了保持与生活节奏本身相辅,作者主动放弃了很多本来可以突变的东西,鼠标拉到最后你发现短句的威力了:能够让你看下去,看到最后,尤其想看小说的最后几行。——这是这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在断壁残垣式的片断里建立起绵密的织体,直到最后作者没有人为制造任何一处扬起,但是读到最后还是挑逗了任何人的“<span lang="EN-US">G</span>”点,时间,你什么时候死,还是带着一点诡谲的聪明的。<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最后一问,不针对此篇,不正常的忠实,对意图的抵达是否有消极影响?不变奏,肯定不适合任何一篇小说,这个长度的小说。<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