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童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暑假第五周】梅里美《马铁奥·法尔哥尼》+ 罗伯·格里耶《海滩》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21#
发表于 2008-8-3 08:42:06 |只看该作者
<p>非常感谢凌丁老师的解疑。可能是我一直以来的解读方法比较死板吧,以至于应用到自己“写”的时候也是顾虑重重很难将故事推进。</p><p>对我来说,可能对小说的认识是一个从“被束缚”到“获自由”的过程,希望自己能慢慢改变思维方式、不那么拘泥。</p>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22#
发表于 2008-8-3 15:49:00 |只看该作者
<p>3、评析人物对话的特点以及在小说中所引发的效果。<br />对话简练,递进速度快,有一种爱憎分明、非黑即白的“侠义”的快意。</p><p>4、分析强盗、追捕者与马铁奥父子(行为)之间的联系。<br />“波尔托-维基奥的杂木丛林”是大背景,而在三方言语对话和内心争斗的过程里,都体现着“义”,它是民间的,侠义的,小说里“我”的出现正是对此的维护。<br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23#
发表于 2008-8-3 21:00:12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井井回</i>在2008-07-29 12:51:21的发言:</b><br /><p></p></div><p>说得好!!</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4

好友

10000

积分

中级会员

冒失鬼

Rank: 6Rank: 6

恋爱渣滓

24#
发表于 2008-8-5 09:23:48 |只看该作者
梅里美《马铁奥·法尔哥尼》<p>2<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size:10.5pt;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试论小说前面铺垫部分与整个结构的关系。</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size:10.5pt;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从阅读的感觉说,我很喜欢这个铺垫,相对这一段“杂木丛林”,紧接下来的一系列对话、动作、情景都可以说是急转直下的,也因此,这个铺垫给人感觉就像是在给机器上发条一样,有些美妙。</span></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7

好友

70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25#
发表于 2008-8-5 09:28:52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抓逃兵的人没必要向主人公透露他儿子的“杰作”,反而那个逃犯交代就行了,那样这个小说会被拓展。另外,他们对待囚犯多么客气。
ibiz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26

好友

3723

积分

业余侠客

脑残体。

Rank: 4

26#
发表于 2008-8-5 17:36:26 |只看该作者
<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osition:relative;top:-3pt;mso-bidi-font-size:10.5pt;mso-text-raise:3.0pt;mso-ansi-language:zh-cn">1、“三个孩子”,为什么是3个?为什么不是2个,也不是4个?</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osition:relative;top:-3pt;mso-bidi-font-size:10.5pt;mso-text-raise:3.0pt;mso-ansi-language:zh-cn">如果这个数字不是无用,或者数字并不是作者随手拈来的话,是不是可以从画面感尝试分析。左边的男孩象征他旁边的悬崖,右边的女孩象征她旁边的大海,中间的男孩则代表着他们所走出的脚印。</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osition:relative;top:-3pt;mso-bidi-font-size:10.5pt;mso-text-raise:3.0pt;mso-ansi-language:zh-cn">2、小说里的数字出现得相当频繁,“三个孩子”,“几米”,“两厘米”,“一百米”,“六只”,“十秒”……这些数字的使用对于小说有什么用处或意义?</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osition:relative;top:-3pt;mso-bidi-font-size:10.5pt;mso-text-raise:3.0pt;mso-ansi-language:zh-c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osition:relative;top:-3pt;mso-bidi-font-size:10.5pt;mso-text-raise:3.0pt;mso-ansi-language:zh-cn">数字可以使小说更具体,或者说产生出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osition:relative;top:-3pt;mso-bidi-font-size:10.5pt;mso-text-raise:3.0pt;mso-ansi-language:zh-cn">3、首先我们了解到的关于三个孩子的信息是身材和年龄,然后才知道他们的穿着,然后是相貌和性别,然后再听到他们的声音(对话)……为什么不一次性告诉我们孩子们的所有信息呢?为什么要断续、重复地告诉我们?</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osition:relative;top:-3pt;mso-bidi-font-size:10.5pt;mso-text-raise:3.0pt;mso-ansi-language:zh-cn">就好像一台摄像机的镜头,要慢慢向前推才能看清更远处的东西。另一方面</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osition:relative;top:-3pt;mso-bidi-font-size:10.5pt;mso-text-raise:3.0pt;mso-ansi-language:zh-cn">,作者不可能将事件全盘托出,因为小说也需要读者自己来构想小说。</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osition:relative;top:-3pt;mso-bidi-font-size:10.5pt;mso-text-raise:3.0pt;mso-ansi-language:zh-c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osition:relative;top:-3pt;mso-bidi-font-size:10.5pt;mso-text-raise:3.0pt;mso-ansi-language:zh-cn">随便说的,回学校了改天来补充。</span></p>
他死于致命的激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3

