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读完这一篇,第一感觉就是拿它和《一切如你所愿》比。我觉得比《一切如你所愿》好,因为这一篇在技法上的自觉意识更强,也做得更极端,暴露问题更明显。如果制造一种粘湿的雾气般的压抑是作者意图的话,这些形式和技巧无疑在达成这一目的上更加有力,但我觉得在整体上,为了追求短句而将话语硬生生截断,已经形成一个桎梏,有点类似短句的教条化。</p><p>短句,碎句子,漂移的思维,断句,磕磕绊绊,压抑……这肯定不是一次愉快的阅读。好在阅读的意义并不只在愉快。很多细节的捕捉,细敏而深重,如“甲板始终半干不湿,走上去不是清清脆脆的滴笃响,而是,怎么说呢,迟钝的笃笃声,像是鞋跟受了阻力,在前移时短暂地磨蹭了一下。”但随即,“凝固了很久,风也吹不走的表情。”这样的句子把前面的坚实细节破坏了。带随意性的断句的语感也破坏了。嘿嘿,但凡有句子支棱起来,总是磨得不够。</p><p>此外是主题(姑且这样说吧),从隐入山中,到避之海上,一个渴望和逃脱纠结的念头,从上一篇开始就跟随着冯与蓝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禁锢了她?那个始终出现的似有还无的他,还是自身的恍惚?我觉得作者是不清晰的,而清晰起来,或许就能在写的时候不困顿于情绪,而且能使语言的节奏和小说的节奏都能把握得更有张弛。</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0614569[/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