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1-20
- 在线时间
- 7 小时
- 威望
- 2850 点
- 金钱
- 132840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737
- 精华
- 1
- 积分
- 4654
- UID
- 1626

|
<p><img height="67"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70/image/t_ai_1.jpg" width="725" alt="" /> </p><p class="unnamed1"><br /> <br /> 在对黑蓝博客化进行可行性论证的过程中,我打消了鼓吹博客化的先进性的念头——说明其可行并不是件艰难的工作,但没有任何论据可以用于增加“博客化是明智的”这一观点的说服力。 <br /> <br /> 毫无疑问,论坛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其独特性是其他任何形式——包括即时聊天工具甚至是线下面对面的交流都无法替代的。我在《黑蓝论坛观察》中总结的问题是由论坛的开放性、公共性和人性固有的问题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这些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黑蓝,而是几乎存在于每个论坛,但在一些论坛上,这些并不是问题——比如在以交友为核心内容的论坛上,秀场化是不可避免的;在以交流时政或其他明显有争议的话题为核心内容的论坛上,战场化是不可避免的;在由现实中相互熟悉或者彼此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联系的人们组成的论坛上,冷场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时是不需要避免的,对于一些论坛的主题来说,秀场和战场化不但不是问题,还是论坛唯一的活力的根源。而冷场是论坛对用户而言成为次一级的、不需优先考虑的交流工具所必然导致的,冷场化的论坛只剩下作为公告板和储藏室的功能——但这已经不是论坛不可替代的功能了,对实现这些功能而言,甚至连论坛的界面形式都成为了多余的,失去交流,论坛所剩下的不过是一个储存和显示信息的网络空间罢了——一在一些已经冷场,可以被描述为“废墟”的论坛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仿佛是论坛完成使命后留下的纪念碑,只是因为网络空间的富裕,不需要强制拆除,所以还屹立在某处,但就连凭吊的游客也不会有了。秀场化、战场化和冷场化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且仅当对一个不需要秀场、战场和不应当冷场的论坛而言才是问题,而黑蓝恰恰处在这个特殊——多少有些尴尬的位置上。 <br /> <br /> 当然,黑蓝论坛的这些问题还算不上严重。从与《黑蓝论坛观察》一文截然不同的视角——通常被认为是“乐观主义”视角进行观察甚至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个气氛恶劣、普遍弥漫着失去人际交往间最基本的相互尊重的污浊气息的互连网大环境下,黑蓝论坛不但没与大环境的氛围同流合污,还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令人惊叹的优雅——就连废狗和黑天才式的恶毒或是本文作者式的尖酸刻薄(确实如此么?)也可以算是相当优雅的表现——尽管这对被袭击的目标来说可能显得过于残酷了。在这一视角下,那些问题不过是值得对其保持一定程度的担忧的趋势而不是毁灭性打击的前兆——况且黑蓝有十足的把握保证这一趋势不至于发展为毁灭性的打击:把黑蓝当成秀场的人没可能在这里得到预期中的认同和赞美,这样的失败者为表达不满可能会随地吐痰,但没人能做到随时随地一直吐痰。他们最后可能会带着对黑蓝的恶劣印象在自己心中奏着凯歌离开,但这些对黑蓝会有什么致命的影响呢?我带着一贯的消极的态度只顾强调黑蓝没有一个能让蓄意捣乱者自知无趣离开的严肃环境,同时忽视了那些蓄意的破坏行为不可能达到破坏者所预期的任何目的的现实——我得承认我的观察是从会导致结果发生严重偏差的视角进行的,但我不是在为了说丧气话而说丧气话:我的全部担忧只基于一个现实和一个假设:论坛上确实存在(存在过和存在着)另人担忧的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并不是暂时性的,而是周期性和持续性的呢? <br /> <br />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假设还不能得到证实或证伪,缺乏真值判断的的它不具有任何说服力。而我的目的并不在于说服——事实上,写作《黑蓝论坛观察》和这一篇《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动机并不是敲响警钟,甚至不是为了提出善意的劝告。最初我只是为了练习一种难以驾驭的表达方式——据说只有使用这种陌生的方式进行表达才能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才这么做的,而“黑蓝论坛观察”正好是诸多题目中相对简单的一个。