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金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暑假第八周】辛格《傻瓜吉姆佩尔》+胡安•鲁尔福《我们得到了土地》

[复制链接]

3

主题

0

好友

2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1#
发表于 2008-8-31 00:40:29 |只看该作者
说得很好。要是能形成自己的体系,就更好。中国人的信仰,儒教是信仰,道教也是信仰,但光就信仰而讲,最根本的就是道教——儒教体现德性,道教关乎精神,其发议范围不出逍遥,可细节上却还有很多材料要补充,因此《拯救与逍遥》太宏阔,有稍许遗憾。<br />&nbsp; 我也很赞同你关于现代汉语的说法,那的确是汉语发展史上最核心的问题,普通话介入现代汉语影响到文字的干净、深邃,语言整合的不彻底性留下的痼疾,都生长在每一个文学作者心中,所以作品的某个部分失败,语义的失败,结构的失败等等,施予尖锐的批评,有时我以为失于堂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9

主题

28

好友

5257

积分

职业侠客

block breaker

Rank: 5Rank: 5

22#
发表于 2008-8-31 01:28:42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集梦爱好者</i>在2008-08-30 23:48:14的发言:</b><br /><p></p><p></p><p><font size="2"></font></p>我不反对完全从技术的角度来阅读小说,但是作为一个基本没有信仰的国度的文字工作者,我们学会了那些技术,但是在框架中填充什么?以什么作为支撑点?我们都有一个概念:人性。可是这个概念只是文本意义得概括抽象而来,我们怎么具体表达?辛格喜欢的是通过宗教,而我们似乎无从从这么容易着手的地方切入。杨炼选择固守在山村,在过去的文化中吸收营养。而作为一般的文学爱好者却是在中华文化底蕴被破坏的都市中生活。那我们又如何表达呢?我想我们还是要反问自己,我们的思想中具有什么?我们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我们没有逍遥的思想,也没有救赎的思想,我们眼中的世界不是辛格眼中的世界,不是鲁迅眼中的,不是盛唐诗人眼中的,剩下的只有大众的,游移的,不确定的。<p></p><p>我坚信一句话现实比我们更有想象力,这个世界天才少之又少,现实中可供我们发现的东西很多很多,而这些东西本身就带有我们想要的宗教的或者自由的民主的思想,而不是我们把这些思想强加在文字中的来构成生活的。</p><p>&nbsp;</p><p>拙见</p></div><p>前面的异议不大,但觉得都是官方的腔调,想起以前看主流杂志大大赞扬贾平凹回陕西研究秦文化,为写新的小说而注入“文化内涵”。又想起博尔赫斯说,他听说一个作家为了写墨西哥发生的故事,而亲自前往墨西哥,他觉得可笑。这里可以看出不同来。小说要有支撑点,我想说,观念是死的,但小说是活得,中国只有一部《论语》,可由此衍生出来的小说可以是无数部,深入到小说文本里,学习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小说,赋予小说以不同的姿态。最近读的冯骥才的《炮打双灯》,里面也有中国古代风俗,可是我看到的却是老套的叙述风格,毫无新意的结构,当然,它最后也点明了小说所表达的意义,但是他前面的那个壳,太空了。而现代小说,不再是为了造一个壳去表现一种精神,而是认认真真的去造壳,变得不同的方法造,“辛格”“鲁迅”“盛唐”我想你的意思是,他们有强势的姿态,但你觉得当代就不能产生强势的姿态,所有要写好小说的人,都必须倒回去信奉《论语》,我看不必,现在的小说,已经不单单只信奉于意义!它可以信奉变化无穷的意象,充满古怪的叙述,只要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足以于意义相抗衡。 </p><p>这篇辛格的小说,他的核心也不单单只是宗教,它的构成部分是很多的,他采用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叙述方法,来诉说的却是永远不变的真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23#
发表于 2008-8-31 02:06:18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集梦爱好者</i>在2008-08-30 23:48:14的发言:</b><br /><p></p><p>不敢赐教,大家相互交流,我觉得作为一个东方的文字写作者,我们首先需要需要阅读的书是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的韵律我们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把握。</p><p>季羡林在译学大辞典的序言中说,中国文化只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条河流,这条河流有水满的时候,也有面临枯竭的时候,但是因为外来文化的注入,使它一直没有干涸,有两次大规模的汇入,一次是佛教,一次是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的汇入(大意如此)。我们了解外国文化首先需要阅读的是圣经,我不无偏激的认为,如果不读圣经,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欧美文学。我们古代诗人关注的是逍遥,而西方作家的救赎思想比较浓重,我们没有必要强制改变自己,我们需要理解别人,因为个人不够强大,所以需要上帝来帮我们承担重负。当我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就有过泪流满面的情景,也许打动我们的并不是宗教,而是人性,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性中宗教的成分很重,宗教只是西方文化的构成中的一部分,转换到我们这,可能变成了儒家思想,大成佛教,道家思想等等。而如果离开宗教高谈人性,未免太空。换位思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基础,以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的文化霸权时代早已过去,文化相对主义在冒着泛民主的危险的同时告诉我们要尊重各种文化的存在。</p><p>作者——作品——世界——读者,各种理论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因为<font size="2">隐含的读者的不同,各种小说在写作时的侧重点也不同。