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9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阅读时的想法】借余余09年的五个小说及其他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7 12:36: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0-1-27 12:37 编辑

注:我不是成熟的写作者也不是成熟的评论者,写这篇评论只是个人在阅读黑蓝小说时对小说的一些思考,希望余余和黑蓝其他会员给予批评,让我再思考。


             借余余09年的五个小说及其他


    我自己写小说常常陷入瓶颈,写的时候远远要比读的时候来得紧张。即使我发现不了一篇经典小说的意义,我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加强感受,如果我还是感悟不到这篇小说的特别优秀之处,我仍然可以保留下来过段时间再次阅读。后来我发现,我所能做到的,是鉴别自己喜爱的作品而非优秀的作品。在我获得一针见血指出一篇小说过人之处之前,写作也必定困难重重。相对于阅读,写作更让人紧张的地方在于它似乎一锤定音,在最后一个字出来之前,“怎样写出好的作品”这个疑虑却一直伴随着我。请允许我引用《西摩:小传》中西摩对巴蒂写作的建议:


“但愿你再次提笔之前,会记得远在你成为一个作家之前,你一直都是一个读者。你要做的很简单,把这个事实记在脑袋里,然后一动不动地坐着问你自己,作为一个读者,如果巴蒂可以按照自己心灵的意愿做选择,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他最想读的东西是什么。接下来要走的一步很可怕,但是太简单了,以至于我一面写一面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你就坐下来,然后就没完没了地把你自己想读的东西写出来。……相信你的心。你是个有本事的手艺人。你的心永远不会背叛你。”

    在西摩看来,好作者是好作品的前提,因为他提出了作者要忠于自己的心灵去写作,是在自己情感和想象的引导下写出作品,而非根据目的制造一篇作品。我想一个写作者要做的,或许就是直达意义的内核,而所谓的意义,是埋藏在写作者体内的种子。种子越饱满,小说的生命力就越强。而写评论,更艰难一点似乎在于它是阅读经验而不是写作经验,之所以说写作一锤定音,是因为觉得一个写作者对自己要写的东西感觉足够强烈了,很难容忍刻意的设计和不断地修改。他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无意识地写出自己钟意的作品。而我也只能借着一个读者的身份,用“我最想读到的小说”为尺度,评论余余的这几篇作品。
    余余的这五个短篇,从发表时间上看,具有意义越来越凝聚的倾向。我是说,她越来越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第一篇《那一个男人》与其他四篇相比显得很不一样,感觉这篇迷失在叙述里了。故事在进行,而叙述者始终盯着人物,留意着人物的举动,记录他们那些“能说明问题”的举止和心理状态。“她跟在他身后,去收银台结帐。在等待的时刻里,她忽然觉得这个地方开始让她放松下来了。等到再次站到电梯里时,她几乎是带着窃喜了,真正属于他们的时光要开始了。”并且提示着下一步的动作。叙述者让人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并非来自他的全知,而是来自对人物和故事的操纵。而作为操纵的写作,即使手法再高明,也会显得他只在故事的外相打转,只是让一个行动连着另一个行动,再点明这个动作的要义。我想这篇的问题,可能是来自题材和情感和不熟悉,故事来自言情小说而非来自自己的体悟。因为后面的四篇,这种虚虚悬吊着的叙述口吻和刻意书写体会的手法明显少了很多。除了第一篇,我并不怀疑作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种清晰的走向,在《在山间》那个孤独的小孩、《暮色来临》中的那个一个孤独少女、《灯光暗下》的两个孤独的青年中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在这三篇中,我最喜欢的是《暮色来临》,其他两篇尤其是《灯光暗下》,有种把目标盯得太紧的感觉。这种紧的感觉来源于整体结构的各个部分指向太过明显和依赖太多感受性的概括叙述。我想如果场景多于感受叙述,可能会好很多。感受性的叙述带来了写作的便利,也因为指向明显而限制了小说的容量,经过提炼的具体场景则能让人感受到作者传达的感受,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视角的独特在余余的这几篇小说中很少体现出来,她的叙述视角呈现出为“主题”服务的特点。这显得很艰难,一个写作者既要明白自己干什么,又要让自己走神不至于把目标盯得太紧,同时又要走神得相当独特。我想先要还对象本源,写作者也必要语言准确。
《兔子,兔子》中拥有纯真的本源,但由于语言的问题而无法直抵纯真的本色。由于交代得太多,非但无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拢过来,反而在叙述中抢了读者自己阅读中可能形成的注意力,强行拉到自己的叙述上。还有行文中频频出现的“……的式”句子,都似乎成了某种怕读者不注意的强调。我想如果作者能解决语言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也能过很快得到解决,让自己的语言一出来便抵达种子的内核,而不是通过注释一番传达感受,那么写作的自信自然会让读者注意力集中地抵达一篇小说的意义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879

主题

35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你的假想敌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Administrator's 不吐槽会死患者 恋爱渣滓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10-1-30 04:29:37 |只看该作者
我说的可能也是会有失偏颇的,本在这么忙的也是不能如此在花脑子去想这些的。但看几天都没人回,我觉得我们俩聊聊也行的。反正好像搞得黑蓝的老人儿走了几个,就像黑蓝没有评论的人似的。大家都不看小说回小说,那又何必发小说甚至写小说呢?都在大脑里完成就行了,不是有个傻逼说了在大脑里的小说才是最好的小说吗。

