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0-3-15
- 在线时间
- 28 小时
- 威望
- 41 点
- 金钱
- 210 点
- 注册时间
- 2009-6-30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3
- 精华
- 0
- 积分
- 92
- UID
- 32977

|
世界的尽头
很小的时候——大概四五岁,也可能是七八岁的时候,曾经为一个不存在的影象着迷。在讲故事的大人那儿听来,或是在童话故事书里读到,说,去拯救公主的王子,沿着某条路一直走,走到路的末端,那便是世界的尽头——类似这样的话。如此简单的描述就把幼小的我深深吸引住。我不断地幻想:路的末端,世界的尽头,有什么呢?不多的生活经历告诉当时的我,路的尽头又是另一条路,或是一座楼房,楼房后面有院子,院子后面有别的房子,然而后面某个地方,总有另外一条路,一直一直那样延伸下去。如果那样一直走下去,不停地走不停地走,会遇到它的尽头吗?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还是……只是一个终点?终点又到底是什么东西?终点的那一边有什么?什么也没有的话,“什么也没有”又是什么?……
在我不厌其烦的追问下,受过科学教育的妈妈正色给我一个很权威的回答,一个千真万确的、令人失望的、终结性的答案:地球是圆的。像所有其它很“正确”的科学理论一样,这个简洁的真理在解除许多疑问的同时,也把一个小孩心里面所有天马行空的幻想,一下子赶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地球仪。且不说科学理论解释的只是人类有能力观察到的表象,却忽略了肉眼看不到的许多更重要的东西;如果说人的成长是一个想象力的丧失过程,那掌握了无数科学技术的现代人,便比过去任何时代的古人都更缺乏想象空间。这是一个人类拼命向逻辑思维的电脑靠近的时代;这是进化也是倒退。
然而现实并没有完全让我们失望。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并没有因其“欺骗性”而被遗忘,到那里的游客每天数以百计。另一个更名符其实的“天涯海角”,在南美洲的最南部,阿根延的乌斯怀亚岛,尖尖地伸入寒冷的南大西洋,一个以“世界的尽头”为名的旅游点。然而即使是那里,也只不过是世界上最南的一个城镇,再往南走还有企鹅居住的地方,被人类取名为南极洲。
地球明明是圆的,人们却要想象出一个又一个“尽头”并前往瞻仰膜拜,固执得像爱幻想的小孩。
没有受过教育的小孩有让人羡慕的想象能力,因为他们可以相信一切。那么,成长之后的大人,在受过系统化的科学教育的大人,在接受并熟悉了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必要的各种技能之后,如果还能在自己的心中构建出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遥远的、自由的、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国度,不是一件更难能可贵的事情吗?道学家也说了,并不是要真的无知,而是要在掌握了各门知识之后再把它们抛开——这,才是最难的。
于是有了达达主义,于是有了超现实主义。只是不知道人类还需要多少个这样的主义,才能把辛苦得来的这一切都忘掉。
抛开掌握的东西何等不容易,关于路的幻想却不时回现,只要有恰当的氛围。往往出现在一片漆黑的夜晚,驱车在无灯的高速公路,一定也没有同伴。车内放的最好是七八十年代一度很流行的那种哥特音乐,比如一张叫做《Dark Pleasure》的唱片,或是《安魂花园》也很好。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神秘的耳语声伴着沉重而缓慢的节奏从遥远的黑暗中传来,黑色的闪着金属光芒的音乐从车里溢出,如烟雾般溶化在四周墨汁一样的寂静里。而端坐于驾驶座的你,整个身心浸在冰冷的井水里。这个时候,整个世界跟你一起存在的,只有眼前不到十米远的那一段高速公路。黄颜色的尽职的分隔线,你沿着它的右侧往前开去。七十公里,八十公里,一百公里,没有关系,因为你根本不会感觉到区别。整个世界,只剩下你眼前昏黄色车灯下的那一小段公路。你觉得这条路会一直这样延伸下去,把你带到,世界的尽头。
或者,其实你是在同一条路上绕圈子,这是一个永远也绕不出去的圈子。你迷失在高速公路上。于是,就有了大卫·林奇的《Lost Highway》。在这部又译为《妖夜慌踪》的美国电影里面,不但黑夜里的高速公路像是没有尽头,故事里面的世界还沿魔比斯圈(Mobius Strip)展开,没有开端没有终点,故事结尾又回到开头,整个故事可以周而复始地讲述。只要你不断走下去,就会不知不觉走到自己生活的反面,没有任何提示任何解释,你的生活整个翻了个身。你的缺陷成了你的优点,你擅长的东西变成一窍不通,你为之痛心疾首的人会来给你投怀送抱。平面的正反两面,延伸着延伸着竟不分彼此,魔比斯圈的魔力就在于此。
成年之后的我相信,沿着现实的世界走下去,一直不断地走下去,也会去到另一个世界。那里既是尽头也是起点,那里比现实更接近真实。
[ 本帖最后由 Diaphania 于 2009-6-30 19:0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