在最初的提纲中,这个题目最终归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我想探讨的是一种美德——或者至少是美德的底限在论坛上缺失的原因、必然性和回避策略,焦点集中在论坛的秀场化和战场化现象上,但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冷场对论坛而言是比应用伦理学所对准的焦点更为严重的问题。关于冷场的问题,亢蒙在最近的黑蓝快报中给出了回应:说到沉闷,我渐渐的从“论坛的冷场说明了论坛的人气下降了”的观点,变成了“沉闷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这样的乐观积极的观点。乐观和积极是必须的,当一个人陷入了消沉的地狱后,他将很难再爬出来。论坛的沉闷代表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的作品能让人说的东西不多。黑蓝从来都不是一个热闹或者说聒噪的地方,它是内敛和沉静的。比喻起来的话,黑蓝更像是一株莲花,芳香在内,静谧恬然,不动如风。这些可以理解和引申为:在论坛主题之外的——在文学之外的,会员们普遍缺乏兴趣和没有回复和参与的兴致,是意料之中——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与之相比,注意力和焦点向文学以外方向的过分偏移——比如几个月前由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年轻人掀起的生活版、黑蓝·部落群<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tage1st</font>化运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tage1st</font>是一个以交友为核心、以游戏动漫等娱乐为主题的热闹论坛)则是浮躁的、不利于营造论坛严肃活泼气氛的,这是不值得鼓励——还应当尽量避免和杜绝的行为。由此,黑蓝论坛的立场可以被确定为:有利于文学的,即是黑蓝论坛所欢迎的。反之亦然。这可以看成是对论坛冷场问题的回应——但我怀疑这并不是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从乐观主义视角进行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所谓的秀场化和战场化现象影响不大。”作为回应同样也不是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办法——这些回应并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消除问题:对不需要秀场化和战场化提供生命力,也不应当冷场的黑蓝论坛来说,当前的秀场化、战场化和冷场化现象还不是问题。 <br /> <br /> “不是问题”本身就构成了问题:那些现象确实存在,且无论强度如何,确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的轻微或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而是完全取决于观察者和经历者自身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我们有一个由论坛的主题和绝大多数会员共同制订的标准:是否有利于文学。这一标准尽管可以说是精确和有力的,但它没法用于衡量那些现象:一些简单的辩解或是质疑就能让它们的性质显得模糊无比。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但可以被公认为缺乏天赋和技巧的作者(就算不在小说版指名道姓,我们也可以回忆下曾经在生活版批量生产捆绑着尴尬的欢乐的崔○诺——这个例子可能过于极端了),或是某个在论坛上发表作品,仅期待得到认同和赞赏,而不能接受任何质疑和意见的作者——这样充分暴露着人性的弱点给其他人带来不适感的存在是否有利于文学,是否是黑蓝所欢迎的?另一种情况:一个已经无法对文学保持一贯的热情,因为某些原因放弃文学创作方面的抱负,并且几乎不再为评论和交流而阅读的读者,或是对某个或某些作者的兴趣大于对作品的兴趣的读者,这样的读者是否是有利于文学的,是否是黑蓝所欢迎的?我们是否有必要完善一些原则来应对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论坛的管理制度和规则是否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不再保持沉默和不作为? <br /> <br /> 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得到答案——对此做出回答实在是太困难了,尤其是在肩负着建设和维护论坛责任的情况下。一方面,现实可以证明:黑蓝现存的,也是一直持续着的“不作为”原则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的——一个从未存在过版规、使用论坛程序自带的默认会员注册协议,没有成文的版务规则的论坛,长达几年没有因这些缺失而遭遇到任何致命的问题;另一方面:自论坛建立以来就从未有过的规定一旦突然出现,难免会让人觉得有多此一举的嫌疑——如何说明这些的重要性呢?