《黄金时代》充满了幽默与智慧,但是如果忽略了其中的叙述逻辑——矛盾推动情节,叙述逻辑的完全暴露,我们难说理解了王小波的小说。</font></p><p>我不反对完全从技术的角度来阅读小说,但是作为一个基本没有信仰的国度的文字工作者,我们学会了那些技术,但是在框架中填充什么?以什么作为支撑点?我们都有一个概念:人性。可是这个概念只是文本意义得概括抽象而来,我们怎么具体表达?辛格喜欢的是通过宗教,而我们似乎无从从这么容易着手的地方切入。杨炼选择固守在山村,在过去的文化中吸收营养。而作为一般的文学爱好者却是在中华文化底蕴被破坏的都市中生活。那我们又如何表达呢?我想我们还是要反问自己,我们的思想中具有什么?我们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我们没有逍遥的思想,也没有救赎的思想,我们眼中的世界不是辛格眼中的世界,不是鲁迅眼中的,不是盛唐诗人眼中的,剩下的只有大众的,游移的,不确定的。</p><p>我坚信一句话现实比我们更有想象力,这个世界天才少之又少,现实中可供我们发现的东西很多很多,而这些东西本身就带有我们想要的宗教的或者自由的民主的思想,而不是我们把这些思想强加在文字中的来构成生活的。</p><p>&nbsp;</p><p>拙见</p></div><p></p><p>真个讨论真好,带出很多比“小说技术”更大,更阔的问题。</p><p>王小波的小说我读得不多,不敢乱说。</p><p>但是技术,肯定是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至少它是当代小说的大问题。你的这个观点我个人不能同意:“宗教只是西方文化的构成中的一部分,转换到我们这,可能变成了儒家思想,大成佛教,道家思想等等。”我认为无法转换,不能替越。那完全是两个世界的态度。</p>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7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4#
发表于 2008-8-31 03:03:18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酒童</i>在2008-08-31 02:06:18的发言:</b><br /><p></p><p>真个讨论真好,带出很多比“小说技术”更大,更阔的问题。</p><p>王小波的小说我读得不多,不敢乱说。</p><p>但是技术,肯定是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至少它是当代小说的大问题。你的这个观点我个人不能同意:“宗教只是西方文化的构成中的一部分,转换到我们这,可能变成了儒家思想,大成佛教,道家思想等等。”我认为无法转换,不能替越。那完全是两个世界的态度。</p></div><p>我那个转换的说法,想表达的是作为文化构成,我们的儒家思想,大成佛教,道家思想等等是我们的文化构成中的一部分,宗教也是西方文化中的一部分,刚有点困,表述可能有点混乱。 </p><p>&nbs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7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5#
发表于 2008-8-31 03:10:50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半天锈</i>在2008-08-31 01:28:42的发言:</b><br /><p>前面的异议不大,但觉得都是官方的腔调,想起以前看主流杂志大大赞扬贾平凹回陕西研究秦文化,为写新的小说而注入“文化内涵”。又想起博尔赫斯说,他听说一个作家为了写墨西哥发生的故事,而亲自前往墨西哥,他觉得可笑。这里可以看出不同来。小说要有支撑点,我想说,观念是死的,但小说是活得,中国只有一部《论语》,可由此衍生出来的小说可以是无数部,深入到小说文本里,学习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小说,赋予小说以不同的姿态。最近读的冯骥才的《炮打双灯》,里面也有中国古代风俗,可是我看到的却是老套的叙述风格,毫无新意的结构,当然,它最后也点明了小说所表达的意义,但是他前面的那个壳,太空了。而现代小说,不再是为了造一个壳去表现一种精神,而是认认真真的去造壳,变得不同的方法造,“辛格”“鲁迅”“盛唐”我想你的意思是,他们有强势的姿态,但你觉得当代就不能产生强势的姿态,所有要写好小说的人,都必须倒回去信奉《论语》,我看不必,现在的小说,已经不单单只信奉于意义!它可以信奉变化无穷的意象,充满古怪的叙述,只要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足以于意义相抗衡。 </p><p>这篇辛格的小说,他的核心也不单单只是宗教,它的构成部分是很多的,他采用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叙述方法,来诉说的却是永远不变的真理。</p></div><p>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很重要,但不是对立的,我觉得抗衡倒不必,融合才是真。 </p><p>我举鲁迅之类的例子是想说明个人思想构成的问题,是重新回归文化传统的怀抱,还是接受西方的思想,或者表达那种游移不定等等都是选择。 </p><p>小说具有无限可能性的魅力,但是每种姿态给人的美感还是有优劣之分的。</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26#
发表于 2008-8-31 03:19:25 |只看该作者
<p>小说具有无限可能性的魅力,但是每种姿态给人的美感还是有优劣之分的__这话说得非常之好,我同意</p>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27#
发表于 2008-8-31 15:25:42 |只看该作者
<p>这种“无限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用技术展现其“魅力”的。当然,还有作者的态度,作品的思想性,小说的娱乐功能。娱乐功能,通俗说,就是小说有别与其它文字形式一个特质。离开它,小说不成其小说。</p><p></p><p></p><p></p><p></p><p></p><p></p><p></p><p></p><p></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0167834[/lastedittime]编辑过]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9 01:2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