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1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9期网刊专栏】顾耀峰|作家与作家作派

[复制链接]

218

主题

0

好友

4654

积分

业余侠客

金针菇

Rank: 4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0 20:32: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 class="unnamed1"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59/image/t_gu_logo.gif" border="0" alt="" /></p><p class="unnamed1"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59/image/zl_gu_1.jpg" border="0" alt="" /></p><p class="unnamed1"><br />  一说到张爱玲,就会让人想到旗袍、想到麻将、想到孤僻、想到气高自傲;一说到海明威,就会让人想到猎枪、想到钓鱼、想到海和船、想到拳击;一说到塞林格,就会让人想到封闭的小房间、想到地窖、想到圈围着木栅栏的小农庄;一说到萨特,就会让人想到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派通常会比其作品传说得更快,流传也更广。<br />  这次,我想说说文学评论了。<br />  不能总是把大家对作家作派的津津乐道归结于媒体的渲染和传播,当然媒体知道比起作品来大众更喜欢看作家作品之外的种种“型”和“个性”和“生活方式”,这是因为大众总愿意在名人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成分或不如自己的成分,或是满足一下窥视他人的欲望。然而文学评论更大的罪过则是在它们通常把作家的作派和作品联系起来,从而试图(或者认定)找到作家的作派与作品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坦白地说我总觉得这样的方法太过偷懒,是一种由结果倒推至表面的信息传播法,而不是文学评论。举例来说像海明威一样喜欢钓鱼喜欢打猎同时又喜欢文学的大有人在,然而至今海明威还只有一个,这显然意味着作家的作派和作品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学评论从外部的作家的作派试图进入作品,在客观上是披着学术的外衣做着传播八卦信息的事。通过这样的渠道所受到的认同度,是相当大的。 <br />  然而文学评论要怎么写,也仍然不是个定论。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兴许有着一些基本的模式,也有着一些基本的切入方式可以借鉴和使用。遗憾在,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因而也不太明了那些可能存在的模式和方式究竟有哪些。但这同时也使我可以纯粹以“外人”的身份和眼睛阅读那些评论,于是就发现,当代中国的文学评论,大部分是跟文学没多少关系的。文学总是倒退在八卦信息和许多专有名词的阵仗里,充当着蛋糕上栽种的樱桃的身份。而与此同时,很多跟写作有关涉的人,还指望着能从文学评论里发现着什么、找到些什么。也就是说,文学评论本身的功能性,总会给人带来希望,所以,一旦文学评论失去了它真正的功能,其害大于“言论缺席”。一如病人试图从医生那里找到病情的答案而这个医生却是懂些常识却无法诊断病情对症下药的庸医。 <br />  真正的文学评论的缺失,与真正的健康的小说的缺失,一起构成了小说世界里“文学”的虚假性。我倒是想要鼓吹把对小说的评论回到写作的基本元素上,说什么、怎么说的、遣词造句、氛围营造、想写什么、整体结构……这世界上没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先锋,也没那么多可以代表未来引领小说方向的大师。即使是萨特,看起来如此强硬的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派,在他接受奖金后,就使他这作派只成为作派,而与他的作品、与他的观念全然无关了。作家耍耍脾气、搞搞行为,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乐趣和一种偶然的选择罢了。 <br /></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们连黑暗都能看见, 可是为什么却看不见光明呢?