仅仅为了防备和处理一些不值得认真对待、注定成为一时的、浅入浅出的匆匆过客的小角色,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地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么? <br /> <br /> 提出这些问题的我对此怀有同样的疑问:并不是立场不坚定,而是还没有确定立场——在寻求解决方式的过程中,我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自两个相互背离的方向,在与策略相对应的两种措施中,只能二者择其一——而且其中之一正是论坛一直在实践着的“不作为”。 <br /> <br /> 关于论坛是否应当在这些方面做出改变的问题,我将在下文中分别站在对立双方的立场上,针对是、否两个回答所具有的不同的合理性进行阐释。要注意的是:对立双方的目的、原则和立场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和维护黑蓝论坛。 <br /> <br /> 观点A:除了尊重会员自身的意志以外,还有必要强调有高于个人的——至少是与个人意志保持平等的论坛的原则存在。当这一原则与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论坛的用户有义务在论坛上服从论坛的原则。有必要存在非人格化的、立足于文学根基的原则,用于确保交流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相对客观的价值基点——在冲突中,这一基点可以作为冲突双方都承认的公正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以合理的方式解决冲突的必要前提。 <br /> <br /> 观点B:一个开放的、公共性的论坛,不应以任何原则剥夺用户为表达自己而发言的权利——用户之间的彼此尊重是建立在论坛对用户权利的尊重的前提上的。即便是在冲突中,也要给予双方的发言权以相同的尊重——论坛作为提供交流手段的工具,只是服务于用户的形式,而非同时享有权利和义务的实体。 <br /> <br /> 说明:为解决冲突,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font>提出了最有效的手段:改变现状,建立强力的原则体系。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有悖于论坛形式的——对论坛而言,只有主题是可以合理存在的。地位上高于用户个人权利并被授权剥夺用户权利的,名义上代表“集体意志”、“集体利益”的原则,是没有合法地位的。这一方法在实践中难以避免的困境是:向用户提出“无条件遵守”的命令完全可以被用户合理拒绝——倾向于论坛用户个人权利的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font>恰好是拒绝遵守——甚至完全不承认原则的理由。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font>的合理性在于:它承认冲突的必然发生,并迫切指望其得到解决——根据我们所经历过的事件进行反思,不难发现任何有利于文学的交流都不会发生在冲突中——冲突只会把话题在失控中引向愈加偏离原来主题的方向(尽管未知的方向可能会带来意外的收获,但与往往在冲突环境下效率最低的交流所造成的损失相比,很难说那是值得的)。但这里引入了另外一组关系,即:冲突是反交流的。由此可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关于建立强力的原则体系的得失:首先要考虑的是论坛以文学为本的立场,在这一立场下,有利于文学的是会优先得到价值认同的——而论坛作为服务于用户进行交流的工具,肯定了交流对于文学的重要作用,因此:反交流的冲突则是首要应解决的。与之相比,建立起一套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论坛形式、但可以最有效率地解决冲突的强力原则体系或许是值得的。退一步讲,即使是主张无为的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font>也并未否认这措施的可行性:论坛可以制订规则用于协助处理具体事务——主要是用于解决冲突。但这一规则是将权威赋予具体的人——管理者。绝大多数的论坛的管理制度都是如此:版主或总版主同时是规定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通常情况下,只要规定本身没有什么不合情理之处且得到了严格执行,就不会导致比无规定更严重的问题。 <br /> <br /> 上一组观点可以在实践层面引申出更多话题:比如论坛是否应当主动筛选用户群,以及是否应当建立总版主对分版版主的监督和会员对版主的投诉制度……不过这些对现在的黑蓝来说可能是没必要考虑的。毕竟现阶段黑蓝的用户群体的构成成分相对简单,数量也相对较少,还不需要建立一套过于复杂的——并因此显得冗余的机构。 <br /> <br /> 下面我将就就论坛的冷场问题,以相同的方式列举和阐释另一组性质一致的对立观点。 <br /> <br /> 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C</font>:论坛应当尽量摆脱文学艺术以外的话题——正如黑蓝的主页一样不需要文学艺术话题以外的点击和信息。黑蓝论坛从来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以点击率和帖子数为自身估价的论坛。在这里只有一种价值:文学艺术的价值。小说、诗歌、阅读、随笔、阅读、评论、视觉、影音、观察、动态……生活则是多余的。