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8-17
- 在线时间
- 2701 小时
- 威望
- 100 点
- 金钱
- 5668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12-18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947
- 精华
- 0
- 积分
- 4444
- UID
- 20042

|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12-9 11:03 编辑
1:这篇小说无疑是紧实的,给人带来很强的压迫感,不管是否是作者所想,读者肯定是更多地处于一种被迫接受的状态,它预留出来的空间确实太小了。虽然你不能说它是个问题,而且它也是作者想要的一个东西,但就效果而言我想还是应该地好好权衡考虑一下。
——举个例子:小学时候学写美术字(它是在一个限定大小的框里写出来的),虽然当时我是同学中写得最好的,一笔一划很工整,但是老师对我说:你的比划不敢藏和省略啊——影响造成了整体的不够舒展(特别是在一些比划很复杂的字上);“扬”不起来,谨慎有余而大气不足,也不够自信。预留出一部分能使整体夯得更实,“扬”是一种很高的追求。胡安焉说得很好“要想甜,加点盐”,这句话很有启发,我再说一个“山东的咸是咸得刚好,超过加的那个量那个度咸味就已经开始下降了。”(这也正是过分强化而自我消耗掉)
——对“她”第一次上厕所是有所期待的,但似乎在要触及到某个点上的时候又跳过并落入俗套。
2:“事件叙述的推进完全是连贯和可预期的——碰面、吃饭、去K厅、去后海、回家”在这种完整性之下,确实也意味着某种封闭性。在何处收笔,如何收笔,如何将它断裂开,是否能让它更具开放性?或者,这篇小说它在需要一些出彩的东西。
乔伊斯的《死者》没有读过,但是就“救赎”而言,我认为这种东西不是说能够想得出来的,是要自身达到相应的阶段上的,包括作者内里、年龄以及现实处境等等都必须要达到的相应的点上才行——比如卡佛的《大教堂》,从他对这个小说的喜爱上就能看得出来。我想作者现在需要用力的点肯定不是在这种立意上。
3:这篇小说是一次很扎实的训练,展现了作者的功力,也让我更加期待作者后面出的更棒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