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这个帖子看了好几次,但一直不知道怎么说。</p><p><span lang="EN-US">4</span>楼凌丁拎出来的<span lang="EN-US">3</span>个例如,确实非常有力,作为版主,这也是阅读完后需要跟帖的痛苦因素之一。正是因为理解:大家都是<span lang="EN-US">“</span>在路上<span lang="EN-US">”</span>这一点,因此能够理解到,出现这<span lang="EN-US">“3</span>个例如<span lang="EN-US">”</span>的现象,或许是大部分写作者必不可少的过程。同时,这些问题也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从个人收获的角度来看,问题出现在自身,往往不能轻易察觉,而在别人的习作中看到类似问题(尤其是表现得更加明显时),更能警醒。嘿嘿,这算是当版主得到的额外津贴。</p><p>对<span lang="EN-US">5</span>楼林思南提出的现象也很有同感。他人的意见、很多他人的意见,和你自己心里所想完全不同时,常常造成疑惑,进而迷惘。我已经迷惘很长时间了。但我总觉得结果并不是“非拒斥,即妥协”这样简单的。对这个问题,我很认同黑蓝提出的“独立文学”,事实上我认为它不但是一个追求的方向,也是一个创作的基点,一个视角和认知、接受新事物的基点。但遗憾的是:往往这个提法被简单粗暴地和“不同”、并且是非常形式化的“不同”划上等号。“独立”确实是一种和认知、理解、选择等个人能力息息相关的态度。它能不能成为结果?除了行动,还需要很多的耐心和冒险精神。而对林思南提出的“是推动还是扭曲”?我押“推动”——[em01]我还是相信,本着“很好,很强大”的精神,经过挣扎,或者淘沙的过程,独立性会在其中得到保持和成长。</p><p>但沟通、达成相互之间的理解,真的很困难,尤其对新来贴作品的作者。还是取决于个人看待意见的第一反应是“信任”还是“排斥”。在黑蓝交流确实有个个人很头疼的问题:怎么有这么多人感知“受挫”的天分如此之高呢?[em06]还是要脸皮厚一点,头皮硬一点嘛。</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2358963[/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