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只有天知道,对于连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都很陌生的“新小说”崇拜者们,到底能依靠什么去吸收“新小说”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生硬的模仿不过是在消费过程中廉价的“付出”——这并不是对罗伯—格里耶的合理回报,而是野蛮消费的亵渎。……这场“新小说热”的闹剧能比“韩剧热”、“日剧热”之类的更长久吗?对此,我将拭目以待。 ”
这篇文章是从别的论坛转过来的。之所以转它,是因为觉得好玩儿。这篇本拼八凑的急着给新小说唱安魂曲的“檄文”,真是让我不得不笑一笑了。我是新小说的推崇者之一。甚至还写过一两个小评论,有时候还会为了维护一下新小说的名声、擦掉一些不礼貌的吐沫星子跟人在论坛上争论一通,以示对新小说尤其是罗伯-格利耶的敬意,但大多数的时候,我只是安心去读那些作品,仅此而已。现在,这些了不起的作家,这些奉行极少主义的作品印数从来都非常有限的作家里的探险者,竟然被人通过中文与日剧韩剧都联系在一起了,我怎么能不发笑呢?
陈侗先生策划的午夜文丛每一种印数只有五千本,根据我在一些城市书店的观察,其中的一半会迅速地被其它书藉淹没在书店的仓库里,最后返回故里,被以各种方式处理掉。也就是说,真正进入读者手中的,不过区区两千来本而已。实际上,这些书在其本土的销量也不会好到哪去,即使在它们最受瞩目的时候,也无法跟任何一种畅销书相比拟。就是这样的一种状况,怎么能跟“热”联系上呢??真是搞笑搞到家了,而习惯于搞笑耍怪的人却又常常摆出这么严肃的样子,写这样的文章,四处唱安魂曲,以示自己的高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喜欢这样的小说,并且受其启发,寻找新的小说方向和写作方式,无疑是一种冒险,甚至是“自寻死路”。但即使这样,我相信仍旧会有人这样坚持下去,在大众眼中的死路上一直往前走,懒得回头。我想真正喜欢新小说的人,都清楚地知道,新小说之所以新,是新在看世界的方式上,新在对文字功能的理解上,新在对小说概念的颠覆上,新在对主流文学的拒绝和不妥协上,它们不提供样本,只提供点燃火药的火源。而且我相信,没有足够的现代文学修养,是难以进入新小说的,那里等着他的只能是一个个陷阱。理解了新小说,就要炸开墙壁,各走各的路。最后,补充一句,用功利而没落的眼光看世界,没什么不是没落着的或者什么都是迟早要没落的。但这种没落,与文学本身有什么关系呢?与阅读和写作者本身有什么关系呢?对于从未真正成为时尚的东西的新小说,没落一词与之有什么关系呢?
又及,如果说过去有过一个相当长的盲从的时代的话,那么最近这两年就是一个骂人的时代,很多人都想通过骂一些经典的东西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也许,这预示着一个正常的批评时代离我们已经不远了。哈哈。应该乐观起来。
……唉,其实说这些话也是没什么意思的了,见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4 16:01: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