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遗憾,阿泳,《帕尔马修道院》我尚未读过。
对你提出的“莫名其妙的激情”,我也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在这个盲目的状态中,我提几个我的感受的引子,你看是否顺着它们得到更多可思考的点。
1、无论是近代,还是当代的欧洲文艺作品,背后都有圣经的影子。我说这个不是直接解释“激情”。而是说,这些小说可能涉及到我们会读不出的一层深刻。欧洲人也读不懂中国小说的细微处。
2、普希金确实是死于决斗的——当代人难免觉得对于生命这过于轻率。但当时的人确实是这样。我也不是很理解当时的欧洲人的生存背景和精神状态。有时某种落后又包含着某种超前。
3、读完它,一定有收获。读的时候不要刻意去分析,只是凭感觉读,尽量进入其中。
4、即使是近代的大作家,也截然不同。托尔斯泰语言简洁,没有语言的障碍。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读不下去。屠格涅夫和福楼拜几乎和现代最好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好。无障碍。
而巴尔扎克和狄更斯我觉得就是写故事,都不喜欢。雨果和司汤达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一种宏观上的美学?
总之,对那时小说的结构和节奏,我无法理解。我经常置疑,书店里很多19世纪的经典,其中有多少已经不适合作为当代的所谓名著。同时还常常联想到京剧,我奇怪京剧的节奏为什么那么慢?为什么当时的人会适应如此之慢节奏的舞台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