25

主题

0

好友

5393

积分

职业侠客

造江湖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07-11-29 18:47:00 |只看该作者
<p>我想文学评论有许多让人不满的地方,但"文学评论通常把作家的作派和作品联系起来,从而试图(或者认定)找到作家的作派与作品之间存在某些联系。"不能算上一大罪过,而"文学评论从外部的作家的作派试图进入作品,在客观上是披着学术的外衣做着传播八卦信息的事。"的罪名也太大了.</p><p>这里说下自己的理解,中国目前的文学评论基本上是移植西方整个理论体系的产物,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是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的.当代的文学理论的发展与这两大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的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大致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点,试图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些什么,19世纪占主流地位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这些文学理论,虽然有种种不同,我想是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在研究重点上是完全一致的,都以研究作家为主,浪漫主义就特别强调作家本身的创造性想像\灵感等,现实主义文论虽然把艺术真实性放在了首位,但是通过对作品的研究,仍然把批评的重点放在了作家身上,实证主义的更是关注作家的生平\传记等方面的研究,试图与其作品相互印证.到20C一开始仍旧是延续了作家为研究重点的趋势,象征主义呀,意象派呀,表现主义更是把非理性的"直觉"提升到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地位上,作为解释文学艺术本质的决定性的机制,到弗洛依德等人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呀,把作家的作品也作家童年\少年时代的心理或者是个病理经历结合起来研究,什么直觉主义,意识流文论他们的重点都是关注作者本身的心理\意识活动.这些理论体系都不得不让评论家们不去关注一个作家的生平,他做了什么事情,甚至是不是养过猫和狗的,到后来的存在主义,接受主义都没逃离关注人这个本体.在中国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些人本主义的各个理论体系的时候,俄国形式主义又到来了,语言学理论也大规模进入了,要求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后来的新批评要求把研究的重点从作家或作家的心理\社会\历史\生平等当面转移了,不知道是不是要遵循先破后立的原则,几乎是要全盘转向文学本身的形式\语言\语义等"内部研究"方面来,来现实它的科学性,也就是那个科学主义思潮的带动下的产物.比如那个叙述学,就分离了作者和叙述者,解释作者意识在文本中的淡出,作者死了之类的说法,海明威,格里耶都是他们最喜爱研究的对象,或者说这一类作家在这个时期都很自觉的在做这样一个事情,切入点自然是不同的,但是文学评论的人偏偏不去关注这个方向,就是去关注作家的那些心理呀,生平呀,来谈些什么也没什么不妥当,</p><p>毕竟,这么短的时间里,中国就被迫挤进了这么多理论,文学评论就是拿哪把大刀去做手术.每把刀都还是锋利的很,而且,你文中说的可能觉得拿"作家"这把刀的人太多,并且用"作家"为重点来研究像海明威一样的人并不妥当,但是我想大家把重点依旧放在作家身上态度依然是严肃的,不是没事找事情做,或者刻意去生产一些无用的东西,诚然,现在有关注文学本身的转向,但是这个转向并不一定非要落到实处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不接受,毕竟中国目前的文学的转向并不明显,还有一个文学评论从来也不是要指导作家写作的,更多的是给出一个可能的说法.针对不同作家作品采用更合理的评论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假设一个认真的文学评论者仍旧把重点放在"作家"的心理,童年,生平经历上去探求些什么,他的态度自然还是认真的.他是在试图给出一种可能.文学要求我们关注它本身,但肯定的说它并不局限在它本身.真正的文学评论也不会因为始终关注"作家"而确失.也不会完全转向"文学本身"就有了新希望.当然我们自己看文学评论自然是要多个心眼的,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确实什么都没消化却什么都急着想要"立"了.把"文学评论"里对作家生平的挖掘当成茶余饭后的八卦也没什么不妥当,反而是挖掘某个作家挖掘来挖掘去没新东西,炒冷饭确实也没什么好耍的,也不能提供出些什么好"八卦"让人很失望.</p><p>额……说完了。</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6343454[/lastedittime]编辑过]
I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one could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07-11-29 22:15:22 |只看该作者
<p>回得好认真啊……比原文都长……赞一个。</p><p>“文学要求我们关注它本身,但肯定的说它并不局限在它本身”——这句话很对的。那,就从这里开始说吧。</p><p>文学评论,评论的对象是“文学”,在“文学”的构成里,作品,是其中之一;作者(家),也是其中之一。很明显,既然作家是文学的构成之一,那倘若涉及到作家的习惯、行为,也并非什么天大的罪过。但这有个前提,就是无论怎么谈作家的行为、习惯、作派,最终得回到“文学”本身,使之在真正的“文学评论”意义上得以成立。只是,当代中国的文学评论,是关注了作家的外部细节,却没有做到“文学评论”的成立,这自然就使评论成为八卦。并且,有一些“评论”已经有了路数,谈涉及性的作品必联系其私生活、谈泼辣果敢的作品必扯到其行为是否具有“革命”性……更为实际的是,对于一个对理论不敏感的人(比如我),是不太会在意什么什么评论用了谁谁谁的理论模式进行评述的,而只会关注评论得是否对味、是否“有感觉”。一言以蔽之,对作家的行为、作派的分析,必须依靠在文学评论意义上的成立来照亮。</p><p>有一个正面的例子,就是施咸荣(好像是)写关于塞林格的文章时,既谈到了他的作品,也联系了他的生活习惯,而这样的文章看起来却一点都不戳眼,那些写塞林格的生活习惯的细节,反而增加了读者对塞林格作品的理解。还有一个评论文章——我忘记谁写的了——也写到塞林格本人特别喜欢幼齿少女,因而在他作品里,那些少女都充满着一种独特的美,也都写得特别好。我觉得,类似于这样的评论,就不存在我原文里所说的那些问题。其实更主要的是,这两个例子里,作者对待塞林格的私生活的态度,非常健康,不是以挖掘八卦而写,而的确是出于对作品的解读而写。这正是中国当下许多文学评论所缺失的态度。</p>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1

好友

2208

积分

论坛游民

Urahara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07-12-1 19:32:31 |只看该作者
<p>还有一个正面的例子,摘自一篇诗歌鉴赏:</p><p><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family:arial;mso-ascii-font-family:arial;mso-hansi-font-family:arial">
在真正的纸牌游戏中,高明的游戏者不但要研究自己手中的牌,而且要研究其他的打牌的人,最终让他们进入自己设定的牌路。史蒂文斯的单人纸牌游戏实际上邀请了笛卡尔和这首诗的读者叠加起来参与其中,不管读者是否最终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都有可能是诗中所说的“人”。史蒂文斯是最精通修辞术的现代诗人之一,他的很多充满谜语和游戏的诗都是这样,敏感的读者一旦进入其中就会被有诱惑力的,同时又有“说服力”的修辞卷入他的想象世界。也就是说,史蒂文斯并非一个陷于自己的玄思的游戏而忘记读者的诗人,他是个绝对清醒的,甚至清醒到有些冷酷的人,一个思维决不会混乱的律师,几十年从事保险业,一辈子都在积极地关心社会现实,尽管很多人误以为他是个逃避现实的隐士。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family:arial;mso-ascii-font-family:arial;mso-hansi-font-family:arial"></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family:arial;mso-ascii-font-family:arial;mso-hansi-font-family:arial">原诗是这样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family:arial;mso-ascii-font-family:arial;mso-hansi-font-family:arial"><font face="Arial">In the oblivion of cards<br />One exists among pure principles.<br />Neither the cards nor the trees nor the air<br />ersist as facts.This is an escape<br /><br />To principium,to meditation.<br />One knows at last what to think about<br />And think about it,without consciousness,<br />Under the oak trees,completely released.</font></span></p><p>诗评人在分析"fact"一词时显然联系了诗人的职业,认为"fact"一词具有法律意义和修辞效果.他的分析除了阐明诗作用词的表达效果之类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更多像在紧扣住一些字词并联系繁杂知识的论文.</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6514804[/lastedittime]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0 20:0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