好友

4523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27#
发表于 2008-8-7 13:07:50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问童末: <p>那故事的核心是什么呢?<br />“故事讲述的核心是关于守信的道德行为。”马铁奥首先是亲强盗的,他与强盗的关系比与追捕者的关系更好,这样当然是为了情节的更好的发展,如果他亲被捕者而疏远强盗的话,如果抓强盗是非常之理所当然的话,那他孩子的过错也不会那么多和那么强烈。所以,小说中有写到强盗叫他儿子保护他,马铁奥见到士兵们处于警戒状态,尽管他十年来从没有犯过错,而追捕者也有担心马铁奥想保护强盗,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小说后面的冲突就会没那么大。这里紧接着套出他儿子的行为,他的选择要么不保护强盗,不收他的银元,打击罪犯,可结果却是他因为贪婪而又收受了追捕者的表,后来出卖了强盗。他等于是背信弃义,不守诺言的一种非正义行为,当然,他或许也同时有着另一种不道德行为---贪婪,但是逻辑顺序是,他首先因为不守信,才会有贪婪,守信不守信这个底线,他是可以无视其存在的,他才会有贪婪的行为,所以,守信应该是更重要的。如果他守信,即使不管不顾也不会后面被强盗指责为“奸贼的家”。</p><p>另外多说一下,这类小说通过叙述传奇故事表达一个主题,比如道德,因为它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效的,即使读者不能经历这个传奇故事,也能从中获得经验,而这个“守信”的经验,能够长期在生活中存在,这也是小说的生命力存在的理由。这类小说中,文本只是一个躯壳,用于表达单一的对象,而且处处太过用力,每一个叙述都在点上,所以的都是因为,结果的连接关系,与第二篇小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p></div><br /><p id="wjst4" align="left" goog_docs_charindex="368"><font id="wjst5" goog_docs_charindex="369"><font id="dgi31" color="#000000"><font size="2"><font id="wjst6" face="AR PL UKai CN" goog_docs_charindex="370"><font id="wjst7" goog_docs_charindex="371">你前面的分析我同意。“文本只是一个躯壳,用于表达单一的对象,而且处处太过用力……所有的都是因为,结果的连接关系”——我觉得这么说对于这篇不大公平。它写于</font></font><font id="wjst8" face="AR PL UKai CN" goog_docs_charindex="450"><font id="wjst9" goog_docs_charindex="451">1829</font></font><font id="wjst10" face="AR PL UKai CN" goog_docs_charindex="458"><font id="wjst11" goog_docs_charindex="459">年,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它的确太简略,太自信,不如格里耶的《海滩》那样和当代读者容易沟通因为后者描摹的本来就是现代心智的模样(它不也在这个方面用力么。)。但从梅里美这一篇的节奏安排、它在细节描写上的努力等等来看,我觉得它是重视文本本身的,因此它才是“小说”而不是“寓言”或说教故事。至于它追求因果上的完整和合理、看重清晰的情节交待而不是现代小说那样解构意义、消解意义,这也正是古典小说的魅力。古典小说多少都带点“教育”意义吧。</font></font></font></font></font></p><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3

好友

4523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28#
发表于 2008-8-7 13:08:41 |只看该作者
<p><strong>1、简要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整体感觉。</strong><br />简洁,坚硬的黑色。<br /><br /><br /><strong>2、试论小说前面铺垫部分与整个结构的关系。<br /></strong><br />尽管到第三段才出现第一人称的讲述者,但从小说一开始就是典型的漫游者的口吻,手笔大气,用民间传奇故事的简笔画方法介绍主角所在的环境。我觉得这种笔调很迷人,好像一个卫星在地球上空徐徐转动拍下的地貌(印象里现当代小说很少这么干,总是从一开始就是个局部特写)。事实上,我想正是因为科西嘉当地风土人情的特点——野蛮,混乱,坚韧,才能出现马铁奥这样的人物和性格,他的“伸张正义”也才具有反差和震撼力。环境给予人物合理性,好比要养成崔斯汀这样的人必须有那样的印第安文化。类似的开篇法还有沈从文的《长河》,哈代的《还乡》。<br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9

主题

28

好友

5257

积分

职业侠客

block breaker

Rank: 5Rank: 5

29#
发表于 2008-8-11 21:58:33 |只看该作者
<p>我倒觉得《海难》与读者间不那么好沟通,大众读者满怀期望的想读一个故事,读到最后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发生!他或许认为自己没有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两篇放一起,可以看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明显分岭。《马铁奥·法尔哥尼》已经没有了现实主义的活力,每一个技巧也不自由,整个故事就像落在了一个僵硬的模具中生产出来的一样。<br />另外,你说的这种大气的手笔,传奇故事的简笔化方法,在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里有很多,那个好看的很。</p><p><br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9 01:0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