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6-27
- 在线时间
- 87 小时
- 威望
- 219 点
- 金钱
- 12631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572
- 精华
- 0
- 积分
- 5393
- UID
- 5402
 
|
<p>我想文学评论有许多让人不满的地方,但"文学评论通常把作家的作派和作品联系起来,从而试图(或者认定)找到作家的作派与作品之间存在某些联系。"不能算上一大罪过,而"文学评论从外部的作家的作派试图进入作品,在客观上是披着学术的外衣做着传播八卦信息的事。"的罪名也太大了.</p><p>这里说下自己的理解,中国目前的文学评论基本上是移植西方整个理论体系的产物,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是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的.当代的文学理论的发展与这两大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的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大致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点,试图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些什么,19世纪占主流地位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这些文学理论,虽然有种种不同,我想是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在研究重点上是完全一致的,都以研究作家为主,浪漫主义就特别强调作家本身的创造性想像\灵感等,现实主义文论虽然把艺术真实性放在了首位,但是通过对作品的研究,仍然把批评的重点放在了作家身上,实证主义的更是关注作家的生平\传记等方面的研究,试图与其作品相互印证.到20C一开始仍旧是延续了作家为研究重点的趋势,象征主义呀,意象派呀,表现主义更是把非理性的"直觉"提升到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地位上,作为解释文学艺术本质的决定性的机制,到弗洛依德等人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呀,把作家的作品也作家童年\少年时代的心理或者是个病理经历结合起来研究,什么直觉主义,意识流文论他们的重点都是关注作者本身的心理\意识活动.这些理论体系都不得不让评论家们不去关注一个作家的生平,他做了什么事情,甚至是不是养过猫和狗的,到后来的存在主义,接受主义都没逃离关注人这个本体.在中国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些人本主义的各个理论体系的时候,俄国形式主义又到来了,语言学理论也大规模进入了,要求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后来的新批评要求把研究的重点从作家或作家的心理\社会\历史\生平等当面转移了,不知道是不是要遵循先破后立的原则,几乎是要全盘转向文学本身的形式\语言\语义等"内部研究"方面来,来现实它的科学性,也就是那个科学主义思潮的带动下的产物.比如那个叙述学,就分离了作者和叙述者,解释作者意识在文本中的淡出,作者死了之类的说法,海明威,格里耶都是他们最喜爱研究的对象,或者说这一类作家在这个时期都很自觉的在做这样一个事情,切入点自然是不同的,但是文学评论的人偏偏不去关注这个方向,就是去关注作家的那些心理呀,生平呀,来谈些什么也没什么不妥当,</p><p>毕竟,这么短的时间里,中国就被迫挤进了这么多理论,文学评论就是拿哪把大刀去做手术.每把刀都还是锋利的很,而且,你文中说的可能觉得拿"作家"这把刀的人太多,并且用"作家"为重点来研究像海明威一样的人并不妥当,但是我想大家把重点依旧放在作家身上态度依然是严肃的,不是没事找事情做,或者刻意去生产一些无用的东西,诚然,现在有关注文学本身的转向,但是这个转向并不一定非要落到实处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不接受,毕竟中国目前的文学的转向并不明显,还有一个文学评论从来也不是要指导作家写作的,更多的是给出一个可能的说法.针对不同作家作品采用更合理的评论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假设一个认真的文学评论者仍旧把重点放在"作家"的心理,童年,生平经历上去探求些什么,他的态度自然还是认真的.他是在试图给出一种可能.文学要求我们关注它本身,但肯定的说它并不局限在它本身.真正的文学评论也不会因为始终关注"作家"而确失.也不会完全转向"文学本身"就有了新希望.当然我们自己看文学评论自然是要多个心眼的,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确实什么都没消化却什么都急着想要"立"了.把"文学评论"里对作家生平的挖掘当成茶余饭后的八卦也没什么不妥当,反而是挖掘某个作家挖掘来挖掘去没新东西,炒冷饭确实也没什么好耍的,也不能提供出些什么好"八卦"让人很失望.</p><p>额……说完了。</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6343454[/lastedittime]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