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ight and sound:《饥饿》导演采访

[复制链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0 19:50: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翻譯、整理/SAMMAX
  
    《飢餓》(Hunger)可能是今年最具震撼力的電影,用寂靜的步調展現劇烈的抗爭,17分鐘大膽的長鏡頭,加上那個驚人的溶接,身為影像藝術家的Steve McQueen漂亮地展現出他的才華。如果你曾錯過了《日日夜夜》(Day Night Day Night),那就絕對不可放過《飢餓》!附帶一提,Steve McQueen曾說他有受到新浪潮與安迪沃荷(Andy Warhol)影片的影響。
  
  S&S:爲什麼你會想要說這麼一個關於Bobby Sands和愛爾蘭共和軍絕食抗爭的故事?
  
  SM:這件事發生在1981年,對當時11歲的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捩點。從那時候開始,當我從窗戶望出去,世界已經不是它看起來的那個樣子了,我開始看到一些裂痕。絕食抗爭是種思想也是種理想;而人是會因此而生或死的。我對這種層級的激情和信念非常有興趣。
  
  S&S:你的研究調查包含了哪些?
  
  SM:我的調查工作從五年前開始,第一件事就是閱讀。在我腦海中已經有關於這件事的想法、記憶,當我研究的越多,我就發現它越迷人。第一次去Belfast的時候我們遇見了很多人,包括了Sands的親戚,而且不論是親皇派或是共和軍他們都非常慷慨大方,但是同時你可以感覺到有股理想主義的暗流。最後我無法擺脫的就是那裡的人們,他們有可能會是我的母親、我的父親、我的姊妹,他們不是外國人、不是外來者。
  
  S&S:你的共同編劇,劇作家Enda Walsh是怎麼加入的?
  
  SM:有時候和別人腦力激盪一下是不錯的,我知道我想和個愛爾蘭作家一起合作,所以我們也面試了幾個,很多人對這個題材都很害怕,但Enda不太一樣,他比較古怪。在拍這片之前我甚至是都不看劇本的,而Enda加入前,我本來是想讓電影完全沉默,一句對白都沒有。
  
  S&S:你對Enda Walsh作了怎樣的簡報?
  
  SM:我對Enda說的就是,我希望影片的開頭能像一股溪流,讓你能夠隨著流水悠游,感受你所在的環境。然後突然之間出現一陣激流,擾亂、打斷了你的現實。在第三部分則是一道瀑布,一種失去重力的感覺,直直往下落。這就是我對這部片的看法。
  
  S&S:那在這樣的前提下,劇本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SM:我們在愛爾蘭花了一個激烈又沉重的星期和獄官們談話,之後Enda寫了初稿。接下來就像是在鑿大理石,你知道什麼是你不想要的,但是你還需要個東西;就算只是個桌上的廢物也沒關係,來鑿穿它。後來我想到了Monty Python(譯註1)裡面的滑稽行走,然後這又讓我想到了「例行公事」,這時我才明瞭這整件事其實都是關於一種習慣、慣例。像是在開頭,獄官離開他的房子,看起來多麼平常。在《飢餓》裡面的例行公事是比那些,例如,侯孝賢電影裡的要嚴酷、荒謬許多,因為《飢餓》有著滿多的暴力,而這些暴力都是例行公事。
  
  S&S:在拜訪過發生絕食抗爭的Maze監獄之後,你的想法有受到什麼影響嗎?
  
  SM:雖然說他們不會讓我們在那裡拍攝,不過這反而很棒,因為監獄的制式會把你的攝影機也制式化了;制式會帶給你制式。事實上,敘事片有時候會感覺比較簡單,因為你已經有了樣版,形式都擺好在那裡。接下來就是要看你怎麼去改變或是破壞形式,擾亂形式會讓它更有趣。而我試著在做的是在藝術的範疇,這是不一樣的,你必須要創造新語言、新形式。
  
  S&S:你之前從來都沒跟演員合作過嗎?
  
