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魏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砖石建筑

[复制链接]

29

主题

9

好友

3100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41#
发表于 2011-8-18 18:05:43 |只看该作者
酒童 发表于 2011-8-18 15:36
我看得给你兜头浇一瓢冰水了。国语被你上面这段文字糟贱到极点了。

一焦急没看清您真正的指涉。那个回复是因为我以为在这里可以很生活化,而不用一本正经了,因为我还不太懂这里的发帖规则。我以为在回复里面是可以随意一些的,是这样。以后在文章贴的回复里,会字斟句酌,不会再瞎忙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

好友

3100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42#
发表于 2011-8-18 18:16:45 |只看该作者
学投河 发表于 2011-8-18 17:34
魏虻的跟帖确实有点让人无法适从,不过如果你们跟她有过交流的话,你们会知道她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会很紧张, ...

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43#
发表于 2011-8-18 20:07:05 |只看该作者
触及到了你的家庭境遇,这里表示抱歉。不过在这里我觉得还是应该以作品本身为主。

这篇文章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是结尾,作者说这个结尾是个开放式结尾,但我看了看,结尾段最后的暗示过于明确,过于强烈,只要是眼光较锐利的读者都可以看出“父亲”并没有回来过,一切都只是“我”的幻觉。因而这个结尾也就并不是一个开放式结尾,而是一个封闭式结尾。
这个封闭式结尾也是有些问题的。我觉得,一个好的结尾,或者是逻辑的提升,或者是情境的提升,或者是情境、情势的切换,或者是概括性的小结,或者是语流的断然终止。不论以哪一种方式结尾,其目的都是作出一种斩钉截铁地宣告结束的姿态,迫使读者从一个小世界(作品)中离开,回到一个大世界(现实世界)中去。
这样,就有一个要求,即在结尾段开始之前,整个文章都已经具备了结束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卡夫卡的《变形记》,在格里高里经过一系列的折磨最终死掉之后,以格里高里一家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样一个情境的切换来结束全文。这样的一个结尾是自然的,有效的,因为在结尾段之前,文章已经具备了结尾的条件。
但从本文来看,本文的这个结尾(“我”幻想“父亲”回来了,最后却发现他没回来),能表达的意义基本只是:“我”对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充满了悔恨,希望“父亲”能早日回来。这个意义基本上只是之前文章中已有意义的重复。因而用此作结尾,并不能起到斩钉截铁地宣告结束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在结尾部分之前的写作中,并没有充分地刻画好“父亲”、“我”、“母亲”的形象。读者在阅读完小说后,除了对那些描写性的段落留下比较深刻印象外,对几个人物的印象反而十分模糊,人物的各种行动,也不具备清晰性和合理性。那么在这个时候选择结束文章,必然就只能是重复前文中的已有意义,而不是向更高层的提升或断然的终结。
考察这个结尾失败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因为作者过份在意语言的狂欢,而把人物的塑造放在了次要地位。当然,生活经验的过度鲜明,也会妨碍作者提取出更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物形象。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

好友

3100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44#
发表于 2011-8-18 20:43:48 |只看该作者
马耳 发表于 2011-8-18 20:07
触及到了你的家庭境遇,这里表示抱歉。不过在这里我觉得还是应该以作品本身为主。

这篇文章我觉得还有一 ...

写完的时候结尾的设计是全封闭的,我还害怕结尾的暗示不够明显,怕人们看不出来,修改的时候加重了暗示,比如移动了“平整”这个形容词的位置。我是特别想使人看出来这个情节的。
对于结尾的意味,上面有和一层讨论过,他说是幻觉父亲的回来,我回答是我觉得就是一个文学事件,和现实没有必然关系的一种偏离逻辑的事件。就好像是说,父亲的回来后又消失的无影无踪,一个主人公的又一荒谬体验。这倒是一诗意的延续。由于思念或者说是父亲本身的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所以必然的延续。即使失去了父亲,可是父亲永远无法理解,我永远无法与父亲和解,永远被排除在母亲,妹妹,父亲所有人的生活之外。结尾也在暗示思念和父亲的痛苦和荒谬的人生经历的永恒延续,痛苦的继续。有一种我心里的很有些悲哀的东西。而酒童老师说是如果结尾开放一些更好。是这样。所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7

好友

8889

积分

中级会员

圣战者

Rank: 6Rank: 6

45#
发表于 2011-8-18 20:55:23 |只看该作者
不觉得魏虻的回复很可爱么,你们呀,真是的……
三百块买大米够我吃一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9

好友

3100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46#
发表于 2011-8-18 21:03:40 |只看该作者
马耳 发表于 2011-8-18 20:07
触及到了你的家庭境遇,这里表示抱歉。不过在这里我觉得还是应该以作品本身为主。

这篇文章我觉得还有一 ...

