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评论】 一层|读温书小说《孤岛》
作者温书这个月在小说版发过四篇小说,其中三篇都与“少年”有关;而在这三篇“少年”题材的小说中,有两篇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这篇《孤岛》便是符合上述条件的较为优秀的作品。
小说的背景被设置在乡村,茅草屋、河流、露水和藤椅,这些物象给通篇带来一股“湿气”,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小说中的少年赤裸着脊背和双脚,在潮湿、松软的泥土上奔跑,这样纯净的画面使人感到通透和踏实。
然而小说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此。从一个孤独的老者在“我”的视野中出现,直到她平静地死去,小说始终保持着平稳的叙述,而且这样的叙述,不论是语气还是视角,都紧贴着叙述者本身——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小说版本月的小说中,各种各样的叙述视角分别展现在不同的作品中,除了全知全能的作者(采用这种叙述视角的小说往往都不甚成功),有婴儿,有少年,有母亲,或者还有饭店的老板。但是许多作者在模拟这些视角进行叙述时,往往都会在不经意处对叙述者横加干涉,甚至完全置叙述者于不顾,将“第三人”(这个“第三人”大部分时候是作者自己)在小说中暴露无遗。这种控制的失当,不仅会造成叙述者语气和身份的偏离,还会使小说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大大降低。而这篇《孤岛》,在对叙述者的尊重和真实的还原上,无疑是做得比较出色的——这也正是小 说的语言能做到自然、流畅和真实的基础——这是我所理解的此篇小说的着力点之一。
此外,这篇小说的情节虽不算跌宕,但我们仍可以察觉到,少年对被家人遗弃的老人的复杂的情感,始终随着小说的进行在纠结和变化着。小说的篇名“孤岛”也从侧面向我们暗示了一些家庭伦理和道德的问题。当然,小说的重点依旧不在此,如果读者在这些方面更深入地挖掘,难免会显得自作多情和过度诠释了。相对而言,作者在这方面的控制则是值得称道的。在容易被引升到社会和道德层面的问题上,作者很自然地选择了客观、冷静的态度——他通过“少年”颇带困惑感(这种“困惑”的表现又不至于做作)的叙述,将问题做了一定程度的掩埋,同时依旧控制着作者的主观介入,避免了小说中“批判”或者是“褒奖”的粗暴价值判断。
也许是由于氛围和语境的营造,使我感觉这篇小说在语言上还是太过质朴和乏力,语句和词汇或许已经过精雕细琢,但是并没有呈现出力度的变化。如果再使语言变得紧凑、有力一些,小说的“充实度”应该会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