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8-30
- 在线时间
- 8260 小时
- 威望
- 7223 点
- 金钱
- 29678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872
- 精华
- 10
- 积分
- 10282
- UID
- 279
  
|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顾小娉</i>在2008-08-07 18:06:18的发言:</b><br /><p>其实国内的读者对贝克特印象,大多是借《等待戈多》而建立起来的。因而也就由此形成了一种贝克特情结。贝克特的其它作品多年来都没有出过中文版,所以这种情结也就越来越被放大了,形成了巨大的不具体的光圈。这情形倒是有点叶公好龙的效果。龙真的来了,叶公反而受不住了。当然这里使用叶公并非贬义,而是要说,事实与想像,相差甚大。贝克特是个文体上非常极端化的作家。这方面他比他师傅乔伊斯走得还远,还尖锐。但正像老顾说的那样,读贝氏作品,最重要的是“感觉”,感觉慢的人,感觉相对粗糙一些的人,容易进不去。如果对乔伊斯跟普鲁斯特有些研究了,再去读贝克特,就可能要容易一点。</p></div><p>同意!《尤利西斯》在中国成为畅销书就是一例。能通读的有几人?贝克特卖得没那么好吧。贝氏做过乔伊斯的秘书,还被乔氏的女儿暗恋上了。后来当然是个悲剧。 </p><p>《尤利西斯》我也是买了很久后才读完的。可以说,它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文学观。没读完贝氏选集主要原因是没时间。相信贝氏的极端有他极端的理由。 </p><p>我说顾耀峰“感性”并非贬义,开本装帧必然会影响到阅读的。搞文学的即使有各种奇怪的“癖好”也是正常的。</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