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4-27
- 在线时间
- 1989 小时
- 威望
- 20464 点
- 金钱
- 49206 点
- 注册时间
- 2008-10-28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4286
- 精华
- 2
- 积分
- 11797
- UID
- 21847
  
|
我跟男男对“你句子的简洁、自然,用词的妥帖、精准。”的评价不同,这篇还是跟你前几篇一样,喜欢用随手可得的熟词或成语。我理了下思路,觉得文中让人感到不满意的东西背后可能隐藏的是思考方式让人不满意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只能说说几个具体的阅读感受。
很多情感或者感受,因为我们经常听到或者惯常情态下的表达一直那样,以至仿佛形成一个容器,作者写的时候容易直接往这个容器里面填塞东西。可是写作的时候通常是作品所需要的容器多多少少跟外边已有的容器是不太一样的,直接发现已有的容器再往里面填内容并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最多是稳当的作品,“稳当”这个词是很缺乏魅力的,是缺乏创造力的。而创造、创作应该是连容器都需要改造甚至是重塑的,不管是追求吻合性还是独特性,都需要破坏已有的一些东西,不管它们在别人的作品里显得多么合适,在自己的作品里都不会是量身打造的东西。读李唐的小说这个感受比较深,在不考虑形式独特性的时候,作者在叙述一个完整故事方面的能力不存在多大问题,但内里常常出现“已有的”、“不属于自己”的内涵,以至看上去就是一篇普通人会写出来的作品,并不能给读者提供鲜活的阅读感受,像是一块半流质半固体的物体,不流动、也不具备坚韧的品质。
在你的笔下,很多东西都变得很“熟练”,几乎不假思索就觉得事情会是这个样子的,跟听来的或者看到的事情没什么两样,这种阅读感受满糟糕的,缺乏生气的熟练给人感觉就像是平板地感受事物的惯常表面,也许给人一种“这就是我看到的情景”的真实,这种真实甚至可以在日常谈话中“代言”普遍现象,但在作品中它显得非常表面化,而且是支离破碎的,由一些表面化惯常化的表述和场景断续但密集串联起来,故事形式是完整的,内里却是拼凑的。
可能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使你语言成为你“观点”的传达工具。一个句子写出来之后,它给人的感受是“直奔一个点”就结束了,看不到“句子”这个语言单位更多的能量,词语之间的搭配转换、与情感或情节契合的节奏等都非常微弱。像“小超走进客厅,看到还是热汤面,皱了皱眉”。这个句子非常有效地传达出小超对热汤面的反感、也让人感受到他不敢爆发怒火,但仅此而已,你会看到这个句子多么短促直奔目的、叙述者的眼睛就盯着三个点,非常平板,甚至非常功利,显示出作者迫不及待地想交代小超对汤面的看法。这种写法贯穿整篇啊,这背后可能是观察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僵化。
这个要求很高,但我觉得只有写作者解决了本质性的不良东西才有机会创造出根基稳固的东西,所以也还是要慢慢来,而且刚开始肯定是觉得写作条条框框不自由,久而久之就会达到写作的自由,而不是现在这种“熟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