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1-24
- 在线时间
- 12 小时
- 威望
- 88 点
- 金钱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12-7-25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
- 精华
- 0
- 积分
- 0
- UID
- 54159

|
我提供一个形容词和动词作比较的例子。
“停棺材的黑瓦小白房子,低低的伏在田陇里,像狗屋。”——摘自张爱玲《异乡记》P16
现在,我模仿着上句,不改变原意,换一种句式写,取消动词“伏”,替以“苍茫的”这一形容词——因为上句所营造的画面给我一种苍茫的感觉。
“苍茫的田陇里有一座停棺材的黑瓦小白房子,像可怜的狗屋。”
各位,这两句比较起来如何?
个人观点是张爱玲的那一句好。模仿的句子变保守了,其中之一的原因是,它限制了读者的感觉,只剩下了“苍茫的”。
原句的“伏”字非常有镜头感,可以想象到镜头是在高空中俯视着地面,因为高远的俯角,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变得渺小,变得苍茫了。
“苍茫”这一感觉,在原句里是通过侧面表达出来,在模仿句里则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时候,形容词用得太多,其实是一种僭越,作者越过读者,直接替他思考,读者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如果一直都是这样,阅读趣味就会减低了。
我觉得,最好的文章,作者绝不会让读者仅仅处于被动地位,只是让其观看,而是邀请他,一起参与创作过程。作者是创作,读者是再创作。
(初次在论坛交流,望各位多多指教。)
|
|