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家庭作业,社会的作业——看阿巴斯的《家庭作业》

[复制链接]

81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31 08:43: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家庭作业,社会的作业</strong><br />&nbsp;</font><font size="3">——看阿巴斯的《家庭作业》</font> </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center">&nbsp;</p><p>昨天在美院小剧场看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米达的《家庭作业》与报告。前者是1989年拍摄的纪录片,而后者则是一部体现小人物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影片,《报告》因为是全英文字幕,看到一半,我们便退场了。</p><p><br />不过《家庭作业》还是让我印象深刻,很简单的拍摄方式和结构,就是采访小学生与家长们,关于“家庭作业”这一问题作一些相关的回答,整个架构便是一问一答形式。作为提问者,导演和工作人员躲在灯光后面,而摄像机对准了灯光下回答问题的孩子及家长们。虽然片子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影像画面显出一点陈旧的味道,可是呈现的人物面貌却十分清晰,孩子们不饰伪装、楚楚可爱的表情以及回答,不时引人发笑,然而看完影片后留在观众心里的,相信大多数还是会感到沉重。</p><p><br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我几乎认定这是一个无聊的调查工作,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注重这枯燥乏味的话题,导演之所以将它搬上银幕,显然并不是将问题症结锁定、局限于“作业”本身,而是更深一个层次的社会探讨。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未来的接班人,社会需要不断涌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而非宗教思想迷惑下的唯诺是从或囿于社会规则的庸碌苟安。孩子在“镜头”的慑制下,不会讲谎话,当他们在导演的提示下回答问题的时候,自然带出了家庭状况及教育环境,这其实就从简单的个体中搜索出了一个民族的教育现状,它提示给整个政府的绝不仅仅是一项无聊的调查而已。</p><p><br />片中有好几个孩子都讲到了家庭作业繁重,常常要做到深更半夜,而其中有一项是“听写”,大多数家长并不识字,任务当然就落到了孩子的兄弟姐妹头上,以孩子们彼此之间有限的知识互补,要在学习上拔得头筹,乃至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都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上辈人的知识匮乏,极大影响了孩子们的天赋,在那种闭塞、为生活压力所迫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得不到与父母交流的乐趣,得不到父母的称赞,却只有皮带和棍棒的惩罚。有一个孩子笑嘻嘻地说:爸爸老是用皮带来打我,因为他发胖了,发胖了就再也用不着皮带了。他的话引来现场一片笑声,但是现象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暴力而绝少温馨的童年。</p><p><br />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个胆怯的孩子,他淘气、不喜欢宗教,考试成绩很低,被一致公认为“坏孩子”。他因为受过老师的尺戒,站在摄影机前害怕的哭了,他一定要求小伙伴陪着他。从他一直晃动的身子和眼泪中可以看到他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受的压制和伤害,令人惊奇的是,他并不笨,在导演的要求下背诵一首宗教诗竟然一溜顺地从口中蹦出来。诗中充满了美好景象,孩子背诵诗歌时脸上还挂着泪珠,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影片戛然而止。</p><p><br />当然,孩子们的表述,显然使影片更具真实性的魅力,而家长的参与,则使影片增添了理性主义,使得影片所探讨的课题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总结与反思。导演选了两位家长,都是父亲,其中有一位谈了很多,他谈到当地政府教育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对比,举了很多事例,最后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摇头叹息。</p><p><br />应该说,这部纪录片手法单一,并未穿插过多表现手段,十分客观的记录下人的状态,但带给我的,是一种生活事实的震憾。这也许正是纪录片的真实感人性,打动我的绝不是关于家庭作业本身,而是人,这些可爱的孩子,这些敢于说真话的家长,以及导演的用心。</p><p>&nbsp;</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vande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0 13:5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