正如黑蓝观察版的活动所提倡的那样:应当活在写作里——不在写作,就在通往写作的路上。黑蓝的主旋律应当是文学中的生活——而文学以外的生活,作为伴奏或是杂音,可以以论坛以外的形式进行交流——正如我们平时一直在做的那样,通过聊天工具、邮件、博客、电话或是直接见面。生活也本该如此。 <br /> <br /> 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D</font>:应当充分利用论坛这一形式,发掘论坛的潜力,在一定限度内尽可能地拓展话题的空间和可能性——一些足够有趣的,足够吸引人的,足够独特的,关于生活中的琐碎乐趣(正如我们体验到的,乐趣从来不是生活的主要成分)的话题,而不仅仅是严肃的关于写作的话题。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琐碎的,写作以外的伴奏和杂音中。让这部分生活的气息进入才能够建设一个更有活力,而不是一个每周浏览一次都会觉得信息更新过于缓慢的论坛。 <br /> <br /> 说明:与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B</font>类似,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C、D</font>提出了另一组对立的策略。这两组策略中,前者可以被证明为有利于文学,而后者则是有利于论坛——如果你熟悉康德的二律背反,就会发现我正是在仿照陈述二律背反的方法对这些观点进行列举阐述:幸运的是,有利于文学和有利于论坛之间还存在一些可以调和的余地——不幸的则是:有的仅是“一些”余地而已。 <br /> 尽管我放弃了鼓吹博客化先进性,但我对“文学论坛”这一存在定位的怀疑却始终不能消除:对纯粹的文学交流而言,论坛的很多功能都是多余的,一些功能甚至还有可能阻碍交流——而对论坛而言,仅仅用于交流文学则显得功能过于狭隘,而且这一话题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论坛的活力——它过于严肃,要求参与者投入的更多——而且不仅仅是态度和情绪,这导致除了自信、责任感和好奇心以外没什么能促使一个人参与到其中——连一种过分业余的爱好都不行——如果仅仅是爱好而缺乏自信的话。 <br /> 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C</font>所强调的是推进一种类似通常所说的“精英化”进程——让现有的,无论是由自信、责任感还是好奇心所驱使而参与交流的人更好地投入到交流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这一资源提升交流的质量和效率。从相同的角度,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D</font>强调的则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论坛资源,提升人气和用户的兴趣——正如生活版一直试图通过组织活动避免冷场(提到了生活版的活动,就顺便提一下:这些活动存在的问题是并没有生活版的特色——写作自己的梦境换成是随笔版的活动会如何?参与的人数会少一些么?质量会提高些么?音荡电台的采访如果以文字而不是语音形式进行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我希望这是能够解决冷场——而不是暂时回避冷场问题的办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说这取得了值得乐观对待的成就。这些观点没包含什么潜台词,字面意思就是它们的全部——观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C</font>所展示的策略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论坛的冷场问题,但我猜没人会认为这是理想的解决方式——为了防止病变而事先摘除器官的做法往往是滑稽的,但倘若有一套论证说明这个器官确实无用,或者其功能可以被取代呢? <br /> 值得期待的是:黑蓝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08</font>年底的计划中可能存在着对生活版——甚至整个论坛的冷场问题的解决办法。作为黑蓝副品牌的生活类电子杂志像是个不错的主意,把生活中琐碎的乐趣进行整合,为写作和阅读指向可能通往文学之外的多元方向也许就是生活版的进化方向。 <br /> <br /> 关于论坛环境保护问题的一切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在缓慢而平稳地发展了这么多年的黑蓝论坛来说,最近这段时间发生的一些问题尽管不令人愉快,但也能算是难得的经历。论坛环境问题的暴露和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陷入的两难处境需要在荆棘丛中进行艰难的摸索,却也是增强论坛免疫力和完善结构建设的良机。可以预见:年底新论坛的诞生将是黑蓝论坛的成人礼,当然,这只是成熟的第一步,在充分肯定自己的成熟之前,它还需要走很远很远——和我们每个人要走的一样远。 <br /></p><p class="unnamed1"> 这段时间对黑蓝论坛进行的观察,到此结束。<br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