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因为他们说我的被子是另外一个人的。所以今天要买一条被子。刚刚去看了,薄薄的牛奶被40元。我说35买吗?他说不行。我感觉那被子还行。40也不是贵。但我觉得可能35也可以了呢。
昨晚在察院场那边的苏州书城买了一本《卡夫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元。收入20篇卡卡的中短篇。都是一些很经典的作品。因为对于卡卡文字一种出于本能的认可,于是我买下了。
要说卡卡的文字。有一个特征就是力量感强。记得那时候在大学。有莫泊桑和卡卡的全集。但我就只看得下卡卡。莫泊桑自动被忽视了。这是文笔上的不同。比较而言。卡卡的文字更有力透纸背的那种震撼之伟力。隐藏在生活底部的那些微妙的关系被卡卡以如真理般灼人光芒的文字呈现的时候,我们感知的仅仅只是震撼。
这本书的第一篇是《判决》。这个短篇是我以前没看过的他的众多短篇中的一篇。昨晚买了以后就花了点时间。在301从察院场到枫桥医院富康小区的这段路上看完了。
我的感受。
这个短篇让我感知到很多。我现在不那么正规的罗列出来。首先让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最后的结尾非常的赞。主人公跳河的时候从栏杆的隙缝等待一辆呼啸而来的汽车,以它的声音淹没他跳水的声音。最后一段也是最后一句将湖面抚平,又回到车水马龙的马路。预示着人们的生活依然继续。
这个短篇另外一个让我觉得赞的是小说的开头。就是第一段。我觉得第二篇的《司炉》的开头更简洁,更接近《城堡》的那个开头。首先以一句话将读者带入一个特殊的境地。这时候,当第一段出来以后,汹涌的潮水涌来了,我们仿佛被置身于名为卡夫卡的孤岛。没有退路。于是我们只能投降。被他带着走下去。怀着强烈的惊奇恐惧和好奇。(这一段被视为标准的崔玮诺写法)
另外再说两点。
作品中人物的古怪的动作正是配合他同样离经叛道的思想而外相的一个呈现。所以父亲似乎是在床在跳着一个情节剧烈的舞蹈。这时候两者观念的冲突,使得整个画面显得奇异。
卡夫卡文字的残酷性。我不得不站出来说,卡夫卡在这篇文字里真的太残忍了。他将这些都写出来,是要遭到天谴的。真的。请看。父亲的话。真的无比的残忍。这种强势而似乎没有道理的话,被他说出来却显得有些委屈。真的残忍之极。而我们的主人公在看到父亲倒下来时,居然有一句简洁的心理描写。说,希望他摔下来摔死。这就太过直露了。这也是卡夫卡的残忍之处。就像在《在流放地》的结尾——“他们本来可以跳上小船,可是旅行家从船板上拾起一根沉沉的、打着结的缆绳威赫着,使他们不敢尝试一跳。 ”——他们将两个人留在了岛上。正是这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使得他们的行为如此残忍。卡夫卡这里所表现的其实是他个人的一种霸权和自私。他似乎想垄断一切他想拥有的,抛弃一切他所鄙视的。于是他的文字就像是“咔”“咔”“复”“咔”“咔”。所以叫卡夫卡。那是切断某些东西的声音。《在流放地》的结尾将人的那种冷酷和孤独演绎到了一个极致。在《判决》这篇中有着同样的残忍。似乎父亲的判决很残忍,这只是表象。真正的残忍不在此处,而是在卡夫卡的行文之中。在父亲说话和举动之中。俨然可以看出这个父亲不仅缺乏理智而且已经冷酷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所以主人公最后只能跳河。因为他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世界。这样的世界对他是不公平的。他选择跳河不是因为父亲的判决,只是他个人的一种绝望的表现。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美好已经不存在幻想。他已经看出了黑暗的底处。而卡夫卡最擅长的就是将最最黑暗的部分以特别醒目的方式呈现在读者诸君的面前,使众人哗然。
他跳了。而且他跳的时候,也注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要让他的落水的声音湮没于车子的声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仅仅源于他的一种谨慎。
2011年5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