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 更新中国 — 关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和建筑展【喜玛拉雅美术馆】

[复制链接]

75

主题

12

好友

40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7 15:49: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更新中国——关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和建筑展

    办:喜玛拉雅美术馆
    合: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艺术总监:沈其斌
人:李翔宁
家:邱志杰、徐坦、金江波、刘广云、姚璐、阴佳、林一林、张轲、袁烽、陈旭东、刘珩、徐甜甜、韩涛、祝晓峰、Ina WeberJulika GittnerMichael KrenzMichaela SchweigerMarkus Heinsdorff

展览时间:2010952010105
展览开幕:201095(周日)
展览地点:喜玛拉雅美术馆筹备处(上海市浦东新区芳甸路199282楼)


l【更新中国】《更新中国》展览是“德中同行”文化项目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并作为德中有好合作活动得到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歌德学院、“德中同行”文化项目组织方,及众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建筑师的支持。

l【德中同行】“德中同行”是一个历时三年的德中友好合作活动。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与中国国家主席**共同担任“德中同行”活动的监护人。活动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以增进德中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开拓德中合作新领域为目标。系列活动足迹遍布南京、重庆、广州、沈阳、武汉、太仓等中国城市。活动将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达到高潮并落下帷幕。

l【更名后新展】《更新中国》展览是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更名后的第一个大型展览,集合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一批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参展,共展出近20件新作。

l【更新】展览关键词“更新”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中国的自我更新,即城市、环境、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艺术和文化症候的不断自我调适;让世界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的发展与建设模式的一种观念的更新。

l【环保、可持续发展】《更新中国》参展作品均为艺术家在此主题下的全新创作,大量运用了树木、针筒、纸杯、自行车等各类可回收的低碳环保型人造材料作为创作材料;并以生存状态、城市化进程、都市消费、人工与自然等可持续发展视角创作作品。


《更新中国》是一个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议题的建筑、艺术展,于201095105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原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展览将提供一个如何从世界一端与另一端共享经验和技术的榜样。

2008年,《更新德国》展览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德国馆内亮相,此后,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德中同行”系列活动(2007——2010)范围内举办的探讨建筑与城市发展的“都市论坛”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更新中国》展览。

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一个地方像中国的城市这样发展得如此迅速,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如此紧迫的问题。像上海或香港这些不断争取力拔头筹的城市,它们的发展过程至少从表面上看免去了较大的社会断层。在生态领域内,这些所谓“新兴城市”的发展也准备好了给世界比较积极正面的惊喜。但在这极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非常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重新审视这样的一些现实问题:中国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不是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不会是灾难性的,不可持续性的?事实上,我们所拼命追求的GDP高速增长,其掠夺性本质使得它注定会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而这样的一种竞争发展的模式,与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或许是相悖的。

中国的自我更新,包括城市、环境、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艺术和文化症候的不断自我调适,以及让世界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的发展与建设模式的一种观念的更新。这就是是此次展览所要探讨的话题。《更新中国》的策展人,同济大学李翔宁教授表示,如果说德国的“更新”像电脑软件版本更新一样的连续的、不断递进的更新,那么中国城市的更新,或许还包括了跳跃式甚至断裂化的变革,以及从直接移植的山寨版城市化,到逐步优化和产生自身性格的复杂过程。

此次展览由两大部分组成:40个基于“都市论坛”的建筑实例文献,以及19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德艺术家和建筑师在“更新中国”主题下全新创作的近20件艺术作品,呈现方式包括装置、影像、摄影、雕塑、绘画、行为等。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中青年艺术家中的领袖人物邱志杰的装置作品《两棵树》的创作灵感就是无数的书,来自同一棵树;同样,一棵树也可以作为很多本书来阅读。于是将各国文字的书籍垂直叠摞成一棵树;再用一颗树木上各段木料的木皮剪裁、装订成许多本书籍,由此形成两种书和两种阅读。著名旅德艺术家刘广云的大幅图片作品《地王》则是将创作视角放在了“土地”上,他在作品表述中说:“不断变迁的是地面上的人工景观,不断涨落的是被操纵的市场价值,不断更替的是使用这块土地的风流过客,而在自然界里土地却永远仅仅是一个恒久不变的地理位置。”而知名建筑师徐甜甜创作的装置作品《气象亭》,则是用不锈钢管围合的管路限定了一个空间平台,在地面布置一些起伏的草坪形成休憩的绿洲,而竖立着的钢管喷射出的水雾在柱子顶端连成一片云雾,形成顶棚,遮挡阳光,降低温度,净化空气。水雾既是自然元素,又是气候存在特征,形成一种建筑形式,她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反思我们的建筑手段和建筑目的。而活跃于国际艺坛的德国艺术家Ina Webber是以她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自行车为主题创作了系列水彩画《收集垃圾》,她认为在现代艺术中,垃圾被当作造型艺术的原材料,收集成了基本功。两者,同时成为艺术的重要主题。

此外,中国艺术家徐坦、姚璐、阴佳、林一林、张轲、袁烽、陈旭东、刘珩、韩涛、祝晓峰和德国艺术家Julika GittnerMichael Krenz Markus Heinsdorff的全新作品也将集中展示。虽分别来自于中西方,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大量运用了树木、针筒、纸杯、自行车等各类可回收的低碳环保型人造材料作为创作材料;并以生存状态、城市化进程、都市消费、人工与自然等可持续发展为创作视角,关注我们面对环境、社会和文化挑战的姿态。

而展览开幕前,在德中同行”系列活动(2007——2010)范围内举办的探讨建筑与城市发展的《都市论坛》,围绕“可持续城市规划、绿色节能建筑、历史联结未来、社会责任与低造价建造以及文化与艺术中的可持续性”等五个系列主题进行了讨论,此次筛选出了40个最佳实践案例形成文献。例如:震后重建项目、西藏阿里苹果小学和土楼公舍充满智慧和美感;田子坊、椒江古村落保护、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北京798艺术区等老区改造;以及宁波博物馆等将现代建筑建成城市文化记忆中心;浦东国际机场人文环境艺术项目、木·林·森计划等也都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艺术家、建筑师从自身的社会责任出发对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思考。浦东国际机场将以文献艺术展的形式在机场航站楼的公共空间内展出这些文献案例,此举不仅是浦东国际机场人文环境艺术项目的延续,也再次实践了艺术、文化和公共空间的和谐共生。

在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的全新艺术作品将与40个已有的文献项目形成一种互文的阅读,使得《更新中国》展览具有更丰富的层次和内涵。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看到的将是中国当代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实践和争论。

2009年,原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正式更名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为即将迁入喜玛拉雅中心做各方面的筹备,此次《更新中国》展览是其更名后的第一个大型展览,并联合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歌德学院以及“德中同行”文化项目组织方,与国内外艺术家、建筑师达成合作,呈现一个全新的展览。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来探讨和实践“更新是一种可持续的内在逻辑的生长,一种积极的可持续性的变化,而不是颠覆性和破坏性的方式”的理念。展览延续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一贯的先锋性、探索性、学术性,继续关注中国乃至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5 09:3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