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 X99期专栏《三月读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

[复制链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0 00:44: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到现在,我还没能完全适应大多数20世纪之前的外国小说,可能跟我刚开始接触文学时是从阅读20世纪中期作品开始有关,以至在我脑子里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觉得20世纪之前的许多小说,不管是当时作家们热衷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是浪漫主义文学,都带有一种可怕的倾向。那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喋喋不休。不管看起来多么严谨和庄重,这种喋喋不休都让我产生难以适应甚至难以忍受的错觉,仿佛一个知识渊博得要命的乏味老头站在你面前使劲地指手划脚。(我到现在还无法拿起《红与黑》,无法理解这本“传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减”的作品是怎么回事。)我更倾向于言简意赅而又富含言外之意的作品,更热爱作者的洞察力和感受力是通过直接而准确地句子呈现出来而非通过类比和例证,更不是通过繁复的比喻(这个写法常常制造出一种看似观察力很强想象力很丰富的假象)以缺乏身心体验的方式附会得来。而另一种阅读反感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加深,形成一种相反的指向,反过来看这种我最先接触到的文学(现代派或者新小说中的某些作品)似乎很容易就给人提供了一套快速致富的方法。比如变形跟异化、破碎跟冷静等等。在很多时候,我都很难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些作家,在我自己的阅读体系建成之前,阅读上的营养不均衡会导致将许多另人不满的东西放大,而削减了对一个作家或作品的喜爱。我想我以后的阅读,应该会逆向往古典小说迈进。
  这个月读了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所以产生了以上的想法。特别是开头的篇章,一些边叙述边概括的句子显得缺乏表现力。它可能是来自作家的真实体悟,但始终有种脱离文本而强行植入以至这些体悟和思想不具备稳健的力量。后人评价《威尼斯之死》指出小说中的“神话暗示和哲学对话,使作品的思想更为深刻,这个艺术家悲剧也更具有象征意义”。但这种“象征意义”的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它所采用的手法现在看来显得简单和拙劣。常用的手法是利用人们已熟知的情感、道德来类比到自己的作品中,企图通过人们对已知的情感和道德知识所产生的共鸣直接移情到自己的文本中。我觉得这种“经典式”的小说对后人的写作是有危害的,而且使非常多的作品呈现了这种面目。当一部作品在具有象征力量而被奉为经典的时候,许多人便跟随其后,变得慵懒和缺乏反叛精神,认为呈现已知和神秘的两端于一个文本之中,便拥有了丰富的内涵,便具备了批评性,以至写作变成了缺乏体验而直接进行粗暴的理解。换之而成的是,以过分浪漫色彩的抒情或正气凛然的狭隘批评为润滑剂,让人仿佛看到煮熟的猪肉上的油。但如果跟随其后的写作者能学到经典作家那种正中靶心的真诚和正直,倒是一件可喜的事,至少不会使自己的作品看起来虚伪的要死,但事情往往不尽人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03

主题

14

好友

4445

积分

业余侠客

铁胆

Rank: 4

2#
发表于 2011-3-20 09:22: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皮 于 2011-3-20 09:33 编辑

一起在古典小说的道路上打怪升级吧。树泳君!
文能读书写字,武能炒菜做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11-3-20 13:03:08 |只看该作者
2# 陈皮
哈哈,好。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5 00:5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