我说的有失偏颇可能来自我对余余这个作者的一点私人看法,也谈不上。不过是因为通过其年龄、生活环境的大概了解(非常少,可能就是限制于已婚,再没别的了,也没打听过),看她的小说,发现的第一点,也就是在她的小说后面的共同评论中所能得到的一个共同的对她的优点的认可,用语言可能很难简单的表达清楚,那种对小说有其独特而闪光之处的核心,或许简单的称就是对小说的迷恋这种东西,使她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清新感。也就是常常能看到她在小说中并没有使用太多小说技巧而自然呈现出来的“好”。我的意思是,就是因为她有这样一颗写作的心,是长久的、坚定的(暮色来临中这个女孩其实尤其可以作为表率),这种良好的愿望和品质,造成她写作的第一个优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优点。这样的作者写小说,不会太差,因为目的的纯粹甚至很多人是比不上的。因为她并非是要写过哪个作家,也不是要因地制宜地写好一篇小说来获得“地”处的好评。而仅仅是为了将小说写好。或许说她没有采用写作的技巧也不太正确,但这种技巧的呈现的功利性不会严重,甚至会被削弱。这是一个写作者能留住自己天性的。我觉得X你的一些小说也有这样的东西。但女的身上还是要多些的。
我仍然是对《兔子,兔子》这篇有我坚持的喜欢,可能我自己都没有表达过这种喜欢。但这篇小说在技法上的是用是前几篇没有的,虽然很明显,虽然有的地方做的也过于强硬,但她小说中的品质并没有在这篇里减弱。而且这一篇也明显有意识的用“后天”去增加自己写作的经验,使得小说看上去没有她过去小说的自我的鲜明,但在写作过程中这是迟早要面临的,因为人不会满足。假如说一切都是通过写就能解决的,那就没必要有评论了。所以还得说下去。今天没法儿再说了。
我三岁的时候,很忧郁
喜欢,在河边丢小石头

http://heitiancai.blog.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10-1-30 10:20:56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写这篇评论的时候我非常紧张。因为我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在追问的问题显得大而无当,我始终思考的是一个作品如何慢慢地把一个作者的内核引导出来。这个“作者的内核”是他在众多杂乱的现象中提炼出来有意识无意识地聚集在内心的东西。之所以说大而无当是因为我感觉无法说清楚,体会到在写作的时候,无论我对哪一个问题思考到足以让自己产生信任,写的时候也可能发生偏移,在修正或者重新创造。所以我想可能得通过更多的有意识地练习来达到尽可能在写作时让内核无意识地通过独特的视角显现出来,因为我感到当把一个目标瞄得太准的时候,即使最终命中靶心,通往靶心的路径不会是最自然美好的。所以我写了一半的时候删了评论重写,基本上是我在关注自己的写作,连题目也加了个“借”字。写完之后我狠狠地审视了自己,觉得自己很浅薄,显然还未到写整篇评论的时候。当然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我觉得自己的探索远远未能达到与别人分享的高度,所以加注了这篇是阅读时的思考。
余余的这几篇小说,(《那一个男人》除外,我觉得那一篇“造”的痕迹很明显,)后面四篇能够感觉作者的写作意识越来越明显,但从单独一篇的整体效果来看,还存在很多需要打磨甚至拆迁的地方。但当一个写作者拥有的独特的写作气质的时候,她的写作始终会让人期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2

好友

2296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10-2-1 09:32:05 |只看该作者
啊,在说我呀。好好看看,有点激动。

  去休假了,今天才回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17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10-2-1 09:53:44 |只看该作者
“我始终思考的是一个作品如何慢慢地把一个作者的内核引导出来。这个“作者的内核”是他在众多杂乱的现象中提炼出来有意识无意识地聚集在内心的东西。之所以说大而无当是因为我感觉无法说清楚,体会到在写作的时候,无论我对哪一个问题思考到足以让自己产生信任,写的时候也可能发生偏移,在修正或者重新创造。所以我想可能得通过更多的有意识地练习来达到尽可能在写作时让内核无意识地通过独特的视角显现出来,因为我感到当把一个目标瞄得太准的时候,即使最终命中靶心,通往靶心的路径不会是最自然美好的。”
至少我写作的感受,让我从这段话很受启发,大概“有意识的练习”以及阅读都太少,造成即使内心有急切需要表达的东西,有“内核”,却不能通过写作表达或显现出来;或者既是表达出来,也已经很远的偏离了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2

好友

2296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10-2-1 10:12:07 |只看该作者
“有种把目标盯得太紧的感觉。这种紧的感觉来源于整体结构的各个部分指向太过明显和依赖太多感受性的概括叙述。…… 感受性的叙述带来了写作的便利,也因为指向明显而限制了小说的容量,”

  x你说得对。我昨晚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个是我需要有意识地改善的地方。

《兔子》那一篇,我自己现在都不敢再看。

  感谢你的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7 23:3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