  SM:我曾經和阿姆斯特丹電影學校的演員合作過,而那次經驗真的非常有幫助,讓我發現了我喜歡演員。你需要做的就是和演員他們一樣冒險。我會說:「看,我在這裡可冒了一切風險。」,當他們知道這點後,他們會想要和你並駕齊驅,甚至會嘗試超越你。我試著讓他們迷失,就像神智昏亂的苦行僧;他們這樣做以便能更接近上帝。有時你必須要跳脫桎梏,這就是我要他們做的,這樣才可以更接近真實。
  
  S&S:有一場Sands和牧師的戲,這一幕將近二十分鐘,大多是從側面用固定的機位拍攝;這很冒險嗎?
  
  SM:我並不贊同。我身邊的人都嚇到了,製片也是。他們說我們需要一些正反拍鏡頭。你知道嗎,這就是爲什麼那些人會拍出那麼多爛片的原因,他們應該做的就是放手一搏。在拍攝的中間時,我曾說:「你們知道嗎?我覺得好無聊。我們已經拍到了,走吧。」。因為我們都是在爭執吵架、對抗Channel 4 (譯註2)什麼的。那天最後我們是臨晨四點半收工回家。真是他媽的太棒了,我們拍到了,那時我知道我們拍到了。
  
  S&S:這場戲是一次就拍好的嗎?
  
  SM:總共我們拍了四次,用了兩捲二十分鐘的膠捲。對我來說,這場戲比洛史泰格(Rod Steiger)和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譯註3)還要好,因為這是生命在一個危險關頭;要生還是要死。這場戲並不是即興的,全都寫在劇本裡,但那些話就像是從他們口中自然吐出來的,像爵士一樣。這場戲的氣氛是很緊張的,但是身為一個演員,你要到哪去找這樣一個情境讓你可以說到「終極」?
  
  S&S:你爲什麼會想要在Belfast拍攝?
  
  SM:發生在攝影機之後的事就跟發生在攝影機之前的一樣重要,因為所有那些在攝影機之後的人多少都與這些事件有關。有股來自記憶的力量、有種過去的味道飄散在當下。有一個演員的母親曾帶東西進去過Maze監獄,另一個演員的父親曾被關在裡面,還有一個的叔叔是裡面的獄官。每個人都有某些東西在這個故事裡,這在拍攝現場整個感覺是很棒的。
  
  S&S:令人驚奇的是,在片中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SM:我把自己看作是個獄官,也把自己看作抗爭的人。如果你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的話,很明顯的他們每個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糟糕的是整個背景不是人本身;你只是必須做去做你必須做的。我們都是人,每天我們都做錯了什麼,我們並不是清白的,你我都是這個遊戲的一部分。
  
  S&S:你讓觀眾有很多空間可以進入這部影片。
  
  SM:影像能講的就是這多了,不可能面面俱到。你必須做的就是開啟人們想像或是心靈中的某個東西來完成一部片,而那個東西是什麼我並不知道。
  
  S&S:你是在何時又是怎麼跟電影接觸的?
  
  SM:當我在Goldsmith大學的時候有個瑞士女友,她喜歡電影也帶我去看了很多影片,在那之前我根本沒去看過電影,因為在我生長的地方,人們會覺得你一個人去看電影是在耍酷然後取笑你。一九八○年代晚期和九○年代初期是段美妙的時光,當時我們有很棒的地方,像是Riverside和Scala劇場,我的電影就是在那學的。在那邊我看到法國、義大利、台灣的人們是怎麼陷入熱戀的,羅馬尼亞人又是怎麼吃早餐的。這真的很令人吃驚,因為可以學到的東西是如此的豐富。
  
  S&S:你爲什麼等到現在才拍你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SM:我二十三歲的時候就想拍第一部片了,可是我必須先等十五年。當我離開藝術學校的時候我不知道哪裡可以讓我拍片,我不能在英國拍,所以我申請去了紐約大學,但我只待了三個半月,我討厭那裡於是就又回來了。我對他們拍片的方式沒有任何期待,他們不讓我把攝影機丟到空中再接起來,因為這不合常規。
  
  S&S:從你五年前有這個想法之後,這部影片又有了進一步的政治共鳴。
  
  SM:奇怪的是,像這樣的故事不斷地在發生,過去和現在都存在。很多人看這部片會覺得這種事是發生在很遙遠的國家,不知道其實這就發生在自家後院。這是個被掃到地毯下的故事,已經過了二十七年,是該有人把地毯掀起來讓大家看看是怎麼一回事。
  
  S&S:你會再拍其他的電影嗎?
  