还有一个,这个结尾其实从《夏》那本书里就开始了,最后父亲的出现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我想努力往新的结尾形式里去的一个尝试,毕竟谁也没规定怎样结尾啊,再说这种消失真的有总结的意味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0

好友

2011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47#
发表于 2011-8-19 00:55:02 |只看该作者
魏虻 发表于 2011-8-18 17:52
因为有一种交流的欲望,就是说,没有其他方法和人交流才开始写作的,因为,如果不用文学的形式,别人是 ...

恩,我明白了。
可能我这样的“评论者”对您来说不如“读者”来得珍贵和有用,但是,以后看您的文章,我还是会继续秉承一贯态度,但愿您理解哈。
恩,关于创新的话题,小说可以玩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能玩出意思来的方式也很多,关键是,还有很多的方式人们还没玩过,多多尝试吧,加油。
但在那之前,我还是觉得,基本的节制,控制力,大局观,还是得有的。比如说,有些句子,有些词,你写作的时候必须先把它们写出来,然后你才可以放松,获得灵感,这样做,当然没问题。但一旦写完,是否回过头来把它去掉,更好一些?咱们在这里不用拟人手法,暂且不考虑这么做是否对那些句子或者那些词“太过残忍”,就只从最终成型的小说的效果来说,我觉得这么做是必要的。如果你希望别人理解你,如果你甚至在意读者是否能发现自己的隐喻和象征,那么,首先你得注意这些问题。否则,就有点本末倒置的意思了。类似金字塔的塔基还没有铺宽,就开始砌高位的石砖了。
至于说话方式,其实我倒是蛮适应,酒叔可能是觉得你玩得太疯了些才说那些话,哈哈,别介怀。怎么喜欢怎么来,黑蓝总体上还是蛮宽容的,毕竟大多数人知道自己在意的是什么。
睡觉睡到自然醒,吃屎吃到笑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48#
发表于 2011-8-19 10:01: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11-8-19 10:01 编辑

  日常的训练很重要。说毕恭毕敬倒也没必要,但给母语于最起码的尊重是种态度,能拉近彼此之间对文字更为真挚的情感,交流起来就会专注,就能契入内心。
  共同努力!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49#
发表于 2011-9-20 19:52:16 |只看该作者
【特邀评论】
死因里|权当交流——评魏虻小说《砖石建筑》

  有时候,愈是喜欢的书或作者,却是要愈加规避的。因为在自我寻找的过程当中,相似,就容易将自己带进去,进而产生一种“我,就是这样的”的幻觉,而那其实不过是作者制造出来的幻境罢了。《砖石建筑》是一个模仿痕迹比较严重的小说:我看到布鲁诺·舒尔茨的父亲三部曲,看到父亲的最后一次出逃;在前面部分,我还看到一个胡安·鲁尔福(特别是那些对话以及突然插进来的独立部分);大家提到语言西化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种西化的语言,又比较偏近于西语的语境。有时候,反向地(反向的阅读等等)来确定自我,却是一种更为有益的方法,比在 “被控制”(魏虻自述)之中慢慢摸索来得更为有效。
  另,魏虻的写作呈现出一种半自动化的状态,她又有着足够敏锐的触觉以及细腻的心思(犹如一只有着千百只触角的敏感生物),并企图在一个小说里面,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出那个复杂矛盾的自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担心的是:若是一直不从这里面跳出去,恐终有一日,那些密集的触角会反过来将自己羁绊住。我想,魏虻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些减法了:斩却一些枝叶,是为了让主干得到更好的生长。从加到减,而后又可由减复加,这都是一个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5 09:4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