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评论】 死因里|权当交流——评魏虻小说《砖石建筑》
有时候,愈是喜欢的书或作者,却是要愈加规避的。因为在自我寻找的过程当中,相似,就容易将自己带进去,进而产生一种“我,就是这样的”的幻觉,而那其实不过是作者制造出来的幻境罢了。《砖石建筑》是一个模仿痕迹比较严重的小说:我看到布鲁诺·舒尔茨的父亲三部曲,看到父亲的最后一次出逃;在前面部分,我还看到一个胡安·鲁尔福(特别是那些对话以及突然插进来的独立部分);大家提到语言西化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种西化的语言,又比较偏近于西语的语境。有时候,反向地(反向的阅读等等)来确定自我,却是一种更为有益的方法,比在 “被控制”(魏虻自述)之中慢慢摸索来得更为有效。
另,魏虻的写作呈现出一种半自动化的状态,她又有着足够敏锐的触觉以及细腻的心思(犹如一只有着千百只触角的敏感生物),并企图在一个小说里面,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出那个复杂矛盾的自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担心的是:若是一直不从这里面跳出去,恐终有一日,那些密集的触角会反过来将自己羁绊住。我想,魏虻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些减法了:斩却一些枝叶,是为了让主干得到更好的生长。从加到减,而后又可由减复加,这都是一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