  SM:我現在還沒有任何想法。我並不著急。別人給了我很多劇本,看這些劇本感覺就跟相親沒兩樣。如果我拍了下一部;這就像戀愛一樣,你不知道會在何時又是怎麼發生的。
  
  
  譯註1:英國著名喜劇表演團體,於1969到1974年製播了四季電視影集,1975推出影史經典《聖盃傳奇》(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影響了後來許多喜劇作品,知名導演Terry Gilliam也曾是其中一員。
  
  譯註2:英國頗具影響力的公共電視台第四頻道,為本片的出資者。
  
  譯註3:這裡指的應該是《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裡兩人的對手戲。

关于导演Steve McQueen,来自维基

Steve McQueen (born 1969) is an English artist.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films. He is a winner of the Turner Prize and BAFTA.
Early years
Born in London, McQueen grew up in West London and went to Drayton Manor High School. He was a keen footballer, turning out for the St. Georges Colts football team. He did art "A level" at Hammersmith and West London College, then studied art and design at 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and then fine art at Goldsmiths College where he first became interested in film. He left Goldsmiths in 1993 and then studied briefly at the Tisch School in New York City. He found the approach there not experimental enough for him, however, complaining that "they wouldn't let you throw the camera up in the air"[1].
Career
McQueen's films, which are typically projected onto one or more walls of an enclosed space in an art gallery, are often in black and white and minimalist. He has ci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nouvelle vague and the films of Andy Warhol. He often appears in the films himself.
His first major work was Bear (1993), in which two naked men (one of them McQueen) exchange a series of glances which might be taken to be flirtatious or threatening. One of his best known works, Deadpan (1997), is a restaging of a Buster Keaton stunt in which a house collapses around McQueen who is left unscathed because he is standing where there is a missing window.
As well as being in black and white, both these films are silent. The first of McQueen's films to use sound was also the first to use multiple images: Drumroll (1998). This was made with three cameras, two mounted to the sides, and one to the front of an oil drum which McQueen rolled through the streets of Manhattan. The resulting films are projected on three walls of an enclosed space. McQueen has also made sculptures such as White Elephant (1998) and photographs.
He won the Turner Prize in 1999, although much of the publicity went to Tracey Emin, who was also a nominee.
His 2008 film Hunger, about the last six weeks of the life of Provisional Irish Republican Army hunger striker Bobby Sands, premiered at the 2008 Cannes Film Festival[2]. McQueen received the Caméra d'Or (first-time director) Award at Cannes[3]. The film was also awarded the inaugural Sydney Film Festival Prize, for "its controlled clarity of vision, its extraordinary detail and bravery, the dedication of its cast and the power and resonance of its humanity"[4]. The film also won the 2008 Diesel Discovery Award at the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 award is voted on by the press attending the festival.[5] "Hunger" also won the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n. award for a New Generation film in 2008 and the best film prize at the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Film Awards in 2009.[6]
McQueen has been selected to represent Britain at the 2009 Venice Biennale.[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黑蓝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71

主题

0

好友

6983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09-3-11 03:36:17 |只看该作者
爱尔兰的饥饿可以没有台词,天安门的饥饿大概就要闹得多,大概只能叫做《帐篷》,或者《高音喇叭》
雪夜访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3#
发表于 2009-3-11 11:07:00 |只看该作者
天安门的饥饿是要show的。

饥饿里面我最喜欢的是牧师(或者神父,我没搞清楚)跟博比桑兹谈话的那段——也许就像采访说的要什么正反拍,在正反拍中会带出某种情绪,但是如果是固定不动了,两个人整个过程整个表情,当一个人说话时,你都能看到另外那个在那里,我知道,也没什么,很多片片里面都用。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4 15:4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