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unea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别人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2

好友

4444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21#
发表于 2011-12-9 10:56: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12-9 11:03 编辑

1:这篇小说无疑是紧实的,给人带来很强的压迫感,不管是否是作者所想,读者肯定是更多地处于一种被迫接受的状态,它预留出来的空间确实太小了。虽然你不能说它是个问题,而且它也是作者想要的一个东西,但就效果而言我想还是应该地好好权衡考虑一下。
——举个例子:小学时候学写美术字(它是在一个限定大小的框里写出来的),虽然当时我是同学中写得最好的,一笔一划很工整,但是老师对我说:你的比划不敢藏和省略啊——影响造成了整体的不够舒展(特别是在一些比划很复杂的字上);“扬”不起来,谨慎有余而大气不足,也不够自信。预留出一部分能使整体夯得更实,“扬”是一种很高的追求。胡安焉说得很好“要想甜,加点盐”,这句话很有启发,我再说一个“山东的咸是咸得刚好,超过加的那个量那个度咸味就已经开始下降了。”(这也正是过分强化而自我消耗掉)
——对“她”第一次上厕所是有所期待的,但似乎在要触及到某个点上的时候又跳过并落入俗套。
2:“事件叙述的推进完全是连贯和可预期的——碰面、吃饭、去K厅、去后海、回家”在这种完整性之下,确实也意味着某种封闭性。在何处收笔,如何收笔,如何将它断裂开,是否能让它更具开放性?或者,这篇小说它在需要一些出彩的东西。
乔伊斯的《死者》没有读过,但是就“救赎”而言,我认为这种东西不是说能够想得出来的,是要自身达到相应的阶段上的,包括作者内里、年龄以及现实处境等等都必须要达到的相应的点上才行——比如卡佛的《大教堂》,从他对这个小说的喜爱上就能看得出来。我想作者现在需要用力的点肯定不是在这种立意上。
3:这篇小说是一次很扎实的训练,展现了作者的功力,也让我更加期待作者后面出的更棒的作品。



傍晚的山丘旁,传来兄弟的温柔的歌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22#
发表于 2011-12-9 20:54:40 |只看该作者
死因里 发表于 2011-12-9 10:56
1:这篇小说无疑是紧实的,给人带来很强的压迫感,不管是否是作者所想,读者肯定是更多地处于一种被迫接受的 ...


预留出一部分能使整体夯得更实,“扬”是一种很高的追求。

有质量的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3#
发表于 2011-12-10 00:54:44 |只看该作者
陈卫 发表于 2011-12-8 04:02
我觉得不错。各种各样的问题确实是有一些,不过首先我认为“紧”不是问题。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最初( ...

恩,我觉得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色”、“质感”(?)或诸如此类的词(也包括风格?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跟作者本身的气质有关,顺便带出的就是有一定倾向的喜好,诶,其实也就是偏见(这里是中性)。
我以前很欣赏(现在也是如此,只不过需要重读一下)的一个作家康拉德,在读过他的东西后就仅留下了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个印象无疑是沉重,甚至是沉滞的,但却非常得丰满厚实,就跟他持久描写过的海一样,是我在阅读中碰到过的最为出色,也最激动人心的力量之一,但同时也是横亘在视域上的一道黑影,而且这黑影很难被超越,唉,其实这么说也是片面的。造就一个作家的因素其中的一个跟个人的际遇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对于个体来说这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因此康拉德只会有一个。
另外一个作家,迪伦马特,在一定程度上跟康拉德有重合之处,但因为他借了个“侦破”的皮,在阅读上更为可读,他的那些所谓的侦破小说,在侦破小说里算不上典范,但放在文学里也是一流的。我始终记得〈法官和他的刽子手〉里面,当法官“派”出他的刽子手,而刽子手去执行任务时,这个过程——在电影里就是一个完整的长镜头——但这里没有长镜头,只有文字,那种窒息,那种混合了无名恐惧和宿命感的无奈,被迪伦马特完美地掌控着,也许,这就是既沉重又精彩的典范吧,但同时又太具戏剧性和表现性了。
我说这些决不是为自己辩解,不够精彩在这也就等同于不到位,确实,这本身就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仔细地去思考,去体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4#
发表于 2011-12-10 01:12:12 |只看该作者
死因里 发表于 2011-12-9 10:56
1:这篇小说无疑是紧实的,给人带来很强的压迫感,不管是否是作者所想,读者肯定是更多地处于一种被迫接受的 ...

——但是就“救赎”而言,我认为这种东西不是说能够想得出来的,是要自身达到相应的阶段上的,包括作者内里、年龄以及现实处境等等都必须要达到的相应的点上才行

这个我很赞同。
因为,在写的时候,我时不时地会被一种情绪控制着(这种情绪是什么就不细说了),但同时又提醒自己,不能太过于情绪化,所以,“救赎”在这个小说里是不存在的,因为我的境界还达不到那里,或者是,它超出了我自身。凡所谓仁慈类,或者也可以是冷淡,傲慢类的,它是无情的,所以它是超人的。

——对“她”第一次上厕所是有所期待的,但似乎在要触及到某个点上的时候又跳过并落入俗套。

不太确定是什么“期待”?是期待着更大的狂欢?

“救赎”还是要让我好好想想,不管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或是它可能会是什么样,“救赎”,毕竟都会是让人很期待的,就像〈死者〉的结尾一样,既无情又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25#
发表于 2011-12-20 19:28:04 |只看该作者

【特邀评论】

陈卫|熟悉而又久违的“定力”——评Juneau小说《别人》


  《别人》有种熟悉而又久违的“定力”,由于它并不主要来自于表面的语言,而更多地来自转移的观察方式和抑制的情感表达方式,所以《别人》的定力能够唤起读者对它的作者一以贯之的状态产生想象和理解,由此这份定力偏执但不执拗,具有恒定的信任感。
  作者专注于自身关注之物,目不旁顾,不表示对新奇和野心的兴趣,但恒定的定力让人感到他对后者并非不了解。他沉稳的耐心显示他不图一时而旨在恒远。当然,每个当下,力求步步稳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5 08:4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